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GO卡NO. 13
2 使用有三條毛的TSUM, 一局得到2,800,000或以上分數. (Olaf 相對較易)
3 使用"MICKEY & FRIENDS" 系列, 一局得到4,000,000 或以上分數
4 一局消除 5個或以上TIME BOMB (可試SURPRISE ELSA 分2至三次刪雪人, 也可試黃兔.)
5 使用有鬍鬚的TSUM, 一局得到660EXP (國王/野獸應該會高分)
6 使用藍色系TSUM, 一局消除20個BOMB (stitch/小飛象/ perry 鴨/ 小甘/毛毛/精靈)
7 使用有蝴蝶結的TSUM, 一局得到1,800或以上COINS
8 使用綠色系TSUM, 累積消除3,300只TSUM
9 使用有扎頭髮的TSUM, 累積得到6,000 COINS
10 使用女性TSUM, 一局得到4,500,000或以上分數
11 使用有帽的TSUM, 一局發動7次SKILL
12 使用P字開頭的TSUM, 一局得到5,500,000或以上分數.(黑喵PETE, 小木偶, 變色龍, 應該要配合道具了)
13 使用三萬箱TSUM, 一局消除1,000只TSUM (用surprise elsa 同時過#4.13)
14 使用有角的TSUM, 一局消除25個BOMB (底褲米奇或黑魔后比較容易)
15 使用有眉毛的TSUM, 一局發動8次SKILL (野獸啦.)
16 使用黃色系TSUM, 一局達到250 COMBO (!!!!!!!)( winnie the pooh 系列只rabbit 可過。特技清蘿蔔個只)
17 使用"橫線消除系"TSUM, 累積發動34次SKILL
18 使用"呼喚戀人系" TSUM, 一局消除280只MY TSUM (即如你SET MINNIE, 就要消除280只MINNIE咯~ 用stitch 女友angel 可一次過18.19.21.25)
19 使用女性TSUM, 一局達到90 COMBO
20 使用粉紅鼻子的TSUM, 一局發動11次SKILL
21 使用"發出愛心"的TSUM, 一局達得100 COMBO
22 使用A字頭的TSUM, 一局消除 900只TSUM (ANNA
23 使用搖尾巴的TSUM, 一局得到3,800,000或以上分數.
24 使用紅色系TSUM, 一局發動7次FEVER
25 使用有紅色胭脂的TSUM, 累積得到2400 EXP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Tsum Tsum Bingo 12
Bingo卡NO.12. 完成後得到一張3萬箱劵
2 使用MICKEY, 一局得到500,000分或以上.
3 累積 4,000,000 分
4 累積玩40局
5 一局得到500 COINS或以上
6 總分尾數為"6"
7 累積得到10,000 COINS
8 一局得到200 EXP
9 累積得到6,000 EXP
10 一局消除120只DONALD (用DONALD 時發技時點多些DONALD啦)
11 累積消除8,000粒TSUM (一局大約500-700粒吧)
12 一局發動6次SKILL
13使用有紅色胭脂的TSUM, 一局達到80 COMBO
14 串連TSUM後達到"EXCELLENT" 評價.
15 使用三眼仔, 一局陬動四次FEVER
16 使用白色系公仔, 一局消除16個BOMB
17 累積消除300個BOMB
18 一局消除兩個SCORE BOMB
19 一局得到1,000 COINS 或以上
20一局消除8個大TSUM (毛毛, BAYMAX, 用BAYMAS 可一起過#16)
21 使用一萬箱TSUM, 得到的COINS 尾數為"8" (我用DONALD 數著來過, 盡量不要用消除系TSUM, 因為難預計開SKILL時會爆多少COINS)
22 使用公主系TSUM, 累積發動70次SKILL
23 累積發動120次SKILL
24 一局發動5次FEVER
25 一局得到1,000,000分或以上.
2 使用MICKEY, 一局得到500,000分或以上.
3 累積 4,000,000 分
4 累積玩40局
5 一局得到500 COINS或以上
6 總分尾數為"6"
7 累積得到10,000 COINS
8 一局得到200 EXP
9 累積得到6,000 EXP
10 一局消除120只DONALD (用DONALD 時發技時點多些DONALD啦)
11 累積消除8,000粒TSUM (一局大約500-700粒吧)
12 一局發動6次SKILL
13使用有紅色胭脂的TSUM, 一局達到80 COMBO
14 串連TSUM後達到"EXCELLENT" 評價.
