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臉書、Google這樣挑員工---結構化面試法

臉書、Google這樣挑員工---結構化面試法

美國科技業每天都會收到上千封履歷,卻又以延攬優秀員工著稱,這些擁有活潑文化的企業,網羅高手的秘訣何在?最常藉由詢問和避開哪些問題,來讓對的人上車? 



文/林國方 


常在最佳工作地點排行榜名列前茅的臉書(Facebook),每天都會收到數千封履歷,為了減少審閱的求職者履歷數量並在最後聘請到正確的人選,臉書負責招募的人資主管娃麥(Liz Wamai)說:「人資部門會使用結構化的面試(Structured Interview)方法,這套方法很有效率,因為相關人等能根據一套相同標準問題,評估並比較不同求職者的答案。 


臉書》必問3大問題 
她在與求職網站Galssdoor、科技業者Salesforce及醫療管理業者Kaiser Permanente人資主管的一場會談中,披露臉書最常問求職者的3個問題。 
第1個問題是「你在上班時狀況最好的時候,會做什麼工作?」娃麥說,這代表求職者的強項、以及他們喜歡做的事情。 
第2個問題則是「你在什麼情況下最容易沒注意到時間?」娃麥說,求職者的回應能告知人資主管,這個人在會樂於花時間在哪些事情上,以及哪一種工作能讓他們覺得日子時光飛逝,從而讓人資主管了解到,能用什麼方式激勵這些人。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能透露出求職者會認真投入哪些工作,且投入程度高到都沒留意到時間。 
第3個問題則是「求職者計劃如何貢獻臉書的任務與價值。」這個問題特別有意義,因為能顯露求職者有多了解臉書的核心任務,臉書的核心任務從公司創立以來都沒變過:「讓世界更加彼此連結」。臉書創辦人兼執行長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也一再重申,臉書只會聘用跟他有相同願景的人,他甚至在2017年發佈1份宣言,再度表達他想建立1個更加全球與彼此連結世界的期望。 
娃麥認為,這個問題也能讓臉書了解,該公司能以哪些不同的角度,強化其任務願景、或要怎麼協助達成臉書重視的任務與價值。 
雖然臉書人資部門也可能會問一些很難回答的問題,以取得更能洞察求職者的答案,但娃麥說,這家社群媒體平台會避開1種問題:「讓求職者感到難堪的問題」,例如:「你最大的弱點是什麼」、「你之前為什麼離職」等。一般而言,面試者會問這些問題,觀察求職者侷促不安與思索答案的樣子,但娃麥說:這些問題無助了解求職者的能力與擅長事項。」 


Google》聚焦「行為」與「理論」 
創新能力為全球數一數二強的Google,也和臉書一樣使用結構化的面試方法。Google資深人資主管海茵絲(Lisa Stern Haynes)解釋道:「Google會以相同的面試方法,評估應徵同一份工作的求職者。」 
相較於典型的面談常會根據求職者、履歷、面談人等因素而改變問題,Google事先就會先決定要問每個求職者哪些問題,接著再以分等級的註記,印證求職者的答案,「我們在問所有問題之前,就會先設想每個問題的好答案、普通答案、爛答案樣貌,如此一來評估標準就會更一致」。人資與各部門經理人也更容易認定哪些求職者在特定職位會比較成功。 
而且,Google背後有科學研究支持這套方法。海茵絲說,Google的外部研究顯示,採用結構化的面試,會比毫無架構的面談更能預測求職者未來的工作表現,Google自己的內部研究也發現,這套架構化面談的分數,也能高度預測求職者在成為員工後的未來表現指標。 
那麼Google會問哪些問題?Google的主管在研擬面談題目時,會先思考2大要素:想找什麼樣的人、以及求才工作的角色特性。但海茵絲也坦承,過去Google並未這麼做,反而是不斷地問類似「要用幾顆高爾夫球才能塞滿一輛校車」等跟工作風馬牛不相及的腦筋急轉彎式問題,這種大雜燴式的對話後來也不意外地證實,完全無助於預測未來表現。 
海茵絲說,如今Google的問題會分為2大類:行為與理論。她說,行為式問題的前提是假設求職者的過去經驗將有助預測未來表現,理論式的問題則較難準備,因為是情境式問題,無法仰賴過去經驗判斷,例如:「假設你處於A情境內,你要怎麼去做B這件事」,求職者若要得到高分,就必須從頭踏實地思考要怎麼解決問題。 
她說,這些求職者未必都會朝面談者想要的正確答案前進,但面談者也會好奇這些求職者的思考模式。 


亞馬遜》要求忠實呈現自我 
在亞馬遜(Amazon),隨著加州、紐約及費城等州與城市立法禁止雇主詢問求職者過往薪資,這家電商龍頭也在1月加入臉書與Google等企業的行列,且禁令範圍擴及全美員工。亞馬遜負責聘僱的人資主管帕蔻(Miriam Park)指出,亞馬遜重視的是「忠實呈現自我」這個特質,求職者必須表現出自己的特質,而非公司希望求職者呈現的樣貌。 
帕蔻說,為了幫助公司成長,亞馬遜負責面談的人資必須了解求職者的真實個性,求職者會先經歷線上評估與電話訪問這兩關,才會進入面對面的面談,面談聚焦於求職者的軟硬實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處事方式,亞馬遜想找的是符合公司信念的人,這些信念包括重視消費者、好奇及大格局思考等。 


