35歲以後的減法人生 呂秋遠
有人問我,心目中的減法人生是什麼,所以我又把過去的某篇文章整理成十點。(我真是有十點強迫症的症頭)
一、減少規劃的目標 25歲到35歲大概是事業的黃金十年。這十年將會決定35歲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25歲開始,男人應該已經服完兵役;女人也應該進入社會幾年或是碩士畢業。從現在開始,在事業上就要對自己負起責任。在35歲之前,大概可以多嘗試幾項工作,找出自己的興趣,但是絕對不要一年換24個工作。 35歲之前要多方嘗試,35歲之後就要找出熱情,讓熱情燃燒出自己的工作魂。
二、減少唸書的目的 35歲以後,唸書的目的,應該只有一個,就是滿足自己的求知慾望。不要為了工作而去填充學歷,坦白說,唸書很無趣,如果為了工作而去填補學歷,那會太過痛苦。 況且35歲以後的職場,早就不希罕學歷那張門票,重點在於實力,永遠都是實力,而不是學歷。35歲以後,請為了興趣而唸書吧!
三、減少不重要的人 要多愛自己。如果不愛自己,沒有人會愛你。所有對其他人的好,都應該是因為自己心甘情願的,不要有任何的怨懟,不然就不要做。 每天讓自己容光煥發,看著鏡子告訴自己是最美的(最帥的),所有的人都沒有你可愛。記得要定時買漂亮衣服給自己;每週至少要喝一杯好咖啡;每月至少要吃一次大餐。相信自己一定會有好運,勇敢嘗試各種的可能。
四、減少自己的看電視時間 這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果不廣泛的接受資訊,恐怕很快就會被整個世界遺棄。資訊的管道有很多種,電視是最快速的方式,但是國內的新聞節目,已經到了以顏色辨別是非的程度,如果對於對錯沒有一定的良知,基本上就會跟著媒體起舞。 請減少看電視新聞的時間,閱讀與網路,詳細的查證與多方的瞭解,才是獲取資訊與訓練自己判斷力的方式。
五、錢,越花越少 35歲以後,請努力存錢,減少自己的花費。保險、基金都是可以考慮的標的,這些保險與基金,將會成為以後的資本。 老了以後靠自己小時候存下來的那幾個孩子,而不是靠自己生下來的孩子。35歲以後,不要靠金錢堆砌價值,有多少錢,就過多少生活。
六、朋友,越深越少 在35歲之前,要交往幾個一輩子都會在一起的好朋友。這些人無論在你落魄或是成功時,對待你的態度都是一樣的;他們會對你直言不諱;也會在不同的知識範疇給你新的啟發;你會願意把所有的秘密跟他們分享,不會怕他們恥笑你;他們會在你傷心、失望、無助的時候,第一時間站出來挺你。
七、爛伴侶,越遠越好 35歲以後,請慎選伴侶。所謂的爛伴侶,就是指這個人對於人生完全沒有目標,也不願意讓自己更好。這樣的人只會讓你的人生停滯在某一個時點,而不能繼續往前進。不要嘗試去當誰的救世主。基本上,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一點也是不會錯的。 35歲以後,一個人都已經定型了,不要期望他能為你改變什麼,而且他也不應該為你改變什麼,而是他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為自己改變什麼。 當一個人的救世主,最後就會發現,你不過就是他定期懺悔的對象而已,而你卻得要花許多時間把自己的人生停頓下來等候對方。
八、外在,越簡單越好不要花心思在外表上,只要注重基本的儀容打扮就好。在適當的場合表現適當的外表,但是少花點心思在打扮上會更好。
九、培養幾項運動的習慣最好 維持基本的運動習慣。挑一個自己喜歡的運動,然後持之以恆,四十歲以後的人生才會更精彩,否則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別人快樂了。基本上,健康這個數字如果是零,加在任何的存款數字前面,一點用處也沒有。
十、不可以傷害自己 最後,人生沒什麼大不了的,也沒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更沒有什麼過不了的難關。不可以傷害自己。因為傷害的是關心你的人,不在乎的人還是不會在乎。 不可以傷害自己,一定要堅強的活下去。
(本文原刊載於呂秋遠臉書)<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同場加映】搶救35歲的25種覺悟 在台灣,以每5年算一個世代的話,截至2011年止,30~34歲的人口數高居各世代之冠,足足有202萬人;35~39歲的人口數則有184萬人,數目也高居第3。這群人是未來社會的活力與核心,卻也肩負了前所未有的責任與壓力。 這兩本書不約而同地指出,35歲世代目前正面臨了4大問題。
1.文憑貶值,高學歷≠高薪 在台灣,大學已經擴張到人人都有機會入學的地步,連帶使得文憑嚴重貶值,高學歷已無法和高薪劃上等號。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數據顯示,2010年台灣的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大約是2.6萬元,研究所畢業生也只有3.1萬元,想和上一代一樣,靠努力讀書就能在社會向上流動,幾乎不可能。