15 使用三眼仔, 一局陬動四次FEVER
16 使用白色系公仔, 一局消除16個BOMB
17 累積消除300個BOMB
18 一局消除兩個SCORE BOMB
19 一局得到1,000 COINS 或以上
20一局消除8個大TSUM (毛毛, BAYMAX, 用BAYMAS 可一起過#16)
21 使用一萬箱TSUM, 得到的COINS 尾數為"8" (我用DONALD 數著來過, 盡量不要用消除系TSUM, 因為難預計開SKILL時會爆多少COINS)
22 使用公主系TSUM, 累積發動70次SKILL
23 累積發動120次SKILL
24 一局發動5次FEVER
25 一局得到1,000,000分或以上.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在考卷上寫下標準答案 卻拿不到滿分
那是我第一次對高中生演講,一直很喜歡分享後的QA,因為那很可能才是最真實的互動,而不是講者單向的給予,或是聽眾單向的接受。
但是這次被問了一個問題卻讓我一時之間答不上來......
「我現在高二,但我現在滿腦子只有考好學測,這樣錯了嗎?」老實說,我當下第一個反應是「當然錯了!考試沒那麼重要!」
但是回過頭一想,自己當年高中的時候難道不是跟他一樣嗎?那我又有什麼資格告訴他,到底怎麼樣才是對的?
這也不禁讓我想到,去年同一時間,也是正值畢業季的現在,在臉書上看到一個即將邁入大四的女孩PO了以下這則貼文:
如果想30歲前生完一個小孩,那28~29歲就得生下來,27歲就得懷孕。
想懷孕之前二人世界2年,那25歲就得結婚,訂婚後見家長,旅行,準備婚禮要一年。
那24歲就得訂婚,訂婚前要拍兩年拖,那22歲就要訂好結婚的人選。
還要再花上至少一年時間,也就是21歲遇到這個人...
這麼一想 突然覺得時間,好緊迫也好緊張啊啊啊啊啊啊啊
當時的我,心中其實非常不以為然,卻總說不出是哪裡怪...
但現在的我,卻忽然懂了(當然不是因為自己屆滿30歲....),
我所謂的懂了是終於發現問題出在哪裡了:因為台灣的教育 / 社會灌輸我們的就是要「快一點!」
國中就是為了畢業考好高中,高中就是為了趕快考上好大學,大學畢業趕快找到好工作(男生可能要先去報效國家),找到好工作之後就要趕快結婚成家,然後「很不幸的」又要求下一代照表操課(就像樓下這29秒看完一生...)。
其實回過頭起來,當他問「我現在高二,但我現在滿腦子只有考好學測,這樣錯了嗎?」這句的當下,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因為他開始去反思、開始去質疑。
是的,學生其中一個本份是唸書、去考試,這本身沒有所謂的對錯之分;
但是,又是為了什麼要唸這許多書、為什麼要考這些試,有人去思考過嗎?
就以最近課綱微調的例子來說,身為一個高中生該關心的或許不該是什麼會考、什麼又不算考試範圍,而是我們為什麼要學公民、學歷史的意義又在哪裡。
同樣的,有同學站出來抗爭就是對的嗎?眼看著前三志願學生也站出來就該跟風?學校老師、課本的內容又是正確的嗎?學生難道不能自己試著去考證出事實?
對比一下,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試題,我想問的是我們的高中生除了滿腦子想考好學測之外,又增進了多少獨立思考的能力?
68萬4700名法國高中學生17日起開始爭取升學的戰役,第一道關卡就是哲學考試。每年都高度受到關注的哲學考題揭曉,其中以文學組的「尊重所有生命是否是道德義務?」、科學組的「政治可否脫離現實?」等題目獲得網友們最多的討論。
這件事也讓我想到,曾經有一位前輩分享在國外念書的經驗。
他說道在國外念書的日子,他拼了命唸書,每次考試都用最精準的答案回答問題,但是隨著時間過去,一次、兩次,一學期、兩學期下來,他發現自己總是不是班上的第一名,甚至從來沒有拿過滿分。
當時的他開始覺得沮喪,甚至懷疑教授是不是種族歧視...