找主管秘招 界定搜尋生態系 
曾在消費電子大廠蘋果(Apple)協助招募零售與行銷人才、並且在iPod還沒問世時就協助打造iPad產品團隊的蕾汀(Jennifer Retting)建議,企業在找尋主管前,與其花大錢請獵人頭公司幫忙找到正確人選,若能先對想找的位置角色進行各種深度調查,更要深入研究這個主管所要扮演的角色。掌握自己想找的人才樣貌,找起人來將事半功倍。 
蕾汀指出,企業在開出主管缺時,要問的問題遠不只是「哪種人適合擔任這個職位」,而是要想得更多。她建議,企業應該先自問10個問題: 
1. 我們為什麼要開這個主管缺? 
2. 我們希望這個主管缺帶領公司朝哪個方向走? 
3. 為什麼現在這個主管的任務對我們這麼重要? 
4. 這個主管的角色跟現有領導階層互動方式為何? 
5. 這個主管對副總裁、營運長及法務長等其他主管的意義為何? 
6. 這個主管頭半年要做什麼程度才算成功?頭一年的表現要如何才算成功? 
7. 業界有誰能做好這個工作?新聞報導裡有潛在人選嗎? 
8. 我們想學習的是哪些公司?這些公司是怎麼做到的? 
9. 哪些公司有明確符合這個職位的人才? 
10.這位理想人選過去職涯必須先辦到哪些事情? 
蕾汀說,若能回答出這些問題,不只能在找人前先掌握要找的人選輪廓,也能設定對這位人選未來表現的預期,更能在向股東求援時說服股東接受。她說,若詢問團隊成員有哪些理想人選,這些成員可能會想到自己認識的實際人選,但這又會使遴選範圍過於狹隘,初期應儘量避免,而先回答這些問題能擴增思維廣度,例如:若需要引領公司掛牌上市的主管,那麼或許能從過去5年曾掛牌上市的企業挖角。 
蕾汀指出,尋覓主管人選的第1個目標,就是發展並界定搜尋範圍的生態系,例如:針對產業、企業、品牌、組織、職銜及地點等類別,界定想尋覓的人才特質;接著就是培養新關係,跟非常了解該領域的各種人聊聊,諸如企業執行長、大學教授等,並與這群人保持聯繫,以獲得自己可能不認識的潛在名單,然後再慢慢縮短名單長度,找到正確且有意跳槽的人選。 

睡錯增3.5倍罹癌率!這樣睡殲滅癌細胞



我想先問一個問題,你每天睡幾個小時呢?
暫且不提老人家和小孩的睡眠時數,只要想想多數人,在平常的工作日及星期六、日,鑽入被窩裡的時間應該都越來越晚吧!我相信大家都有因為工作、家人、24小時不停播的電視節目、網路娛樂,不知不覺就讓就寢時間越來越晚的經驗。

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了解,這樣不規律的睡眠作息、睡眠不足,就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原因呢?

現在日本民眾死亡原因排名第一的,仍然是癌症。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癌症自1981年躍升為死因首位後,這三十年來所占的比例都持續往上增加,目前日本平均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因癌症而死亡。(按:2016臺灣民眾主要十大死因,依死亡人數占比依序為:第一名癌症;第二名心臟疾病;第三名肺炎。癌症已連續35年蟬聯十大死因榜首,平均每112秒就有一人罹癌死亡。)

提到誘發癌症的主要原因,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或許會是吸菸、喝酒等生活習慣,或是認為和飲食習慣有關。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的確是誘發癌症的原因之一。但是,根據許多國家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不規律的睡眠作息或睡眠不足,其實才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原因。

因為無法擁有規律的睡眠作息,而逐漸演變成慢性睡眠不足的工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提供24小時服務而採取輪班制度的行業,例如便利超商等。這種現象在先進國家極為普遍,據說每五個人就會有一個人的工作,必須輪值大夜班。我想在我們的親朋好友中,一定有一、兩個人的工作,需要配合公司的輪班制度。

美國針對輪班的工作方式,發表令人震驚的調查結果:一週有三天以上是大夜班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是只在白天工作女性的兩倍之多。此外,根據2005年日本所做的研究調查也顯示,不僅女性如此,男性如果在需要輪班的職場工作,罹患攝護腺癌的比例,也比只上日班的男性高出3.5倍。

事實上,即使是健康的身體,每天也會製造出以數千個為單位的癌細胞。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成為癌症患者,主要是因為我們的身體具有免疫力,只要免疫力發揮正常功能,就能不分晝夜為我們清除癌細胞。

會形成癌症病變是有各種原因的,不過,如果因為熬夜、上夜班而無法獲得充分睡眠,免疫力就無法發揮正常功能,而免疫力發揮不了功能,就無法有效排除癌細胞,當然會提高罹癌的風險。

而且,免疫力不是只用來對付癌細胞,對人體而言,免疫力是用以排除濾過性病原體(virus)、細菌等有害毒素的系統。因此,免疫系統如果無法發揮良好的功能,會嚴重危害到我們的健康。所以,免疫系統是否能有效發揮作用,睡得好是關鍵。

生長激素防萬病 熟睡才分泌
雖然我已經說過無數次,但我還是要再提醒大家,晚上12點之前就寢,是防止生病最基本的睡眠方法,因為晚上12點前上床,可以讓生長激素發揮最大的效果。