2.工作窮忙,「薪情」沉重 自2001年至2011年11月止,台灣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的經常性薪資只成長了2,200多元,等於沒有加薪。 至於日本的35歲世代,從1997年至2007年間,男性年所得足足少了200多萬日圓,10年間出現了急速低所得化的現象。愈來愈多的「窮忙族」出現,意味再怎麼工作也無法輕鬆度日。
3.正職工作減,非典型就業增 從1987年至2007年的20年間,日本以男性為主的正職員工在企業受聘的比例中,從83%掉到了76%,衰退達7%,企業傾向雇用派遣或部份工時的員工,亦即所謂的「非典型就業」員工。 在台灣,非典型就業者佔全體就業者的比例雖然沒有日本來得高,大約6.92%,但值得注意的是,
2008年金融海嘯後,勞動市場的非典型工作者人數已明顯增加。 非正職員工的工作經常處於不穩定狀態,隨時都可能被裁員。當然,他們的薪資也無法與正職員工相比,而且一旦兼職,就很難回到正職,對工作與未來的不安全感,持續擴大。 4.不敢生小孩,負擔反而更大 因為經濟、社會因素的各種考量,日本與台灣的生育率長期偏低,
2010年,台灣婦女總生育率更驟降到0.895人,成為全世界最低。 少子化的後果在於人口嚴重老化,年輕人的負擔會愈來愈重。2010年,台灣平均7個青壯年人要扶養1個老人,如果出生率沒有成長,到2025年,可能3個青壯年要扶養1個老人;2060年時,幾乎每個青壯年都要扶養1個老人了。 上述4大問題,反映在生活與工作上,是衍生成更多的問題:經濟能力無法跟爸媽相比;中年未婚,還跟爸媽住;想往高處爬的工作夢想破滅;不斷轉行再轉行;找不到工作,做不了喜歡的行業;離鄉、返家,都因為沒工作……。 最令人洩氣的一件事是:往後10年,經濟不可能「有感」復甦,未來該怎麼辦? 林宗弘以日本為例,憂心的指出,35歲世代在經濟起飛的年代成長,享受父母打拼的成果,然而,「這個看似最幸福的一代,卻可能面對社會結構中各種惡化的經濟與人口趨勢。」
帶著25種覺悟,迎向光明 1. 「穩定的工作」幾乎不存在,職場求生必要手段──不能一直換工作,但要讓自己始終維持在準備找工作的狀態。
2. 在畢業前得花很長時間來準備就業,否則進不了你想做的行業。
3. 想生孩子,先找到兩份薪水。不過在生孩子前,先計畫好如何付房貸。
4. 35歲以後,不能只憑技能謀識,你必須整合各種資源,如其他人的專業與人脈等。
5. 男人可以40歲第一次結婚,女人很難。
6. 就算雙薪家庭,也可能透支。所謂準備好當父母,就是得學會節省。
7. 沒有一個上班環境是100分的,連70分的都不容易找,對工作的期待想像太高,失落感就更大。
8. 做哪一行、對哪類工作有興趣,30歲之前要想清楚,然後專心投入,不要只想「做做看」。
9. 過去以為只要年輕時學會相關技能,就能保障就業;但現在,我們必須一輩子重複這樣的學習動作。
10. 待過的產業愈多,愈難拿高薪。換跑道,就不要奢望維持原來薪水。
11. 起步不順利,不代表人生會完蛋,不要因為受不了一時的處境倒退而灰心。
12. 證照可以幫助就業,但不是高薪保證。取得琳琅滿目的證照,不如專攻一個領域,成為達人。
13. 養育3個孩子,家庭月收入至少要50萬日圓(在台灣至少要新台幣6萬元),才不會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14. 在習慣找非正職員工來上班的行業中(如餐廳、淡旺季明顯的景氣循環型產業),你很可能換來換去都是兼職、時薪性質的工作。選擇進入時,要意識到這一點。
15. 如果你出身中產階級受薪家庭,不要認為自己的生活會跟父母一樣安定。
16. 特別是製造業,進入後就要有心理準備:忙的時候不准休假,閒下來可能休無薪假。
17. 要是自己不做好準備,陷入窘境,你的下一代就要迫於環境壓力提早成熟。貧窮的孩子總是早熟,別忘了,你的父母對這場景就很熟悉。
18.大公司未必比小公司安定,找工作的時候,了解經營者比了解品牌更重要。
19. 如果你前一份工作的經驗,在下一份工作用不到,薪水就會隨工作愈換愈低。所以,趁早找到志趣,不要兜兜轉轉浪費時間。
20. 就算你再有興趣,如果懂這行的人也無法告訴你將來有什麼發展,還是不要貿然投入。
21. 不要用爸媽那一輩的方式想像婚姻與家庭,否則你可能永遠無法擁有。
22. 如果你的35歲不如當初想像,趁早想像40歲該怎麼做,才可以快樂些。
23. 除非有特殊表現,否則不會有調薪機會。
24. 另一半的工作可能比自己更沒保障,女人要學會當家。
25. 每個人的年資愈來愈淺,公司說資遣就資遣,負擔不大。所以,要盡快凸顯自己在公司裡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