直到有一天,他無意中看到班上第一名的考卷,他才終於恍然大悟,原來第一名的答案卷上面,根本不是精準的回答,或是更嚴格的說,那才是「真正精準」的答案。
因為第一名的解答從來都「不只是」回答問題。
舉例來說,如果考題問的是A+B等於多少?那位第一名的回答根本不是A+B=C(假設C是所謂的標準答案)。
第一名的回答可能是假如在I情境下,因為......所以答案是C1;在II情境下,又因為...所以可能是C2;在III的情境下,由於......答案又變成C3。
那位前輩終於瞭解到,他自己所謂的標準答案,其實是根本沒有思考過,甚至去質疑假設的答案,而只是日夜苦讀、照本宣科寫出來「根本沒有經過真正的思考」的答案。
而難道,這不是我們在求學時該學會的能力?
photo credit:flickr@Bro. Jeffrey Pioquinto, SJ CC by 2.0
畢業或許沒那麼重要
最近正值畢業季,不只是每天都被臉書的畢業照洗版,也看了不少畢業感言,其中這一篇《一個政治系畢業生的致詞》更是激起不少我自己的回憶。
在大學,當我們什麼都不是的時候,我們什麼都可以成為,我們可以去看一看、試一試每一個角度。可是一旦過了今天,一旦畢業以後,我們就要選擇一種角色,一種生活了。
還記得一次在東吳大學的演講,在一個QA中提問者問道,「我一直很想參加商業競賽,但是始終無法踏出那一步......」
我並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在對答的討論中,讓他發現自己為什麼始終踏不出那一步。原來是因為「怕輸」、「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還有最直接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參加比賽」。
是否參加商業競賽其實是個假議題,但是從中我看到的卻是大學生的三個大問題:
「怕輸?」只要有比賽就有輸贏,而事實上我們人生中永遠不可能贏下去,我認為學會體驗失敗、面對挫折,如何站起來反而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沒錯,這個社會似乎只記得贏家,除了第一名似乎其他都不重要了,但是會不會就是因為輸了、失敗了,重新站起來的才成為更好的自己呢?
而其實,「怕輸」的背後說的是不敢面對挑戰。
再來,「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更是一個大問題,大學四年很可能是進入職場最後的學生階段,而學生時期的友誼往往是最真的(少了很多利益糾葛)。
如果有一件自己很想做的事、很在乎的夢想卻找不到同伴,我覺得這或許是最應該要檢討的。
如果到了畢業那一刻,身邊只有一起玩樂、嘴砲、喝酒的朋友,而沒有那種在踏出校園後,還能夠互相砥礪、相互扶持的兄弟 / 姐妹,或許真該好好問問自己了。
「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參加比賽」,其實就是不夠想要參加。
而不夠想要的背後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及「不夠瞭解自己」,看著身邊的同學去實習、打比賽、玩社團、考英文檢定就一窩蜂跟著去。
有沒有問過自己想要什麼?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自己的興趣又是什麼?興趣能夠變成職業嗎?如果是的話我還缺乏什麼?
畢業真的那麼重要嗎?
其實我一點也不那樣覺得,畢業不過就只是一張紙;
考上大學、高中有那麼重要嗎?那不過就只是一場考試,一場考試是無法決定我的人生(至少我有這個自信)。
而這個社會總是想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該唸完高中、該大學畢業、怎麼還不去工作?
相較之下,至少對於一個從高中到大學、研究所從來沒有順利畢業過的我來說,
真正重要而該問自己的應該是「我是不是準備好踏入下一個階段了?」
(本文轉載自MBAtics)
【延伸閱讀】
年輕人,一切都還來得及,別急。
離開不會比較好,但不離開你不會知道:原來自己可以變得更好。
許育誠:人生中的100分
但是這次被問了一個問題卻讓我一時之間答不上來......
