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2019年,整個球鞋市場和球鞋界變得愈發紛繁複雜,強如Nike 、adidas兩個巨頭還在各個與球鞋相關的領域尋找突破口。在穩固已經佔據的市場的同時,搶占可能存在的任何一個商機。而除了這兩位「頂級玩家」。Puma、New Balance、Under Armour等幾個只在某一特定領域有著一定優勢的傳統運動品牌都已經悄然的開始發力。維持多年的兩強爭霸格局,在2019年即使不會被馬上打破,但極有可能會有挑戰者出現,挑戰這一現有格局。這一點其實從2018年就已經初現端倪。最為明顯的就是球鞋市場和球鞋文化的核心:籃球鞋。
2018年Puma高調宣布重新回歸籃球鞋領域,上一次Puma籃球鞋的代言人是Vincent Carter,時間要追溯到20年前,當時,雙方的合作持續了大約2年,隨著Carter轉投Nike,Puma籃球鞋產品也逐漸退出了市場。而在本賽季NBA開始之前New Balance也對外宣布要重歸籃球鞋市場,並在之後大手筆的簽下了Kawhi Leonard。對於這個級別的球星的簽約,無論是合同金額還是為其推出的產品線規劃,即使是Nike和Jordan
Brand這樣實力的品牌都會慎之又慎,可見New Balance也對要重新搶占籃球鞋市場這一戰略充滿了信心。曾經淡出籃球鞋市場的哪些傳統運動品牌紛紛回歸,他們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為品牌樹立形象? 籃球鞋早已不是最佳展示窗口
現在大多數人買運動用品,都不是用來運動的。人們即使在電影院、音樂會等娛樂場所甚至是工作場合,也時常穿起運動裝備。包括籃球鞋在內的運動鞋早已跳脫了傳統意義上對其專業性的束縛。比如,要通過籃球鞋在年輕的消費者中樹立品牌形象,憑藉傳統的職業運動員代言顯然已經不夠了,如今影響消費者購買產品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和消費者的關係。過去Michael Jordan 飛翔在賽場之上的身姿能讓消費者迅速對Nike 對Jordan
Brand 建立好感。但放眼當下,無論是哪雙鞋款只要有了足夠能夠吸引年輕消費者的話題性加持就可以迅速獲得他們的認可,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精益求精的去鍛造產品。這一點,縱然是向來以「為專業的運動員和體育愛好者打造最頂級的產品」的Nike 也在逐步做著改變。
這樣看來Puma 、New Balance突然宣布回歸籃球鞋領域,發布的產品並沒有為了迅速樹立全心的品牌形象而馬上從製造話題性的角度切入。Puma CLYDE COURT設計中規中矩,北美地區的營銷手段也略顯低調,中國地區更是在時隔半年之後才小規模的開啟了首輪發售。若是想藉由回歸籃球鞋市場來搞出一些「大動作」,品牌完全可以復制當年與Rih anna共同打造Fenty系列時的手法,無需像如今這般低調。至於New Balance ,固然簽約的是NBA聯盟頂級的巨星Kawhi
Leonard,但作為代言人Leonard低調謙遜的個人性格,很難想像他能為品牌主動帶來多少曝光度,背後待開發的商業價值其實也十分有限,不然Jordan Brand也不會輕易的結束與他的合同。
顯然,已經回歸或者決定回歸籃球鞋市場競爭的幾個傳統運動品牌,都沒有寄希望於通過籃球鞋市場來大張旗鼓的造勢。反而是選擇穩妥低調的先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在觀察Nike和adidas兩大巨頭競爭的同時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是他們當下比較務實的一種選擇,以籃球鞋為一個展示窗口樹立品牌形象,現在顯然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不具備。
賺取真金白銀? 主要市場已展現疲態
無疑,北美市場作為世界上籃球運動最發達的地區,也是目前是籃球鞋銷售最主要的市場。根據來自美國的專業諮詢和服務機構NPD Group 連續五年的調研表明,籃球鞋在美國運動鞋整體市場份額從2013 年起持續走低。2018 年,美國籃球鞋銷售僅佔運動鞋銷售整體4%。NPD 的數據還顯示,Nike 的籃球鞋銷量下滑,從常規角度判讀,這種情況的出現,有可能是由於其他品牌爭奪市場份額所導致的。但NPD 調研數據否認了這種判斷,不只是Nike 銷售不理想,市場份額第二的adidas、以及第三的Jordan Brand ,都在籃球鞋銷售領域遇冷。
