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信義區華納威秀旁,球鞋品牌adidas專賣店前人流絡繹 不絕。它的人氣,就像今年來股價表現,風頭更勝第一大的Nike 。
Nike雖然仍是運動鞋市占龍頭,但近3年, 其銷售成長率已至少連續10季被adidas超越。今年來adi das股價漲幅是Nike 14倍,9月中旬更創下歷史新高,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稱,「Ni ke的運動鞋核心客戶已流失至adidas。」
身為老二的adidas,到底做對什麼事?
關鍵就是,其想透了,不跟隨老大的腳步,才有可能翻身。「 我不玩我沒有優勢的遊戲。」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之言,正可形容該公司。
最早的運動品市場天下,其實是屬於adidas。Nike比ad idas晚15年創立,1983年,運動用品市場是adidas 掌控,Nike還只是年營收不到100萬美元的小品牌。但198 4年風雲變色:Nike以5年50萬美元, 簽下一位大學籃球明星,後來證明這是史上最划算的交易之一。因為 Nike為這位球星發行的掛名籃球鞋,逾30年後的今天還在熱賣 。2016年Nike品牌價值已是adidas的逾三倍, 皆是當年簽下那位籃球明星打下的基礎。這個籃球明星,就是喬丹( Michael Jordan)。
adidas從龍頭變老二,前執行長海納(Herbert Hainer)曾總結原因:不夠重視美國市場。除失去喬丹,19 84年還有洛杉磯奧運,身為贊助商的Nike向運動員提供裝備, 「勾勾」標誌透過電視傳遍全球,Nike自此奠定今日運動產品龍 頭的基礎。過去逾30年來,Nike強攻專業運動形象,2016 年,它花新台幣990億元在廣告代言等費用,比adidas高出 近六成,兩者簽下的運動明星數量與含金量亦有差距。 這形成正向循環,讓adidas始終無法扳回一城。
《破框》往圈外走,變運動時尚指標 大改百年商標設計,去年賺逾300億
直至,運動時尚風潮的形成。這3年,運動時尚風潮出現, 大家開始把運動當作一種時尚看待。adidas看到此趨勢崛起, 這幾年明確開始加入「外貌協會」。最明顯例子就是, 找華裔設計師王大仁(Alexander Wang)設計產品,大走時尚風。王大仁將其三葉草商標倒轉, 讓近百年歷史的adidas展現年輕叛逆氣息。彭博新聞(Blo omberg)稱「既適合穿去舞廳,也能穿上運動場。」
去年,adidas淨利首度突破10億歐元(約合新台幣360億 元),公司財報稱王大仁系列是「成功關鍵」。 但光有時尚不足成事,新崛起的運動時尚廠商, 如加拿大運動服飾龍頭Lululemon,今年來股價跌逾3%; UA(Under Armour)股價創5年新低,adidas卻一枝獨秀, 這與它的技術實力有關。
2013年,adidas推出Boost科技, 其鞋中底材質的緩震與回彈效果,比傳統材質更強更穩。adida s和全球最大化工公司、德國的BASF, 簽署獨占的專利合作協議,製造中底材質的防震泡沫顆粒「 能量膠囊」,堪稱adidas的王牌科技。
adidas的技術實力還展現在生產上。目前, 市面上的運動鞋在中國、越南大型工廠裡,大多由人工雙手製造。但 adidas在德國巴伐利亞的快速工廠(SpeedFactor y),用機器人及3D列印生產運動鞋,1年可產50萬雙。adi das用機器,不只是為降低勞動成本。在傳統工廠, 一款新鞋從設計、測試、生產、鋪貨,要花18個月。 快速工廠則將此流程壓縮到不足一週。如adidas科技創新部門 主管曼茲(Gerd Manz)所說,「新一代消費者越來越沒耐性, 只有為生產打下科技基礎,才能讓產品更接近消費者。」
這些優勢,本來就存在adidas的DNA內,但大環境的變化, 放大了它。一位台灣供應鏈主管直指,adidas是製鞋起家, 過去在德國就有工廠,對於製造,adidas一直無法忘懷。而N ike比較像是行銷公司,並沒有成立自己的工廠, 而是到亞洲下單。而工業4.0時代來臨後, 德國又是推廣最積極者,自然強化此特點。
雙雄本來就是各擅勝場,台灣供應鏈廠商分析,Nike最強的創新 在於鞋面材質,如針織鞋等。而adidas身在德國, 德國擁有眾多化學大廠,讓其可就近合作,專攻鞋底的創新。
有意思的是,身為老大的Nike,為何會坐看adidas不斷坐 大?