生長激素是促進孩子們成長的荷爾蒙,而且在孩子們長大成人後就會停止分泌。這是因為生長激素具有活化新陳代謝、修復人體各種機能的力量,不但具有增加肌肉、加強骨密度的作用,還有改善肌膚光澤、保持頭髮健康、促進傷口癒合等功效。另外,生長激素還有分解脂肪的作用,所以在體重管理上,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只是,生長激素的分泌量在15歲左右會到達頂峰,之後就會急速下降。據說,20-29歲,分泌量減半;30歲後,10歲再減少約25%。所以一個人過了40歲後,體內分泌的生長激素,只有20歲時的一半。由此可見,生長激素是多麼寶貴的一種荷爾蒙。

生長激素由腦下垂體分泌,並透過血液運送至全身。但它並非無間斷的分泌,而是只在睡覺時才會發生,而且凌晨3點以後就不會分泌。說得更仔細一點,就是生長激素只有在我們入睡後,第一個報到的非快速動眼期階段,才會分泌。

從入睡之後到第一個非快速動眼期睡眠,再移轉到快速動眼期階段,平均需要的時間為兩個小時。所以要讓生長激素分泌,就寢時間最晚不能超過晚上12點。如果能夠提早到10點就寢,或者可能的話,晚上8點就上床,生長激素就可以發揮最大的功效。

睡著後的頭兩個小時,對健康和體重管理來說,都是最重要的時間。所以請盡可能提早就寢,才能享受生長激素帶來最大效能。

購買二手貨是減少美國成衣浪費的關鍵



一份新的研究報告指出,消費者需要持續的重複使用周期 - 不只是捐贈不再使用的商品,還需要購買二手或再循環產品,以整體性減少成衣的使用足跡。

由美國節約零售商Savers發布2018年重複使用狀況報告,他們考察北美地區對於成衣再利用的看法和行為,並為該國掩埋場內日漸增多的紡織品找到了可能的解決方案。

雖有40%的北美人至少每隔幾個月購買一次二手貨,但60%的北美人每年只會購買一次或兩次以下的循環產品,這表明消費者有充分再利用整個產品周期的需要。

只有7%的人認為,他們應該購買二手服裝和家居用品,而不是新的。而28%的人認為,他們應該捐贈舊物品而不是扔掉。

該報告作者表示,“大多數人都以捐贈或尋找其他途徑來延長他們不再需要的物品的壽命 - 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大多數消費者錯過了另一半的再利用周期 - 購買或使用二手商品 。由於價格是購買商品時的關鍵考慮因素,二手商品應該是北美大多數購物者的首要考慮因素“。

事實上,約有5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購買二手貨物是為了節省金錢77%的受訪者對他們找到的優質二手物品感到驚訝。

報告指出,為了讓更多人能夠重複使用,需要更方便的解決方案。

有個建議是提供更方便的捐贈地點,因為超過8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只會開車15分鐘或更短的時間來捐贈或回收他們不需要的東西,而53%的人不喜歡在購物當下才去發掘他們喜歡的物品,強調需要更有組織的節約體驗。

Savers公司再利用和回收利用副總裁Tony Shumpert說:「Savers致力於幫助人們延長商品的壽命。本年度報告反應了一個真實的機會,透過重複使用及養成消費者永續性的購買習慣,展現Savers環境及社區有其影響力。」

常便祕小心癌症找上門!5大惡習快看你中了幾項



長時間肚子脹痛、便祕甚至出現血便,可能是腸癌症狀!隨著國人飲食習慣西化,攝取過多高脂、高糖、精緻化食品,再加上蔬果攝取量不足等因素,大腸癌已連續10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之首。一般人雖聽聞癌症色變,不過只要平時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並戒掉下列5大惡習,就可以大幅降低罹癌風險!

愛吃香腸、熱狗堡 拒絕不了加工肉品
每次逛夜市聞到熱騰騰的香腸,或是剛出爐的熱狗堡都讓人口水流不止,恨不得一支接一支吃下肚,不過這些肉類加工食品可是被列為「1級致癌物」,包括香腸、熱狗、火腿、培根,都會對人體產生顯著致癌效果;其他像是牛肉、羊肉、豬肉等紅肉,則是被列為「2A級致癌物」,表示對人類而言很可能有致癌性,但對動物確定具有致癌性。

肉類及其加工製品會增加離癌風險,然而要將這些食物完全屏除生活中的確有難度,因此,如果一個月只去一次夜市,當天想吃一根香腸配火腿熱狗堡,絕對沒問題;不過若你每天早餐都吃培根蛋餅,消夜又抗拒不了巷口10元燒烤,那恐怕要小心癌症找上門。

水果偶爾吃 蔬菜只選高麗菜
大家一定聽過電視廣告宣導蔬果579,但是,你一天真有攝取到最低標準的32果嗎?蔬果是絕佳的膳食纖維來源,能影響肉類、脂肪和精緻澱粉的攝取量,並促進排便,降低致癌物質囤積腸道中的時間。此外,蔬果中的植化素也被證實具有抑制癌血管增生、促進癌細胞凋亡、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等防癌功效。

因此建議大家要天天吃蔬果,並且選擇越多樣性、色彩種類越豐富越好,才能充分獲得不同的植化素。

運動不持久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想養成運動習慣卻跟每次下定決心寫日記一樣,揮汗一晚後,下一次再踏進健身房卻已經是好久之後了嗎?

根據美國《癌症學會防癌指南》表示,規律從事中度、強度體能活動的人,罹患乳癌、大腸癌、子宮內膜癌和晚期前列腺癌的風險相對會降低,不論是否有達到減重效果,運動本身就可以降低罹癌風險。

只靠喝拿鐵補鈣
許多研究指出,從天然食物中攝取足夠鈣質有助於降低大腸癌風險,因為鈣質可以與膽酸、游離脂肪酸結合,避免大腸內的膽酸、游離脂肪酸刺激大腸上皮細胞過度增生產生癌變。

建議平日除了喝拿鐵之外,早晚還要加喝一杯乳製品,三餐也可以多吃些豆乾、豆腐、小魚乾等高鈣食物,就不用擔心鈣質不足囉!