北美地區或者說美國的籃球鞋市場自上世紀50 年代成形至今,已走過了60 多年時間。一直到自從上世紀70 年代,Nike 擊敗Converse ,成為NBA 最具有號召力的籃球鞋品牌後,Nike 在美籃球鞋市場份額逐漸加重。2015 年,Nike 的市場份額曾一度達到了史無前例的93%,Nike 的銷量好,就意味著整個籃球鞋市場的銷售好。但整整60 年的時間,美國籃球鞋市場已被開發殆盡,2013 年持續至今的市場份額下降是過飽和狀態,是籃球鞋產業進入衰退期的前兆。
在這種大環境下,傳統的兩大巨頭自身所佔的市場份額都在下降,Puma 和New Balance 等品牌即使是憑藉著簽約一到兩位當紅的巨星和有巨星潛質的實力新秀,靠著不完整的產品線,迅速的賺取真金白銀恐怕也是不太現實的。Nike 和adidas 還可以繼續憑藉雄厚的實力吃掉這塊「小蛋糕」的大部分,但是重新回歸的傳統運動品牌可能就沒有這個能力了。所以很顯然,在北美市場與兩大巨頭競爭或者賺取真金白銀,並不是這些品牌斥巨資重歸籃球鞋市場的最主要目的。
新興市場未發掘殆盡? 中國市場仍是最大機遇
籃球運動雖然不像足球貴為世界第一運動,但是靠著NBA 這一成熟的體育聯盟的商業運作,還是讓這一運動在21 世紀得以快速的發展。這其中和其他領域的新興市場一樣,中國市場再一次成為了發展最快,體量最大的市場。在中國籃球運動本身便具有很好的群眾基礎,而僅僅憑藉著在以王治郅、姚明、易建聯爲代表的中國籃球運動員登陸美國NBA ,籃球運動和其周邊產業的發展以及被帶動的市場都呈現井噴式的爆發。
如今的籃球運動愛好者在運動裝備上的選擇,正從過去的一雙鞋參加所有體育項目,向穿不同的功能性運動鞋參加不同的體育項目過渡。在這種大環境下,2006 -2015 年,中國運動鞋銷售額實現了歷史性增長,從304.85 億人民幣增長到929.93 億人民幣。在去年11月7日,第二屆數字體育全球峰會上,企鵝智庫發布的《 2018 中國籃球產業白皮書》,自2012 年起,籃球已成為第一運動,在20 歲以下和20 -35 歲兩個群體中,喜歡籃球的人數分別占到總額的52% 和40%。截止2014 年,中國籃球場地數量接近60 萬個,且新增場地數量大幅領先於其他球類項目。
中國消費者對於籃球運動的痴迷,讓Puma和New Balance等在籃球線產品上出現空白的品牌意識到,中國的籃球鞋市場已經是作為體育巨頭的必爭之地。如今走入中國任何一所大中院校的校園,年輕人在看騎士或者勇士的NBA比賽中都希望穿上UA的Curry 6或者Nike的LeBron 16。目前,中國市場佔據頭部位置的籃球鞋品牌,依然以Nike、adidas ,而更習慣本土「遊戲規則」的安踏、李寧、匹克為代表的國內廠商緊隨其後,並通過對2、3線城市份額的佔領,完成對國際品牌的包圍和超越。
隨著籃球鞋在美國市場不斷遇冷,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和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市場毫無疑問將是各籃球鞋品牌逐鹿廝殺的主戰場。但直接針對中國市場做對應的市場投放風險依舊很大,加之NBA 賽場對於國內的籃球鞋消費已經有著風向標一般的指向性作用,哪些已經或打算重新回歸籃球鞋市場的運動品牌還是穩妥的選擇在北美市場重新開啟業務。但「醉翁之意不在酒」,想要衝擊Nike 和adidas 佔據的籃球鞋領域霸主地位,盡快贏得中國市場恐怕才是這些品牌的核心策略。
籃球鞋市場能有更多好的品牌回歸或者涉足,對消費者而言無疑是一件好事,更多的選擇能將各大品牌進行一個等級的區分,消費者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誠然數據顯示,北美地區的籃球鞋市場確實日漸趨於飽和,但已經立足的品牌必然也不會放棄。當Nike 和adidas 都在不斷強化和大力經營自己的大中華區戰略時,當國產運動品牌借助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根植國內市場並且挑戰海外市場時,曾經輝煌過的Puma 、New Balance 等品牌只是袖手旁觀而不有所出擊確實不太可能,雖然不能肯定他們回歸籃球鞋領域是為中國市場而來,但中國市場能幫助他們實現自己期望的目標還是有可能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