「我現在高二,但我現在滿腦子只有考好學測,這樣錯了嗎?」老實說,我當下第一個反應是「當然錯了!考試沒那麼重要!」
但是回過頭一想,自己當年高中的時候難道不是跟他一樣嗎?那我又有什麼資格告訴他,到底怎麼樣才是對的?
這也不禁讓我想到,去年同一時間,也是正值畢業季的現在,在臉書上看到一個即將邁入大四的女孩PO了以下這則貼文:
如果想30歲前生完一個小孩,那28~29歲就得生下來,27歲就得懷孕。
想懷孕之前二人世界2年,那25歲就得結婚,訂婚後見家長,旅行,準備婚禮要一年。
那24歲就得訂婚,訂婚前要拍兩年拖,那22歲就要訂好結婚的人選。
還要再花上至少一年時間,也就是21歲遇到這個人...
這麼一想 突然覺得時間,好緊迫也好緊張啊啊啊啊啊啊啊
當時的我,心中其實非常不以為然,卻總說不出是哪裡怪...
但現在的我,卻忽然懂了(當然不是因為自己屆滿30歲....),
我所謂的懂了是終於發現問題出在哪裡了:因為台灣的教育 / 社會灌輸我們的就是要「快一點!」
國中就是為了畢業考好高中,高中就是為了趕快考上好大學,大學畢業趕快找到好工作(男生可能要先去報效國家),找到好工作之後就要趕快結婚成家,然後「很不幸的」又要求下一代照表操課(就像樓下這29秒看完一生...)。
其實回過頭起來,當他問「我現在高二,但我現在滿腦子只有考好學測,這樣錯了嗎?」這句的當下,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因為他開始去反思、開始去質疑。
是的,學生其中一個本份是唸書、去考試,這本身沒有所謂的對錯之分;
但是,又是為了什麼要唸這許多書、為什麼要考這些試,有人去思考過嗎?
就以最近課綱微調的例子來說,身為一個高中生該關心的或許不該是什麼會考、什麼又不算考試範圍,而是我們為什麼要學公民、學歷史的意義又在哪裡。
同樣的,有同學站出來抗爭就是對的嗎?眼看著前三志願學生也站出來就該跟風?學校老師、課本的內容又是正確的嗎?學生難道不能自己試著去考證出事實?
對比一下,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試題,我想問的是我們的高中生除了滿腦子想考好學測之外,又增進了多少獨立思考的能力?
68萬4700名法國高中學生17日起開始爭取升學的戰役,第一道關卡就是哲學考試。每年都高度受到關注的哲學考題揭曉,其中以文學組的「尊重所有生命是否是道德義務?」、科學組的「政治可否脫離現實?」等題目獲得網友們最多的討論。
這件事也讓我想到,曾經有一位前輩分享在國外念書的經驗。
他說道在國外念書的日子,他拼了命唸書,每次考試都用最精準的答案回答問題,但是隨著時間過去,一次、兩次,一學期、兩學期下來,他發現自己總是不是班上的第一名,甚至從來沒有拿過滿分。
當時的他開始覺得沮喪,甚至懷疑教授是不是種族歧視...
直到有一天,他無意中看到班上第一名的考卷,他才終於恍然大悟,原來第一名的答案卷上面,根本不是精準的回答,或是更嚴格的說,那才是「真正精準」的答案。
因為第一名的解答從來都「不只是」回答問題。
舉例來說,如果考題問的是A+B等於多少?那位第一名的回答根本不是A+B=C(假設C是所謂的標準答案)。
第一名的回答可能是假如在I情境下,因為......所以答案是C1;在II情境下,又因為...所以可能是C2;在III的情境下,由於......答案又變成C3。
那位前輩終於瞭解到,他自己所謂的標準答案,其實是根本沒有思考過,甚至去質疑假設的答案,而只是日夜苦讀、照本宣科寫出來「根本沒有經過真正的思考」的答案。
而難道,這不是我們在求學時該學會的能力?