菸酒不離手 酒精、尼古丁協同促癌變
酒精絕對是提升罹癌風險的很角色,飲酒過量不僅會提升罹患結腸癌、直腸癌的風險,同樣會增加罹患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肝癌及乳腺癌的機率,且酒精若與香菸協同作用更是會促進癌發,若你同時有菸癮、酒癮,罹患癌症機率又更高了。

怎麼樣才算是飲酒過量呢?建議男性一天不飲用超過2個酒精當量,女性則不超過1個酒精當量,1酒精當量=15公克,差不多是1啤酒、140毫升紅酒、40毫升威士忌。

疲勞揮之不去 WHO公開11項癌因性疲勞警訊



你累了嗎?根據台北市衛生局調查,台灣的上班族中約有30%超過260萬人有慢性疲勞問題,疲勞除了可能是睡眠不足、工作繁重等因素造成的,還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甚至可能起因於是癌症!曾有新聞報導,一名38歲內湖科技園區高階主管,慢性疲勞高達半年之久,原以為是工作壓力大造成的,不以為意,直到健檢時才發現竟然是大腸癌第二期。

可怕的還不只是疲勞本身,疲勞帶來的嚴重後果也不可小覷。疲勞駕駛肇事率比酒駕更高,長期疲勞還會導致過勞死等,都時有所聞,像是知名的蝶戀花旅行社遊覽車司機,就是疑似疲勞駕駛,造成423傷的重大事故。可以說,疲勞是我們必須積極去找出原因、改善的症狀。

疲勞原因有哪些? 身體疲勞要吃什麼?疲勞治療方法

疲勞原因1:常見疲勞原因 
日本肥胖研究權威、醫學博士井上修二認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疲勞大致有以下幾種:

1. 生活不規律、睡眠不足:日夜顛倒、睡眠不規律、睡眠不足等,會造成身體很大的負擔,導致疲勞。而這樣的不良生活習慣如果沒有改善,疲勞就難以恢復。
2. 偏食、營養不均衡:人體產生能量所必須的維生素、礦物質不足,使我們感到疲勞。
3. 壓力大:家事、職場、課業都會造成壓力,不只是心理上的影響,還會造成身體上的疲勞。
4. 激烈運動、工作消耗體力:體力急速消耗,造成疲勞。
5. 年紀增長:身體代謝漸漸降低,體內的老廢物質更難排除,讓我們更容易疲勞。

疲勞原因2:疾病造成 
疲勞是身體能量被消耗後造成的,往往是各種健康問題的第一個警兆。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吳煜表示,疾病造成的疲勞和一般疲勞的差異在於,疾病的疲勞不會因為休息而消失。因此,若是充分休息後還是覺得很累的話,就要注意是不是身體出了狀況了。

如果不是因為生活習慣導致疲勞,可能要將下列原因列入考量:

1. 貧血:常見於女性,是因為人體負責運送氧氣的血紅素,因為而缺乏鐵質、出血過多或其他原因,無法順利將氧氣輸送給需要血液的部位,造成缺氧,引起暈眩、疲勞、耳鳴、起身頭暈等症狀。

2. 更年期症狀:閉經前後10年的更年期,女性荷爾蒙平衡會有劇烈變化,雌激素會大量減少,使自律神經失衡,造成身心上的各種不適。其中疲勞、肩膀僵硬、煩躁等症狀都是常見的更年期症狀
3. 慢性疲勞症候群:造成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原因不明,一般認為與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等因素有關,常見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疲倦、肌肉疼痛等症狀,特徵是6個月以上的持續疲勞,且透過充足的休息仍然無法恢復。

喜洋洋心靈診所醫師陳豐偉曾在文章中指出,要確診慢性疲勞症候群,需先排除甲狀腺問題、重度憂鬱等疾病,確診後的治療一般建議患者適度運動,從一天35分鐘低強度的有氧運動開始,漸進式的將運動量慢慢提高,才能在不至於過度疲勞的前提之下,達到治療的效果,療程漫長且不能中斷,需依專業醫師指導進行。

4. 病毒性肝炎:感染病毒性肝炎會讓體內發炎,造成發燒、黃疸等等至狀。其中A肝可能是因為吃進受到病毒汙染的食物、水造成的。B肝、C肝可能透過輸血、性行為、共用針頭傳染。若感染C型肝炎,可能會變成慢性肝炎,造成肝硬化,甚至演變成肝癌。

5. 憂鬱症:遺傳、環境、身體、個性等因素都可能是憂鬱症成因,任何人都有可能得到憂鬱症,不是個性陰沉者的專利。玉里榮民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白雅美,在文章中提供的憂鬱症資訊:憂鬱症的主要症狀是情緒低落,常以沮喪、沉悶、食慾減退、失眠、寂寞、無聊、疲倦、悲觀、沒自信、輕生等方式呈現,症狀依照憂鬱輕重而有程度的差異。

6. 甲狀腺機能低下:位於脖子前方,形狀像蝴蝶的甲狀腺,和人體體溫、新陳代謝、心跳都有密切關聯。甲狀腺機能低下是指因為甲狀腺萎縮、發炎等原因,使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素不足,除了會導致疲勞以外,還會造成水腫、畏寒、食慾不振、皮膚乾燥、呼吸緩慢、心律緩慢等身體上各種不適,甚至會造成血壓、體溫過低而有性命之憂。

