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芬蘭+中國 把「垃圾」變「資源」




當自然資源被耗用殆盡前,企業和國家能做些什麼來扭轉一切?以永續共榮為目標的循環經濟或許正是個好答案。台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也相當有限,如何掌握手上的好牌打出制勝賽局,芬蘭與中國的經驗值得借鑑。

文/劉容皿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是近年來各國競相投入的經濟施政重點,也正是台北市和上海市201812月舉辦雙城論壇交流的主題。各國和各城市推動循環經濟的動機很多,有的是為了打造更有競爭力的經濟環境;有的是想解決人口膨脹的問題;有的是要配合達到減碳的標準;有的是單純為了善盡社會責任。無論動機如何,經濟由仰賴消耗和消費轉而依靠再生和復原,已成為全世界各地決策者優先施政的重點。
環顧全世界,想要找到值得借鏡的例子,不妨留意芬蘭和中國。芬蘭率先轉型,如今成了移植循環經濟經驗的出口國,其總人口不到552萬人,許多條件也和台灣相近;中國則是全世界製造廢棄物最多的國家,需待政策調整的力道更龐大而迫切,相關經驗也值得和台灣交流。

芬蘭 循環經濟全球領頭羊
芬蘭在2016年率全球之先,明訂目標要在2025年成為全球循環經濟的領導者,不僅能身居全球最環保的國家,同時也有機會成為開發綠色解決方案的先驅。為了邁向這個目標,芬蘭規劃將朝產生最多溫室氣體的4大行業下手:建築業、製造業、運輸業、以及供熱和發電業。配合推動此目標的芬蘭創新基金會(Finnish Innovation Fund; Sitra)認為,運輸業想達到減排又最省成本的辦法就是推動電氣化,但同時要讓電池成本變得負擔得起;相對地,風力雖是最具成本效益的發電方式,卻也想要解決儲存容量的問題。Sitra進一步預測,到了2030年,芬蘭的電動車將占車輛總數3成,由目前的1.1萬輛增為80萬輛。因此,當務之急是投資15億歐元(約新台幣527億元),建立完備的充電站據點。Sitra也建議,風力發電要由目前的2百萬瓩(GW)增至2030年的7百萬瓩,這將是一大壯舉,在每一次申請過程和生產流程都需要分配到充分的資源。
在供熱和發電方面另一個重要的做法,則是透過生質能取代化石燃料,在工業用供熱以生質能或沼氣取代化石燃料,而住宅和商辦建築則採用熱泵和電熱系統,甚至製造業也有加強利用生質能的計畫。Sitra主張,這個邁向碳中和(Carbon Offsets)的策略需要政府引導個人和企業都投入減碳的行列,正如Sitra氣候解決方案主管斐友(Janne Peljo)接受當地媒體訪問表示:「政府的主要職責是要確保減碳所需的基礎建設必須到位,讓企業和個人有誘因選擇低碳的方式,也要確使當前的法令和誘因不會妨礙或限制對減碳辦法的投資。」

充分利用材料 降至最低廢棄量
芬蘭政府的理念是,所有原材料都要得到充分利用並回收,並採用芬蘭幾十年來所累積的創新技術,將廢棄量降至最低。在芬蘭第2大城市埃斯波(Espoo),有一個Ämmässuo廢棄物處理中心,主要處理鄰近首都赫爾辛基(Helsinki)的垃圾,尤其是來自家庭、工業區、商業中心的廢棄物,Ämmässuo會將這些分類為混合廢料、紙張、生質廢棄物、紙箱、玻璃、金屬、危險廢棄物和電器。赫爾辛基大都會區自1993年即開始實行垃圾分類,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容器來收集各種廢棄物。Ämmässuo2014年開始處理被分類好的垃圾,而落實分類的結果,導致只有1%的垃圾需要進入掩埋場,這些垃圾又將產生家庭可利用的沼氣。因此,Ämmässuo的掩埋場占地54公頃,目前只使用了其中12公頃的土地。除了垃圾掩埋場外,還有一個處理污染水的區域,最後也是進入垃圾掩埋場。這裡也處理從赫爾辛基的花園、農場和家庭取得的樹枝,在經過碾切之後,能生產出生質燃料。赫爾辛基每個家庭每月負擔200歐元,以支付包括蒐集廢棄物、提供水電以及暖氣的服務。