photo credit:flickr@Bro. Jeffrey Pioquinto, SJ CC by 2.0
畢業或許沒那麼重要
最近正值畢業季,不只是每天都被臉書的畢業照洗版,也看了不少畢業感言,其中這一篇《一個政治系畢業生的致詞》更是激起不少我自己的回憶。
在大學,當我們什麼都不是的時候,我們什麼都可以成為,我們可以去看一看、試一試每一個角度。可是一旦過了今天,一旦畢業以後,我們就要選擇一種角色,一種生活了。
還記得一次在東吳大學的演講,在一個QA中提問者問道,「我一直很想參加商業競賽,但是始終無法踏出那一步......」
我並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在對答的討論中,讓他發現自己為什麼始終踏不出那一步。原來是因為「怕輸」、「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還有最直接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參加比賽」。
是否參加商業競賽其實是個假議題,但是從中我看到的卻是大學生的三個大問題:
「怕輸?」只要有比賽就有輸贏,而事實上我們人生中永遠不可能贏下去,我認為學會體驗失敗、面對挫折,如何站起來反而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沒錯,這個社會似乎只記得贏家,除了第一名似乎其他都不重要了,但是會不會就是因為輸了、失敗了,重新站起來的才成為更好的自己呢?
而其實,「怕輸」的背後說的是不敢面對挑戰。
再來,「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更是一個大問題,大學四年很可能是進入職場最後的學生階段,而學生時期的友誼往往是最真的(少了很多利益糾葛)。
如果有一件自己很想做的事、很在乎的夢想卻找不到同伴,我覺得這或許是最應該要檢討的。
如果到了畢業那一刻,身邊只有一起玩樂、嘴砲、喝酒的朋友,而沒有那種在踏出校園後,還能夠互相砥礪、相互扶持的兄弟 / 姐妹,或許真該好好問問自己了。
「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參加比賽」,其實就是不夠想要參加。
而不夠想要的背後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及「不夠瞭解自己」,看著身邊的同學去實習、打比賽、玩社團、考英文檢定就一窩蜂跟著去。
有沒有問過自己想要什麼?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自己的興趣又是什麼?興趣能夠變成職業嗎?如果是的話我還缺乏什麼?
畢業真的那麼重要嗎?
其實我一點也不那樣覺得,畢業不過就只是一張紙;
考上大學、高中有那麼重要嗎?那不過就只是一場考試,一場考試是無法決定我的人生(至少我有這個自信)。
而這個社會總是想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該唸完高中、該大學畢業、怎麼還不去工作?
相較之下,至少對於一個從高中到大學、研究所從來沒有順利畢業過的我來說,
真正重要而該問自己的應該是「我是不是準備好踏入下一個階段了?」
(本文轉載自MBAtics)
【延伸閱讀】
年輕人,一切都還來得及,別急。
離開不會比較好,但不離開你不會知道:原來自己可以變得更好。
許育誠:人生中的100分
「耐髒力」 讓自己無可取代
擔任主管職逾十年,每次和擔任企業主的朋友談論用人之道時,結論幾乎都是一致的「屈的下去(台語),不怕髒,就是人才」。但不幸的是,我有一個「屈不下去」的老爸。
23年前,父親用三哥的名義向銀行貸了二千萬,想經營小家電東山再起。當時我已在這個行業浸淫兩年,父親希望我幫他成立進口部門,順便陪陪罹癌的三哥,於是我毅然離開台北,回到台中。