7. 癌症:若是患有癌症,可能造成癌因性疲勞。造成癌因性疲勞的原因較複雜,可能是因為腫瘤影響骨髓、造血細胞等處造成貧血,或形成毒性物質影響細胞正常運作,甚至腫瘤阻礙呼吸道造成的呼吸困難,也可能導致疲憊。此外,癌症的療程也會造成疲勞,例如化療、生物療法、放射治療、外科手術等,都會造成疲勞。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所訂立的癌因性疲勞,過去一個月中連續2周,每天或常常出現以下症狀達6項以上,就能診斷為癌因性疲勞,務必向醫師諮詢:

1. 明顯的疲勞,自身所需休息時間增加
2. 虛弱感、遲鈍感
3. 注意力降低,無法集中
4. 對事物的興趣改變,變得沒有動機
5. 睡眠習慣改變,失眠或嗜睡
6. 無法透過睡眠恢復體力、精神
7. 進行各類活動要耗費更多力氣
8. 因為疲勞而造成心理上的憂鬱、不安等
9. 疲勞到很難完成日常活動,如做家事等
10.短期記憶力降低
11. 活動後的疲勞會持續好幾個小時

身體疲勞要吃什麼?疲勞治療方法
 那麼,如何預防、改善疲勞呢?我們往往因為沒時間好好休息,面對疲勞就只是來杯濃咖啡,但提神飲料只能獲得一時的疲勞緩解,無法找到並解決身體疲勞的根源。

要預防、改善疲勞,必須先找出、排除造成疲勞的元凶,應就醫進行檢查,針對可能造成疲勞的疾病進行治療,才是治療疲勞的最快方法。

若是一般生活習慣造成的疲勞,井上修二博士認為可以用下面方式來改善、預防:
1. 紓壓、充分休息:泡湯、充足睡眠、確保睡眠品質等方式可以紓解壓力,恢復疲勞。也要注意睡前不要攝取咖啡因,以免影響睡眠;泡湯也不要泡太久,不然反而會造成疲勞。

2. 適度運動:適度運度可以訓練肌肉,可以紓解壓力、讓血液循環變好,可以做體操、伸展、健走等較和緩的運動。

3. 均衡飲食、補充維生素B1B6B12:透過均衡飲食,攝取維生素、胺基酸,能幫助消除疲勞。糙米,豬肉,肝臟,鮪魚,大蒜,雞蛋,納豆,杏仁,草莓等食物,以及富含維生素B1B6B12的堅果類、牛奶、蛋黃、瘦肉、蘆筍、啤酒酵母、全穀類、豆類、海藻、深海魚、深綠色蔬菜,都是有利於消除疲勞的好食物。

4. 就醫:若是疲勞超過2周都沒改善,或睡眠也無法改善,或伴隨情緒低落、發燒等症狀,很可能並不是一般生活習慣造成的疲勞,務必就醫尋求醫師協助。

「快時尚」年產30萬噸成衣垃圾 英國國會要查



英國國會下議院環境審查委員會22日表示,憂心英國「快時尚」(fast fashion)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將調查成衣製造業的產品生命周期、供應鏈,以及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水足跡、使用衣服原料。

英國衛報報導,委員會將尋求讓時尚業「蓬勃發展而環境永續」的方法,並致力改善衣服回收率,減少衣服浪費及環境汙染。環境審查委員會主席瑪莉.克雷(Mary Creagh)認為,「時尚不應該消耗地球」。

克雷說:「我們設計、製造、丟棄衣服的方式,對環境有巨大的影響。製造衣服會排放影響氣候變遷的廢氣,每次我們洗衣服,都會造成許多塑膠纖維排進海洋。對於不想要的衣服,我們不知道去何處,也不知道如何回收。」

根據英國時尚協會統計,時尚產業在2015年為英國GDP國內生產毛額)貢獻了281億英鎊(約台幣1.15兆元),遠高於2009年的210億英鎊(約台幣0.86兆元)。

時尚製造產業的全球化催生了「快時尚」現象。環境審查委員會警告,這個現象會鼓勵消費者不斷掏錢購買廉價衣服,滿足其消費慾望,並加快時尚周期汰換速度。

生產衣服原料需要大量的土地、水、礦物燃料提取物,整條生產鏈都會排放二氧化碳;而化學染料、塗劑、顏料可能有毒;另外,研究學者發現衣料中的塑膠纖維為因為洗滌,進入河流、海洋,甚至食物鏈。

時尚設計師史黛拉.麥卡尼(Stella McCartney)上月譴責自家產業「浪費程度令人難以置信且危害環境」。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報告顯示,英國每年花在掩埋廢棄衣服及家用紡織品的費用,高達8,200英鎊(約台幣33.7億元)。報告警告,若全球時尚產業持續目前態勢成長,到了2050年,成衣製造業的碳排放可能占全球四分之一以上。

英國環境審查委員會將調查如何鼓勵消費者少買衣服、重新再利用衣服,並在丟棄衣服時能夠思考對環境最友善的方法。儘管當局鼓勵消費者回收壞掉和不想要的衣服,估計每年仍有30噸成衣被當成垃圾掩埋。

