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42km" 跑鞋

「如何選擇一雙適合自己的跑鞋呢?」這大概是跑步初學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面對市面上外觀、功能琳瑯滿目的跑鞋,想要找到自己的Mr. Right簡直是大海撈針啊!
很多人買完新鞋,去操場跑了幾次卻發現腳踝關節及腳趾痠痛,心裡難免納悶:「究竟是鞋子不合腳,還是我的姿勢出問題?」上網搜尋又發現鞋子分成什麼內旋足、外旋足適用,這和挑選鞋子款式有關嗎?

認識你的跑動步態
所謂的步態,就是跑步時腳掌從觸地到離地的動作模式,人類在跑步時,通常是腳的中後段先接觸地, 接著漸漸把重心轉移到前腳掌內緣與前腳掌(蹠球部),最後以大姆指離地,完成一個跑步的腳掌動作,這個過程稱為雙腳的「內旋(Pronation)」,並且依照腳掌動作的形式分成三類:

正常內旋(Normal Pronation
你有注意過自己鞋底的磨損狀況嗎?一般人跑步腳掌落地離地之際,都會產生一個「正常內旋」的動作,這類跑者的腳掌觸地後,重心會順著中足至前腳掌的中央位置,可能會略為偏內或偏外一些,但大致是落在中間,這是較符合生物力學的足部動態,發生運動傷害的機會也較小。
磨損狀況:後腳跟均勻或是略偏外側磨損,前腳掌則是平均磨損。
適合鞋款:可選擇的鞋款多元,從避震到穩定型皆可選擇,搭配其他因素和穿著習慣調整。

內旋不足(Underpronation
這類跑者腳觸地後,會從腳掌外緣向前腳掌移動,最後略為偏回前腳掌中間離地;這種情形常發生於高足弓的跑者,因為足弓力量不足以支撐身體,所以身體改以腳的外側來支撐,也可能伴隨腿部外側的疼痛。
磨損狀況:鞋底磨損會集中在腳後跟、中足、與跑鞋前緣外側
適合鞋款:以避震型(有些廠牌稱一般型或緩衝型)為主,減輕地面對腳底的衝擊傷害。

過度內旋(Overpronation
這類跑者腳觸地後往內側施力的動作明顯,重心從腳的內側向前腳掌移動,最後略為偏回前腳掌中間;嚴重者甚至完全以腳掌內側運動,此種情形多見於低足弓或扁平足的跑者,若選用避震型(緩衝型)鞋款,通常會有明顯的腳踝、膝蓋不適感。
磨損狀況:以外側腳後跟與內側前腳掌為主。
適合鞋款:選擇的鞋款以穩定型為主,嚴重內旋者可以考慮動作控制型的鞋款。

綜合分析才是王道
網路上通常以足弓高低來判定腳掌運動的方式,但足弓僅僅是以生理結構來推論動作模式的參考,並不能光憑足弓型態就論定適合的跑鞋,例如:也有少數跑者是低足弓,但是內旋不足、或是高足弓卻內旋過度。其他和跑鞋相關的生理數據還包括腳掌厚度、腳趾型態等等,若能經專業跑步指導員透過一段時間的跑步姿態觀察,往往能夠更準確的挑選適合自己的愛靴,在馬場上就更加的無往不利囉!


近兩年跑步在全球興起一股風潮,隨著跑步的族群越來越廣,跑鞋的樣式、種類也越來越多,琳瑯滿目,不同廠牌的特色、也因其訴求而獨具風格。

雖然時而可見赤足跑天下的強跑者,但大部分的運動員,即便是菁英選手,也需要一雙適合自己的跑鞋,除了保護雙腳、也希望透過跑鞋的科技,進一步尋求更出色的比賽表現。選鞋時除了考量合不合腳,也要了解自己怎麼跑?如何跑?將跑步的方式與場地納入考量,才能真正挑選到適合自己的跑鞋。

了解自己怎麼跑,挑選最適合自己的跑鞋才是跑得好的重要關鍵
找出適合自己步態的鞋子
以現代的跑鞋技術來說,每雙跑鞋都有其設計的理念,也都有適合穿著的跑者。隨著跑步經歷與身體素質改變,體重、跑姿、肌力、柔軟度、甚至腳的大小和構造都可能有變化,而這些都會影響到跑步時腳掌的動作,也就是所謂的步態。

人在跑步時,通常是腳的中後段先接觸地(高速奔跑時刻意以腳尖蹬出的狀況例外), 接著將重心轉移到前腳掌內緣,最後以靠近拇指的部位離地,完成一個跑步的腳步動作,稱為內旋(Pronation),而在這個過程之中,可以依照腳掌動作的形式分成:正常內旋(Normal Pronation)、內旋不足(Underpronation)、與過度內旋(Overpronation)三種情況。