中國 廢棄物產量最高之地
對於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既要確保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又要避免、降低排碳,堪稱極其浩大的工程。中國政府2015年通過《十三五規劃》,增加再生能源市場比重,採取行動提高廢棄物管理水準,禁止進口24種外國廢棄物,並引入了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進而提昇產品設計,規範回收利用。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最近的報告分析,若能成功轉型落實循環經濟,不僅可以大幅改善空氣品質,碳排放量也將同步下降,2030年以前還可省下高達人民幣32兆元(約新台幣142.6兆元)的工業和家庭成本。這份報告說,要實現轉型,必須從產品設計源頭徹底告別廢棄物和污染,同時大幅增加材料和產品(例如:汽車)的改進使用頻率。報告認為,要想實現這個目標,中國改造的重心應放在3個都會系統:建築環境、交通運輸和城市給養,以及2個工業系統:紡織與電子,按照如此步調改造,到了2030年,空氣懸浮微粒污染將減少10%,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減少11%。
如何處理垃圾,也是這個全球最大垃圾製造國的重要課題。適逢台北、上海雙城論壇,對岸民間企業透過數位化平台來降低廢棄物的構想極富創意。阿里巴巴旗下的訂餐網「餓了嗎」在上海成立一個永續發展的實驗室,其中推出一個很成功的例子是在網站加入「不用筷子」的選項,截至201811月底為止就節省4,300萬雙筷子。
多家新創公司也利用WeChat來鼓勵垃圾分類,其中一家新創智慧回收平台─小黃狗,在各大城市設置智慧回收機,收取紙類、塑膠、金屬、布類、玻璃等廢棄品,按重量計價,結算後的金額直接存至民眾的WeChat錢包裡。目前服務網已經覆蓋30個城市,用戶數量高達140萬人。出乎意料的是,最熱烈響應回收的族群是老人與退休人士,不僅成為新一代環保尖兵,同時還可藉由回收垃圾賺點小錢。

把垃圾變建材?Nike新店面70%竟是用回收球鞋做成的!




時尚的環保問題在近幾年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從生產過程造成的環境負擔到新款上市舊款淘汰的速度,都讓地球感備感壓力,但永續回收跟 “時尚” 這兩個字實在很難扯上邊,加上快時尚灌輸的購物模式,更讓每個人追求時髦的同時無形的造成浪費。

H&M 身為快時尚的龍頭一直是許多環保人士撻閥的品牌,經過多年的反思他們推出了 Conscious Exclusive 系列禮服,用回收物的抽取出尼龍製造的纖維打造出一套套動人的禮服,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舒淇與馮德倫婚照中的那套白紗,舒淇當時所穿的就是 Conscious Exclusive 系列的禮服,也藉此證明人的美並不需要環境來承擔。

在保養品中 Aesop 絕對是環保中的模範生,從追求全天然製造為品牌核心,到包裝的運用品牌都已環境為出發讓所有產品以最低的廢料生產為原則,對外也不常看見該品牌有任何大量的宣傳文宣或是旗鼓宣揚的宣傳,與其說保持低調的風格不如說他們為了環保,寧可將這些成本投注於於產品內容本身而非“包裝”。

在運動時尚不退燒的情況下,球鞋更成了這市場的主流,反觀過去的幾年每個品牌不斷推陳出新打造出全新的鞋款,無不就是讓消費者永遠都有新鮮感,但該如何在商業考量跟環保之間取得平衡,我想 Nike 有了最好的答案。

Nike 運動鞋的舒適度早已不在話下,多年前推出 Flyknit 這個宛如襪子般的材質服貼腳面的特性,更是掀起一陣慢跑鞋的革命!各大品牌在幾年間都跟著推出這樣的襪套材質,而 Nike 不只是這個材質的先鋒,在製造過程中更使用寶特瓶回收再製的技術,讓 Flyknit 這種舒適的鞋款能兼具環保永續的特性。

每年 3 26 Air Max Day Nike 都能做出全新的突破,在前年推出的 Vapor Max 更是掀起時尚圈的震撼,特殊的鞋底除了挑戰人對於氣墊的印象外,更讓過去對於合作品牌就非常挑惕的設計師川久保玲相中他,在個人品牌 COMME des GARÇONS 秀上即運用了多雙 VaporMax 做設計搭配,而紅透半天邊的 OffWhite The Ten 系列中更打造出話題十足的 Vapor Max 鞋款。而這雙擁有特殊鞋底的鞋,在製造過程中也讓多餘的廢材達到 90% 的回收,讓製造過程的浪費降到最低。