一到老爸的公司,就聽見老爸在會議室訓斥幹部。30分鐘後,七、八個幹部們垂頭喪氣,魚貫而出,坐在裡頭的老爸一臉神氣。我心中一陣不祥,詢問老爸:「公司多少員工?人事開銷一個月多少?公司加倉庫房租一個月多少?現金流有多少?」
得到答案後,連忙向會計室調了上個月的損益表。天哪!一個月人事加土地成本上百萬,毛利卻不到二十萬,簡直是在扮家家酒。我趕快告誡一樣回來幫忙的兩位哥哥:「老爸半年內會倒,能離開馬上離開!」,但基於「孝道」,他們都留了下來,但我隔天就開始計畫轉換跑道,最後走上教職。
如我所料,老爸半年後倒了,罹癌的三哥也成了負債一千多萬的票據犯。此後老爸又嘗試各種飲食業,他永遠是兩手插在口袋,出一張嘴,下指令叫「手下」的員工動手,當然,每做必倒。
現在老爸已年逾七十,每次聚餐又會常常提起他的創業夢:「只要給我五十萬,不管是投資股票或任何行業,我保證一年後賺個一百萬沒問題。」
去年我終於忍不住,把憋了二十多年的話一股腦兒傾瀉而出:「爸,太乾淨的手是賺不了錢的。以前我進口小家電時,下游銷售量最大的是三重的一對夫妻,先生是司機兼業務,老婆是總機兼會計,他們一個中秋節禮品的營業額可以做到你的兩倍,但公司員工數不到你的十分之一。」
這大概是老爸第一次專心聽我說話,我繼續不吐不快:「只有第一線動手的人最能夠感受到市場的脈動,他們的決策可能比老闆還準,所以王品的店長及決策小組一定是從基層產生,上層的人也必須時常回到現場走動。但你賣麵不煮麵,開店不顧店,永遠怕髒,永遠不動手,就永遠不了解細節,也永遠缺乏執行力。」
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對老爸「吐槽」。老爸不到30歲就取得川崎摩托車的三縣市獨家代理權,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舒舒服服,一個月可賺一棟樓房,但「早出日不成天」,他以為複製「過去」的經營模式,就可以成功一輩子,但,他錯了,一輩子也毀了。
但最慘的是,全台灣有一些像我老爸一樣的「決策者」,他們乾淨的雙手插在口袋,不了解現場,沒有實務操作經驗。當他們一決策,人民就跟著陪葬。(編按:或許可參考這篇好文「一代不如一代,問題出在這一代人」。)
我稱他們是「專家」,以與日本、德國的技術「達人」做區分。他們嫻熟理論,拳拳服膺學術,因此常被尊稱為「學者」,他們讀過許多「過去」的書,東湊西湊後,得到一個學位或名位,開始指導眾生面對「未來」。例如沒從商經驗的教你怎麼做生意、不會創作的人教你如何欣賞文學、沒幹過行政的教你如何在學校「領導」老師,更可怕的是,沒唸過高職的博士(以前會唸書的,沒人念高職)叫高職生和高中生念一樣的歷史、地理、國文,一起升學,一起不動手。
一位擔任科技大學教職的的朋友感嘆道:「以前工專時代,學校要花很多錢買機器讓學生上實習課,但教育部教我們『升格』為科技大學後,實習課緊縮,學校成本降低,蓋教室學理論就能給文憑,董事會和學生都高興,但現在看到科大畢業生薪水比以前的專科生低,真的很心痛…我們真的是一起毀掉台灣技職教育,造就台灣今日『有人無才』產業空洞化危機的共犯。」(編按:其實我們要知道,「能力永遠無法應付世界,不表示你要失去下場挑戰的勇氣!
教改的精神是對的,並非一無可取,但一些美國回來的「學者」橫向移植美國式教育,卻因未「屈下去」了解教育現場,純理論式的「紙上談兵」,終於造就台灣教育史的現代「長平之戰」,被坑殺的學生人數,何止二千年前的四十萬。
「學者」怕髒,無法屈身碰觸土地,不代表下一代不能改變思維,不要跟著陪葬,但可惜的是,「怕髒」的思維已根深蒂固在多數新生代的心底。
詢問一些大學畢業生的職業選擇,竟然有許多人的第一選項是「大樓裡吹冷氣的白領階級,薪水低一點沒關係」;現在大家一窩瘋選擇「觀光餐飲」,許多更是只看到它光鮮亮麗的一面,最後才發覺,因為讀了太多理論,沒有足夠時間學習核心技術,只能低薪低就,永遠翻不了身,成為全球化浪潮中最容易被取代的一群。
然而,只要「不怕動手」,離開學校後,仍然可以靠「做中學」累積關鍵能力。