這跟Nike轉移的高機會成本有關。今日,Nike仍主攻運動專 業——NBA最新賽季球衣的官方贊助商,就是Nike。Nike 歷來對運動明星已有大量投資,其非常龐大的資產,也是這30年來 它可獨占鼇頭的關鍵。
一旦,Nike宣示要如adidas一樣重壓運動時尚, 不僅會模糊其專業運動的特色,市場更會擔心其為了設計美觀, 需要犧牲功能,甚至付出更高的機會成本。 就好比一個人已讀到物理學博士拿諾貝爾獎, 他改行的風險與要付出的代價,要比一個大學物理系畢業生要高。
其實,Nike不是沒另闢戰場因應,如它推出復古的「阿甘鞋」, 找來超模哈迪德(Gigi Hadid)代言,搭配其獨門技術Flyknit, 都是要跟上流行,但始終難如adidas一樣, 將所有資源孤注一擲。
原本,adidas是美國職籃NBA球衣官方正式贊助商,但20 15年,它宣布不再與其續約,以實際行動朝運動圈外轉型。
adidas轉型的機會成本是,若其朝設計時尚靠攏, 會淡化原本的專業運動形象,但比起Nike, 它要承擔的風險相對小。adidas看來是要放手一搏。 一位台灣供應鏈的主管提到,adidas這三年最大改變之一是, 大打「小兵團」包圍戰。
《顛覆》不比專業比潮!變女人新寵 從名設計師,到超模吉賽兒人腳一雙
當Nike還著重在鞋子的功能:跑步、打球時,主打專業運動者, adidas強攻非專業運動迷的市場,如推出潮牌NMD系列, 也成立NEO系列,以大膽色調設計與較低價格,吸引年輕世代, 每個系列都是以短時尚、短交期,快速上市做為訴求。
當Nike將資源放在專業球星上時,adidas專攻女人等非傳 統運動專業戶。今年1月,adidas還在倫敦成立一家女性健身 中心,除供女性健身亦測試adidas新產品,其董事會成員、 知名作家兼教練利德克(Eric Liedtke)稱「只有贏得她們信任,才是真正贏得女性客戶。 」
它熱賣的復古運動鞋「史丹斯密」(Stan Smith)是個好例子。史丹斯密是今年已逾70歲的美國退役網 球選手,1971年,adidas推出以他為名的全白運動鞋, 四十年後該款鞋仍在銷售,只是多被放在打折區, 被視為是強弩之末。
不過兩個女人卻改變它的命運,一是英國女設計師菲洛(Phoeb e Philo)。2011年時裝秀,菲洛穿著「史丹斯密」 出來謝幕。菲洛是2014年《時代》(Time) 雜誌百大風雲人物唯一上榜的設計師, 身為時尚圈最有影響力人物之一,她腳上這款鞋立刻引起關注。
此事讓adidas看出史丹斯密的潛力,於是重新設計一套策略: 先回收這款鞋,2013年中此鞋已在市面絕跡, 顧客還因此寫信投書抗議。不久,adidas推出新版, 只供給少數人,此時第二個改變命運的女人登場:《金氏世界紀錄》 最高收入模特兒吉賽兒.邦臣(Gisele Bundchen),2013年11月為法國時尚雜誌《Vogu e》拍性感照,腳上穿的就是「史丹斯密」。
一款四十多年的老鞋,卻獲兩位名女人加持,公眾好奇心達到高點, 這時adidas才陸續在各大店面鋪貨,掀起搶購熱潮。 從貝克漢夫婦、李敏鎬到范冰冰,名人幾乎人腳一雙。光2015年 ,史丹斯密就賣出800萬雙,是過去40多年年均銷售量的7倍以 上。它甚至紅到史丹斯密本人還被兒子懷疑:「當初是你用它名字, 還是它用你名字?」
《另闢戰線》把女性變消費新主力!網紅、 部落客等意見領袖成常駐團隊
這一役,讓adidas驗證女人在運動市場的消費威力。近年來, 女性運動風大盛——美路跑女性參賽人數已超越男性, 她們不像男性如此崇拜運動明星,更易受時尚名人、 部落客等意見領袖影響。adidas計畫,每年鞋類銷量要增加4 ,000萬雙,到2020年銷量要成長到5億雙。今年3月, 該品牌找來25個「意見領袖」為常駐團隊,目標是開拓女性市場。
其實,每種選擇都要付出代價。adidas選擇迎向運動時尚潮, 但流行趨勢如潮起潮落,非時尚專業戶出身的adidas, 如何維持過去名人打下的基礎,將是挑戰。此外, 其因向流行靠攏而成績亮眼,也會被質疑太流行,而失去運動本色。
甚至,對手的威脅不會消失,隨著Nike運動專業產品營收下滑, 其轉戰流行的機會成本下降,未來勢將加大對該領域的投入。今年是 Nike慢跑鞋Cortez誕生45週年,8月Nike乘勢推出 與「國際女孩大隊」(International Girl Crew)的聯名球鞋,這是Nike將深耕流行的最新訊號。Ni ke年營收比adidas高逾五成,要玩名人代言的砸錢遊戲, 它不比adidas遜色。未來,鹿死誰手還很難說。
然而,adidas這3年乘勢崛起的策略抉擇,仍很值得玩味。 有時,面對環境驟變,大家調整策略快慢的關鍵, 比的只是誰會付更高的機會成本。看清這點,原本在商場與職場上, 只是跟隨者的人們,其實比老大有更好的條件卡位。 只要你勤於觀全局,並敢於做取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