去年品牌更首次推出最大氣墊的鞋款 Air Max 270,製造過程中依然保留了 Nike 近年來對於環保的努力,全鞋在製造過程中將製成時間壓到最短,進而減少碳排量,品牌目前全系列的產品已經有 75% 是運用寶特瓶回收材料製成的纖維,藉此除了挑戰 Nike 突破的精神外,更重要的是在我們享受流行時尚的同時,依舊保有環保永續的宗旨。

品牌為了讓這個 75% 的回收概念實踐於生活,在 2 1 日開幕的 Nike Kicks Lounge X 信義 A11 全新的店將顛覆現有運動品牌零售空間概念,以 Nike Air Max 球鞋點題,融合循環設計與永續創新概念,為球鞋愛好者提供獨特的 Sneaker Journey 體驗!

全店的傢俱有 70% 的質材使用回收球鞋製成,品牌在店開幕前便找來 Youtuber 金魚腦、藝人陳建州、運動員吳永盛等人捐出舊鞋款,將這些已經不穿的鞋再製成式鞋椅及地毯,證明一雙鞋的壽命得以被延續,店裏的透明鞋櫃更是找來以低排碳為訴求的設計師小智研發創辦人 Arthur Huang 著手設計,Arthur Huang 同時也是 Nike 鞋款研發的合作夥伴,在開幕期間 Nike 開啟了 Air Lab 的體驗活動,讓妳感受用所剩餘的廢料再製成手環的過程。

2 1 日開幕當天,更是品牌旗下全新一代鞋款 Air Max 720 的發售日,新一代 Air Max 720 3.8公分厚的氣墊問世,讓你穿上他即可增高近 4 公分,更可貴的是 Nike 時刻秉持著為運動員透過運動的力量推動世界進步,並促進永續性發展未來的品牌宗旨,在減少環境影響、改善性能方面絕對不會妥協!在這款 720 中,用於新氣墊的原料有近75%是來自製造業的回收材料。

你說時尚依定不回環保?其實並不,快時尚在近年漸漸縮少店舖讓自己慢了下來,而保養品牌也有許多致力於天然保護環境的設計,則身為運動品牌先鋒的 Nike,他們從製造開始到後段店舖的行銷已經走入環保時代,深我消費者的我們不如來透過實際的體驗跟感受,讓自己在掏荷包的時候多想想,這件手上的產品是否能讓地球多呼吸一秒。

人工智慧與時裝流行



人工智慧正逐步改變時裝設計與時裝工業的面貌,從店鋪管理各種品牌到流行趨勢之定義,甚至於每年流行款式之概念。人工智慧何時開始滲入流行時裝業 ?

2016年,流行時裝新聞記者Véronique Hyland在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的網站 «The Cut»上發表了一篇名為«Is There Some Reason Millennial Women Love This Color ?»,描述「粉紅色」入侵社交網路(尤其是Instagram),感染了時裝流行業,手機業,以及音樂界。他列舉了一些粉紅色元素存在的產品,如Glossier化妝品牌的包裝盒,Acne Studio的手提包 Sophia Amouruso的自傳 «Girlboss »封面,2015年女性內衣Thinx的廣告攻勢,甚至Wes Anderson«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電影海報都可視為濫觴。

 Deloitte Digital公司就明確表示「使用演算法及大數據來精準調整供需關係」(« Les Echos week-end », 2019111),而Tagwalk流行網站搜尋引擎創辦人Alexandra Van Houtte也「以預測時尚趨勢為例,這個工作,長期以來直覺式的,依賴時裝流行編輯的記憶和品味,如今可以比以前更精確的方式完全自動化。結果是各品牌更加了解市場。」

美國Tommy Hilfiger成衣公司於20181月和IBM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簽訂合作夥伴協議,探討人工智慧和時裝流行之間的關係。「我們和FIT的學生用數據資料和演算法創造出一些改良的、技術的、負責的、環保的服裝。這些分析讓我們可以有效地和顧客對話,瞄準網路線上和線下的顧客。」這種方式設計出來的款式絕不會是革命性的產品,但輕鬆掌握趨勢流行,也絕不會缺少像Hadid姊妹的款式,如短上衣,艷彩厚運動褲,加上XL標誌。