三種內旋的鞋底磨損檢視:
正常內旋:前腳掌內外磨損均勻,後腳跟偏外側磨損。
內旋過度:前鞋底內側磨損較重,後腳跟外側磨損較重,嚴重者腳跟內側也會磨損。
內旋不足:前後腳跟均為外側磨損。

三種內旋相應的鞋款類型:
正常內旋:各種類型的鞋款均可嘗試。
內旋過度:穩定、支撐型、嚴重者可考慮動作控制型鞋款。
內旋不足適穿:避震型、緩衝型(有的鞋廠稱一般型)鞋款。
確認自己的步態,多試試不同種類的鞋款,讓雙腳得到最好的輔助,也才能有最佳的跑步效率。

各類鞋型特色:
避震或支撐在鞋底設計上會有所不同。
避震型跑鞋
又稱緩衝型、或一般型跑鞋,如前所述,如果你的舊跑鞋磨損部位集中在腳跟與腳掌外側,或前腳掌平均磨損,可以判斷為正常內旋或內旋不足,此時你應該購買避震鞋款,讓腳掌外緣觸地時能得到所需的保護和避震效果。

穩定型(支撐型)跑鞋
少部分跑者,腳掌落地後往內踏的力量特別大,甚至以足部內側著地,這樣在內側過度施力的動作稱為過度內旋,會造成腳掌、足弓、或腳踝內側三角韌帶承受過大的壓力,使得跑步時膝蓋內側常會有不適感,跑鞋內側磨損也較外側嚴重。那就可以考慮穩定型的跑鞋,這類跑鞋的特徵是會在足弓內側配置較硬的穩定結構,讓壓力較大的腳掌內側能有所支撐,過度內旋狀況特別嚴重的跑者,可以考慮選購更加強支撐的動作控制鞋款。要注意的是,穩定型跑鞋不代表沒有避震效果,只是在避震的基礎上增加了穩定結構的比重而已。
而內旋不足的跑者,因為鞋底磨損部位集中在外側,也就是腳掌落地時外側受到的衝擊較大,選鞋時要格外留意別誤選穩定型的跑鞋,那可能會因為內側較硬的結構,讓內旋不足的狀況更加嚴重。

赤足型-極簡自然
近年來跑鞋市場出現一股新勢力,就是雙腳不受限、找回自然跑法的極簡赤足風,各類極簡與仿赤足的跑鞋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這類跑鞋的特徵是較薄的鞋底、跑鞋前後落差較小甚至沒有落差、沒有多餘的避震與支撐結構、與極為輕盈的重量。

這些跑鞋要打造「有穿等於沒穿」的光腳跑感,但薄底的跑鞋避震與緩衝效果相對較弱,如果你的跑步技巧和肌力不足,穿上可能會讓關節接受較大的衝擊,進而累積疲勞、甚至受傷。

合適的跑鞋提升跑步效率
其他的考量因素

保護、避震與透氣
合適的跑鞋可以提供良好的包覆性與穩定性,讓腳與地面接觸、橫向移動、或路面高低變化時不易左右晃動,減少扭轉可能產生的傷害;好的避震性與彈力可以吸收來自路面的衝擊,進而保護腳掌、腳踝、與膝蓋,同時將雙腿力量有效地傳遞到路面,提升跑步效率。

所以選購跑鞋時,不妨也將你平常跑步的路面納入考量因素之一,如果你常跑柏油路、水泥地等較堅硬的路面,可以考慮選購避震性較佳的鞋款,若是常跑跑道、草地、土地等較為柔軟的地面,較輕薄的跑鞋會讓雙腳的動作更為流暢。
透氣性對於長跑者來說也很重要,腳在跑鞋中不斷運動和摩擦,久了腳會脹大,鞋內溫度也提高,若不能有效散熱,對足部而言真是相當不舒服。

鞋底的壽命
對於有長跑習慣、跑步頻率高的跑者來說,跑鞋的消耗量很是驚人,跑鞋的耐用度所影響的不光是鞋底磨耗,更會影響到中底與鞋身的結構,影響到整雙跑鞋的功能,以行車打個比方:如果汽車的輪胎磨耗嚴重,或是容易打滑,即便有再好的輪圈與懸吊系統,車子的安定性勢必會受到影響。

跑鞋中底和大底示意圖,中底主要負擔避震並提供支撐雙腳的平台,大底則具有防滑、耐磨的功能(照片來源:運動筆記)
跑鞋的壽命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從最底層的大底磨損來看當然是一個最簡單直覺的方法,如果大底已經快磨損到中底層,就可以開始物色跑鞋了,但有時大底還沒磨完,跑鞋就已經失去避震效果,或是內外側磨損不均衡,影響跑鞋的穩定性,如果你穿著雙跑了好久的跑鞋,最近跑步常常感到腳底或雙腿容易疲勞、痠痛,而訓練和生活作息並沒有特別改變,也許可以看看跑鞋是否應該汰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