The North Face即將銷售翻新成衣


VF 戶外和運動集團中最大的品牌The North Face推出了一項線上“再銷售”計畫,旨在延長成衣的使用時間。

一個新的名為'Renewed'的平台,將銷售經過清洗、修整和品質檢查的該品牌二手服裝。

'Renewed'平台基本上是為那些希望獲得合理價格裝備並減少對環境影響的消費者支持,提供一系列的翻新產品。

該公司表示,所有'Renewed'商品均來自退貨、有缺陷或損壞的成衣,已經過徹底檢查、清潔和翻新,符合The North Face的品質和性能標準。

該計畫進一步推動公司旨在鼓勵消費者在選擇高品質產品上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作出努力,同時減少整體的碳和水足跡。

根據環境保護署的數據,每年有85%的紡織品被丟棄至垃圾場。成衣、鞋子和裝備往往是其中的一部分。

The North Face的永續發展總監James Rogers說:「在The North Face,我們採取全面的永續發展方式。在我們處理產品整個生命週期所產生的影響時,再銷售是打開新市場和減少對地球影響的重要一步」。

「我們在不犧牲耐用性或技術標準的前提下,進一步推動永續發展目標。最終,隨著我們致力於擴展Renewed,我們將為該產業展現一個更大的循環模式」。

目前處於試用階段的The North Face Renewed僅在網路上提供。產品範圍從獲獎的Summit列到指標性的Denali夾克都有。

The North Face已經做出了許多承諾,不斷提高產品的環保性能, 包括由氣候有益羊毛(Climate Beneficial Wool)製成的Cali Wool Beanie毛氈帽,以及最近公佈的Bottle Source Collection,可將塑料瓶從國家公園的廢棄物流轉換成T恤衫。The North Face還在許多核心產品中使用回收材料,如ReaxionSurgent系列以及Denali夾克。

5種人格特質容易罹癌



哪種人格特質容易罹癌?
據黃鼎殷醫師這十幾年臨床上的觀察,發現癌症病人通常會有某種特定的人格特質,而且這樣的人格特質總是左右著他們的思考邏輯與行動,導致他們很容易陷於某種情境而無力跳脫。

個性固執的人要小心
例如有些癌症病人總會有一種很奇怪的堅持,就算你說得口沫橫飛也很難打動他們。他們總是穩穩地在那裡,動也不動,然後告訴你各式各樣他們不為所動的理由或原因,而那些理由與原因通常會讓你好氣又好笑,如果你的身邊也有癌症病人,你可能會更容易了解這樣的狀況。

我在服役時曾認識一位朋友,後來因為分隔兩地,漸漸地失去聯絡。幾年後她因罹患癌症來找我,我幫她進行治療的時候,初期狀況很好,但是後來卻漸漸惡化,最後她對我說:「我發現只有離開人世,才對得起我以前傷害或對不起的人。」我告訴她可以選擇留下來做好事,這樣就可以償還了,不必非得走上死亡這條路,但是她依然堅持她的決定,沒多久她就去世了,那年她才卅六歲。

我在為她治療的第一年很成功,自然療法讓她身體的癌細胞消失了,但是因為當時並沒有解除她的死亡意願,她的向死衝動仍舊在她的內在運作,而我也因為在為她治療的第一年很成功而疏忽這塊,第二年她的復發來得非常快速,快到讓人措手不及。這位朋友的過世對我的打擊非常大,我也對她這種固執的堅持百思不解,所以我決定開始深入研究癌症病人的性格。

癌症復發和死亡意願有關
透過臨床的觀察和研究,我發現癌症病人的內在有一種很特別的邏輯,例如他們可能覺得除了死亡,其他的方式強度都不夠。我最近有個癌症個案,他的家人也是醫師,他開始接受自然醫學治療的初期很成功,癌細胞也消失不見了,但當我希望他進一步解除內在潛藏的死亡意願設定時,他始終不願意,所以後來又再度復發了。

其實癌症病人這種固執的性格與他們疾病的復發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如果沒有進一步解除疾病背後死亡意願設定,他們的症狀就很有可能會再度復發。這種強烈固執的性格,會導致他們在痊癒的過程中產生很大的困難;這些困難指向於這種終極的固執性格,而這種性格則指向了同一個焦點,那就是死亡意願。

永遠犧牲奉獻的C型人格
癌症病人另外一種明顯的性格,就是所謂的「C型人格」。我曾在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莉迪亞提摩蕭(Cydia Temoshok)的書上看到他對C型人格有很完整的研究與發現,國外也有許多相關的研究在談論C型人格可能就是癌症傾向的人格,他們也設計出一些相關的檢測問卷與表格供大家自我檢視。

在我自己的臨床經驗上,我也發現上一節所談到的情緒三個迷失,是癌症患者共通的現象。這些罹癌的人很習慣將日常生活中的情緒累積下來,所以他們幾乎都是別人眼中很隨和、不會拒絕別人的濫好人,他們的個性都具有極高的容忍度,但也因為這樣的人格特質,導致這些人罹癌。

在癌症病人的潛意識裡,他們已經萌生放棄生命的念頭,所以消極的看待身邊的一切,才會造成他們什麼都說好、不懂拒絕的人格,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的為人可以如此隨和的原因。雖然有很多癌症病人告訴我他們害怕死亡,但是如果不談及面臨死亡所引發的恐懼,會發現他們的內在其實是一心向死的。