Yoox Net-a-Porter平台在2018年底推出 完全由演算法設計的« 8 »系列款式男女服裝。這是一整個散佈在倫敦和義大利波隆那(Bologne)之間1,000個人整合的平台創意的結合:其技術研發部門發明一個演算法過濾主題標籤、顏色、社交網站的圖像,凝結出一個mood board,設計師再根據這個mood board定義下一季風格款式,包括顏色系列、袖子長短、布料質地、鞋跟之高度,甚至價格擬定等等。

Yoox集團董事長Paolo Mascio認為創造發明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人做出來的,Alexandra Van Houtte也持相同意見 :「科技不會扼殺創造,科技伴隨著創造,改善創造。」不過,就是否產生制服化了的問題則眾說紛紜。Ellie Roberts認為這是效率的代價,Paolo Mascio則訴諸人們學習認識人工智慧,互相反應,如果有必要也會設下限制。Alexandra Van Houtte表達較為中立的看法 :「這得看人們如何選擇接受人工智慧的方式。設計師使用40%的資料畫出下一季款式—這一部分是最商業的—,就完全像以前一樣,只是更完美精確。」



抗發炎、除痛根!日腰痛名醫:5關鍵吃出不疼痛體質




脊椎管狹窄症是造成腰痛的原因之一,日本知名柔道整復師甚至指出,他收治的5060幾歲族群腰痛患者,大多數是脊椎管狹窄造成的。而想要改善脊椎管狹窄症造成的疼痛,日本整形外科名醫建議簡單改變日常飲食,竟可能幫助減緩腰痛!

改變飲食,可望改善脊椎管狹窄造成的發炎疼痛
日本「治療院V-Style院長」小林篤史表示,脊椎管狹窄症是指脊椎管因為年紀增長等原因而變得狹窄,壓迫到通過的神經,造成腳部、腰部疼痛麻痺等症狀,而且就算進行治療,仍有不少人無法改善。

著有《脊柱管狭窄症は自分で治せる!(暫譯:自己的脊椎管狹窄症自己救)》的酒井診所代表、在日本要排隊7年才能預約到的「神之手」柔道整復師酒井慎太郎也表示,在他收治的患者之中,50-60幾歲的腰痛患者,腰痛的原因大多是脊椎管狹窄症所引發的。

而日本人工關節專家、整形外科專業石部基實表示,脊椎管狹窄症其實可能透過飲食來減輕疼痛的。除了年紀增長以外,肥胖也可能造成腰部負擔過重、更容易壓迫脊椎管而變形、狹窄,引起坐骨神經發炎、疼痛、麻痺等問題。除了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診治以外,石部基實也建議改變飲食習慣來幫助減緩疼痛。

改善疼痛飲食關鍵:低碳水、低脂、高蛋白、抗發炎、高鈣 
低碳水化合物、低脂飲食:石部基實建議平常不要攝取過多脂肪、碳水化合物,透過改善體重來使脊椎管狹窄症可能得以減輕。

多攝取抗發炎蔬果:攝取具備抗發炎作用的生薑、大蒜、蔥、韭菜、鳳梨等蔬果,也能幫助緩減疼痛,尤其是生薑和大蒜,能幫助抑制可能會造成發炎的前列腺素、白三烯分泌,具備消炎的效果。另外胡桃、可可、魚腥草茶、薑黃、羅勒、胡椒、辣椒等食材也有助抗發炎。

牛奶、魚、肉:牛奶富含能夠強化骨骼的鈣質,以及能維持肌肉量的蛋白質,石部基實建議選擇低脂或脫脂牛乳,較為健康。另外肉類及魚類也有豐富的蛋白質,但應以體重的千分之一為宜,例如60kg體重大約攝取60g蛋白質,攝取過多反而可能增加體重而有反效果。

石部基實也推薦了一份有利於預防肥胖,同時也對關節相當友善的一日均衡飲食指引:

主食(飯、麵、麵包)5-7 :約等於白飯中碗(約150g4碗。
 副菜(蔬菜、香菇、芋類、海藻) :約等於蔬菜料理5盤。

主菜(肉、魚、蛋、豆) :約3小盤。

牛奶、乳製品 :牛奶1杯或起司1片。

水果 :約等於橘子2顆,或蘋果、柿子半顆。 

24位名醫力推最佳休息法:小睡1分鐘就有神效




強力小睡20分鐘,提高認知能力
雨晴診所的坪田聰副院長表示:「小睡可分成4種,微睡眠(Micro Nap)、迷你睡眠(Mini Nap)、強力小睡(Power Nap)、假日小睡(Holiday Nap)。我們只需要以強力小睡為基本,再視狀況搭配其他小睡就可以了。」