過度追求精神與靈性生活
我的親人中就有類似的案例。我的母親是位街坊鄰居都稱讚的好人,我也從未見過我母親發脾氣。六年前,大約在她70歲左右,她的身體開始出現各種病痛,甚至長了腫瘤,當她開始跟家人交代後事時,我立即察覺到這是她的死亡意願,她曾在報紙上面寫:「如少水的魚,斯有何樂,無常迅速」等等的話,知道她想要放棄生命後,我嘗試幫她解除死亡意願的設定,後來我才知道母親的奶奶、外婆、媽媽,甚至是她的大姊都是大約70歲左右去世的,所以「70歲」對她而言,是生命差不多到了盡頭的年齡。

當我幫她解除死亡意願的設定後,她開始會跟我父親吵架,二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記得去年年初,我開車帶著他們二位老人家去散心,從我們出發的那一刻開始,他們沿路足足吵了二個多小時,我邊開車邊偷笑,因為我知道我的母親為何開始跟我父親吵架,在她的潛意識裡,她已經沒有準備要死了。

癌症病人除了過分隨和這種濫好人的特質外,還會有過度追求精神層面的傾向。我不是指有宗教信仰或追求靈性生活的人就是C型人格,我是指有些癌症病人對靈性部分有著過度的追求,宗教也可能是其中某些部分,他們對於人世間的生活反而顯得不太感興趣。這些人格特質就是所謂的C型人格:他們是大家口中稱讚的好人、他們總是具有犧牲奉獻的情懷、他們不太表達自己,而且總是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得很好。

盡力取悅別人以求生存
在癌症病人身上,這種凡事都為別人的濫好人特質,除了與C型人格有關以外,根據我多年的觀察,造成這種人格特質還有第二種原因,就是他們必須藉由取悅討好別人,讓自己存活下來。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我發現有些癌症病人的內在是憎恨父母的,但是為了要活下來,他們必須掩蓋,這樣的情緒通常很隱性,外在並不容易顯露出來,甚至連他們自己也可能很難發現。這種狀況通常與他們人生歷程中的人生課題有關,關於人生課題的部分我會在後面章節特別來談,基本上這種憎恨父母的特質會有二種主要狀況:第一種狀況,他們的父母可能曾經不想要他們,這可能會發生在他還是胎兒的時候,這些紀錄其實都完整地存留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所以當他長大懂事之後,就會開始無意識地盡力取悅與討好父母,甚至取悅討好他人,因為他們覺得不這麼做,就有被遺棄的可能,這也是他之所以成為濫好人的原因。

第二種狀況,是自己的父母感情不睦,甚至彼此憎恨到想殺了對方,雖然他們可能沒有表達出來,但是他們的孩子會吸收這種潛意識的氛圍。他們在潛意識裡會想要代替父親或母親動手讓對方消失,但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是父母親的孩子而不能這麼做,以致於造成內在極度的矛盾與痛苦,到最後,會在潛意識裡想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在人生動力療法中常見到的動力呈現,它也是有自殘傾向的人格常見的設定根源,這些都是癌症病人中C特質可能形成的原因。

黃醫師小講堂
「死亡意願」是怎麼來的?
當一個人的潛意識裡有想死的念頭,就稱作死亡意願。舉例來說,一個人因為生活困苦、工作不順或與親友感情不睦,而萌生「死了算了」的念頭,就算只是一閃即過,也是一種死亡意願,一旦這樣的意願出現在腦袋中的次數越多,就會直接影響到這個人的健康狀態。

什麼是「動力呈現」?
簡單來說,就是把沒有完整經歷的情緒與情境,經由能量場的開啟後,重新完整的呈現並且經歷。例如,一個人曾經被同儕嘲笑,但是礙於動手傷人可能會受到處罰,所以轉而壓制自己憤怒、悲傷的情緒,以致於產生活在世上沒意思的念頭。這樣的人,在透過能量場的開啟後,可以重回當初沒有受壓制而中斷的情境與情緒,並且完成原本想要做的動作或態度,那些被壓抑的憤怒、悲傷等情緒也就得以消除,他自然不再因此感覺生命無意義可言。

6大發酵食物保健力量大 想降膽固醇該選哪一種?



在過去,「發酵」被當作保存食物的一個方法,但近年研究發現,食物經微生物發酵後,不但迸出美妙的滋味和口感,其營養價值和保健力提高的現象,更打破一般人對於食物「天然ㄟ尚好」的刻板印象,漸漸成為餐桌上的明星食物。然而,發酵食物種類繁多,該怎麼吃才對呢?

吃發酵食物的風氣正夯,但可以用於發酵的食物種類繁多,從澱粉、蔬菜、豆類到乳品類,每一種都獨樹一格,各有各的特色和美味,哪一種的保健力最好呢?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溫昭銘建議大家先想想「想要什麼保健效果吧!」以下針對國內常見的6種發酵食品,一一說明。

1. 紅麴:紅麴是紅麴菌加入蒸熟的米經發酵而得,可以應用於肉製品、豆腐乳、醬油或酒等食品,並於再發酵的過程中產生天然紅色色素、水解酵素及膽固醇合成抑制劑,以及降血壓物質γ胺基丁酸等有益人體的代謝產物。整體來說,紅麴對健康較顯著的影響,就是幫助降低膽固醇及血壓。

2. 泡菜:泡菜在製作的過程中,除了保留了原本的營養素之外,還會產生一些有益菌,例如:乳酸菌。對人來說,乳酸菌有保健腸道、調節免疫力等功效。

3. 納豆:納豆是黃豆經蒸煮,再透過枯草桿菌的酵素轉化而得。發酵後取得的納豆,不僅保留了黃豆本身的營養素,還多了納豆激酶,而研究發現納豆激酶有幫助清除血栓及降血壓的保健效果。