強力小睡是指20分鐘左右的午睡。如果午休有1小時的話,空出20分鐘來小睡並不困難。順道一提,坪田說:「要天天小睡。」依生理時鐘來看,吃完午餐後是睡意最濃厚的時段。如果能利用這個時機好好小睡一下,之後的工作就會進展的更順利。

有實驗實際調查小睡20分鐘後的作業效率,他們讓10位年輕人打1小時的電腦,中間休息20分鐘,然後再繼續1小時的作業。結果發現,在20分鐘內沒有小睡,只有休息的情況下,睡意和疲勞感會隨著時間逐漸攀升。相對之下,如果在休息時間小睡的話,便不易產生睡意,也不會感到疲累,甚至工作欲望也不會衰退。

據說NASA(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對太空人測試的實驗中,也得到相同的結果,甚至報告中還顯示,平均小睡26分鐘,可以提高34%的認知能力、54%的注意力。

與其說是睡覺,不如說是「打瞌睡」
其實辦公桌、沒有人的會議室、咖啡廳、廁所、電車等噪音比較少,有辦法睡覺的場所都可以小睡。然後稍微解開領帶或皮帶等束縛身體的配件,讓身體放輕鬆。

重點是睡覺姿勢和時間長度。如果躺平,就會進入深層睡眠,這樣不僅很難醒來,也要花較長的時間才能徹底覺醒。因此,坐在椅子或沙發上,直接把身體靠在椅背,或趴在桌上才是最好的小睡姿勢。「在車上睡覺的時候,座椅請放倒約120度。」坪田說。如果座椅過分傾斜,身體容易陷入深層睡眠。

時間以20分鐘為標準,因為若睡超過30分鐘以上,會陷入深層睡眠。所以,與其說是睡覺,不如說是「打瞌睡」才能有效發揮休息效果。

如果沒時間的話,睡10分鐘也可以,這就稱為迷你睡眠。日本廣島大學經過實驗證實,9分鐘以上的小睡可以減少睡意、疲勞,還有降低工作期間的打盹,並提高作業成績。

據說已故的前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睡眠時間少於常人,他就有每天數次迷你睡覺的習慣。

微睡眠1分鐘,效果超乎你想像
夜間的睡眠時間較短,沒辦法靠強力小睡或迷你睡眠補足時,就要進一步搭配微睡眠,也就是1分鐘的小睡。僅僅1分鐘的小睡有什麼意義?基本上1分鐘根本連入睡的可能都沒有,但即便是1分鐘的閉目養神,還是有休息的效果。

「有八成的資訊都是經由眼睛取得,所以即使是1分鐘的閉目養神,讓大腦休息的程度,仍然超出我們的想像。其實很多人都是靠1分鐘的閉目養神來提振精神、趕走睡意。因此,只要在產生睡意或準備開會等重要的工作之前,稍微閉上眼睛,休息1分鐘就可以了。」坪田說。

只要能安靜坐上1分鐘,不管是在什麼地方都可以。就算沒辦法入睡也沒關係,關鍵是讓自己放鬆1分鐘,這樣就有休息的意義。因為睡眠不足而苦不堪言的日子,那就在強力小睡之餘,反覆善用微睡眠來熬過這一天!

除此之外,連續幾天的睡眠不足,要好好利用週末補眠,這就是所謂的假日小睡。坪田說:「刻意延遲起床時間,會使生理時鐘紊亂,所以假日要賴床,最多也只能比平日多出2小時。假日的小睡通常是躺著睡,就算睡上一個半小時也無妨。如果還是感到困倦,請利用午睡來彌補。」

只要睡一個半小時,就可以獲得快速動眼期睡眠(Rapid Eye Movement,簡稱REM,指在這個時候眼球會快速轉動,同時使身體肌肉放鬆。多數在醒來後能夠回憶栩栩如生的夢,都是在此時發生)和非快速動眼期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簡稱NREM),比較容易自然醒。可是,小睡的時間要在中午12點至下午3點之間。若晚於這個時段,就會對夜間的睡眠造成不良影響。

睡眠不足會提高罹患生活習慣病或憂鬱症的風險,嚴重時會威脅性命。當然,如果每天晚上都可以確保睡眠時間是最理想的,但嚴苛的現實卻很難實現這個目標,所以最好善用小睡來彌補睡眠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