4. 味噌:味噌是以黃豆和穀物在食鹽水中添加麴菌發酵而得,含有活性酵母及酵素活性、多種胺基酸、維生素E、維生素B群、大豆異黃酮、卵磷脂等營養素。納豆對於人體健康,具有調節生理機能、促進循環、防止高血壓、抗老化等功效。

5. 豆腐乳:豆腐乳是一種2次加工的發酵食品,先將黃豆製成硬豆腐,再利用黴菌發酵、加鹽醃製而成。豆腐經發酵變成豆腐乳後,蛋白質被分解成較小的分子,較有助人體吸收,並且發酵後的維生素B12含量也增加,能補充身體所需的維生素B12。維生素B12缺乏易出現疲倦無力、貧血、思考力下降、易怒、感覺異常等症狀。

6. 起司:起司屬於六大類食物的乳品類,類似濃縮的牛奶,與牛奶一樣富含鈣質、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B2等營養素,有助預防骨鬆。特別的是,由於牛乳在發酵過程中,乳糖會轉變為乳酸,所以對乳糖不耐症的人來說,起司是比牛奶更好的選擇。另外,起司可以增加腸道內的比菲德氏菌,故有整腸的保健效果。

發酵食物非萬能!泡菜防癌致癌惹爭議
需注意的是,溫昭銘營養師表示,雖然現今對發酵食品的研究「大多是偏向有益處的」,但有時候也要注意發酵過程是否添加糖或鹽等其他材料,以及攝取量,才不會因為吃多了對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

以韓國人餐餐必備的小菜——韓式泡菜為例,雖然有研究認為泡菜有抗菌、保健腸道、抗老化,甚至防癌的作用,但也有研究分析韓國人罹患胃癌比例高居不下的原因,認為關鍵就在於吃太多泡菜了。

會出現泡菜致癌的研究結果,可能的原因在於高鹽醃製。溫昭銘營養師表示,高鹽分醃製的發酵蔬菜,有較高的罹患胃癌風險,這可能與高鹽食物去影響到幽門螺旋桿菌的外膜蛋白基因轉錄改變有關,而幽門螺旋桿菌正是導致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開心吃發酵食物 小心隱藏的調味料會傷健康
除了癌症之外,高鈉鹽飲食也容易使血壓升高,因此高血壓和腎臟病患者要特別小心。有些發酵食物的製作過程不但會加鹽,還會加糖,需注意糖尿病友若攝取太多精緻糖,會造成血糖的波動。有些酵母發酵的食物,磷含量較高,對腎臟病患者來說也是不佳的。而黃豆類的發酵食品,則容易有脹氣的問題,即便是健康人,也需適量攝取,不得過量,

【健康小叮嚀】
無論是哪一種發酵食品,大致來說對促進人體健康都有一定程度的裨益,但溫昭銘營養師提醒,在攝取某一種發酵食物前,別忘了先想想自已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即使可以吃,也要切記「多食無益」,以免吃多了反傷身。

AI好神 化身世足賽軍師



說到人工智慧的實際使用案例,多半人的印象或許仍停留在高科技業的應用場景上。不過SAS美商賽仕電腦)亞太區人工智慧首席顧問Jason Loh,其實人工智慧觸角比想像得還要廣泛,連動物保育都能使用,甚至還化身為今年世足賽「軍師」,幫助隊伍分析敵隊的隊員的戰法。

AI人工智慧能怎麼玩?Jason Loh直言「應用太多了!」,他表示,SAS目前幫各行各業做AI應用,「每一個案子都是全新的,沒有前例可循。」舉例來說,SAS曾與一家日本維修飛機的廠商合作,該廠商過去為了要維護現場安全,在現場架設攝錄影機監控,但因為畫面太多,用人力根本看不完,後來便改用音響,並建立數據模型去分析現場是否有異於平常的聲音。這樣一來,就算現場沒有人值班監看畫面,也可以24小時全程掌握現場狀況。

除了工廠以外,在森林以及野外,也能看見AI應用的身影。過去動物保護工作都是由專業人員攜帶著各種探測儀器,趴在草叢中,遠遠地觀察野生動物以推測其生存現狀,或是在動物的身上戴上無線電項圈。不過傳統的方法並不有效,因動物蹤跡難捉摸,後者也可能對動物造成直接傷害,更讓保育專家冒極大的生命危險。

為解決問題,非營利組織WildTrack藉由SAS的技術開發「足跡識別技術」,在非洲收集獵豹以及美洲豹留在地上的腳印,將其建立為圖像資料庫,並訓練演算法來判斷哪些腳印屬於哪種動物,以及在該區域內的物種數量、性別、年齡等訊息,目前WildTrack已為15種物種開發不同的演算法,並以此確實落實保育計畫。

至於目前正火熱的世足賽中,AI也扮演了球隊潛在致勝的關鍵。SAS與荷蘭足球數據公司SciSports合作,在球場周邊架設多台攝影機,隨時紀錄場上所有動作,並透過3D像分析與機器學習技術,即時分析每個球員進球的方位、精準度、傳球速度、跳躍高度、起腳距離等資訊,藉此預測球員的潛力價值。

今年世足賽中,SciSports也與比利時隊合作,目前SciSports已完成世界盃所有參賽球員上億次傳球的數據分析,並派出旗下三位分析師隨隊征戰,並在每一場賽前分析敵隊優劣勢。目前比利時隊以30完勝巴拿馬,取下比利時今年世足賽的第一場勝利,接下來是否還能一路贏到底?考驗的正是AI軍師的分析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