一位高中同學,書唸的不好,重考後才考上私校國貿系。畢業後擔任跑醫院的進口醫療器材業務,但境遇多舛,醫生不見他,老闆無心經營,最後他費盡千辛萬苦,從醫生那裡了解醫院的需求,老闆離去後,借貸扛下公司代理權,最後發覺產品技術關鍵,得到澳洲原公司授權在台生廠。他曾自豪,對產品製程,念國貿的他,比化工系的畢業生還熟,問他原因,他謙虛回答:「我比較不怕髒吧,遇到問題,就東摸西摸,最後連機器也搞熟了。」
這個同學現在更發揮「不怕髒」的精神,嗅到老齡化的未來需求,藉由醫療的網脈,包下一間署立醫院後方整座養老院的經營權。現在已是多家公司的大老闆。他不畏困難,喜歡動手解決的習慣,使他掌握許多細節的核心能力,三哥也是如此。
三哥專科學的是機械,在父親倒閉後,我介紹他到補習班任職。他一邊治療癌症,一邊在補習班擔任導師,他發覺學生對校系選擇非常茫然,因此每天「屈」在補習班,研究各校系的歷史、師資、校友出路等,再花時間與每一位學生諮商,終於能掌握學生最需要的細節,成為補教名嘴。現在他已是事業有成的四家補習班老闆。他對大學新鮮人的忠告是:「22K只是起薪,若願意在一個行業『屈』下去吃苦磨能力,不出三年就能成為該行業的達人,建立不可取代性,告別低薪。」鄰人阿興想法也一樣。
阿興比我小很多歲,生在創業不易的年代,雖然只有高工補校的學歷,但喜歡動手組裝腳踏車。如今是一家腳踏車工廠的老闆,一年有數億的外銷營業額。前幾日他感慨一位擁有國立大學機械系學位的員工對他抱怨,為何薪水拿不到三萬。他回答:「薪水代表的是你目前解決問題的能力,你以前只會讀書,動手做的訓練太少,若你讀書階段,就有操作與實習的訓練,你現在早就有設計及改良腳踏車的能力,薪水將何止三萬?」
跳脫書本的純理論學習,加入操作與實習的德國雙軌教育,是阿興喜歡的制度。
上個月邀請德國雙軌教育下的受惠者──22歲的Hannah到校與同學交流。
Hannah是大學生,也是愛迪達的員工。在重視理論與實務的雙軌教育下,她三個月工作、三個月讀書,但讀書日是早上到晚上,一天十二小時的課,翹掉兩堂課,就會被愛迪達開除,讀書是為了增加解決職場問題的能力,每天要學的紮實,活的充實。
近年來德國在世界不景氣當中,仍保有輝煌的經濟發展與全歐最高就業率,與德國重視理論與實務的教育制度有必然關係。如成功大學教授孫全文研究,2007年全德已有超過55%以上德國企業願意參與雙軌教育訓練。我們期待有理念的大學和企業合作,推年輕人一把,讓年輕世代捲起袖子,培養動手做的習慣與全球競爭力。但更重要的是,當權的大人們,也要跳脫「專家思維」,要「屈下去」,要永保「學徒」願意動手的學習力。(編按:管理者的決策,往往是企業改造的重要推手,來看看「郭元益如何能老店創新?」)
常感慨,許多夥伴,缺乏動手處理細節的習慣。每當一起討論棘手的新問題時,常顧左右而言他,閃躲問題的癥結點,最後以「我們會妥善研究」帶過,等到未處理的「魔鬼細節」長成真正的「細節魔鬼」時,已養廱為患,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已緩不濟急,最後常危及組織,貽害至深。
大人是孩子的鏡像。當我們這些以前四肢不勤、只會唸書、靠考試爬到這個位置的長者,不再兩手插在口袋,願意彎腰撿起一片垃圾,這時,「孩子會學會動手」。當我們願意示範用腰力拖地或掃乾淨廁所時,這時,「孩子會學會不怕髒」。當我們願意坐下來,一起處理共同的困境時,這時,「孩子會學會面對細節」。
考試第一、升學至上、動腦不動手的教育思維,已讓台灣長成頭重腳輕的失能怪獸。當我們站在世界競局的十字路口,進退失據時,若我們不再只強調IQ,而開始培養願意動手做(Do)、不怕髒(Dirty)、懂細節(Detail)的高DQ人才,或許幾年後,台灣那隻曾經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黑手」,會再重新長出來!
23年前,父親用三哥的名義向銀行貸了二千萬,想經營小家電東山再起。當時我已在這個行業浸淫兩年,父親希望我幫他成立進口部門,順便陪陪罹癌的三哥,於是我毅然離開台北,回到台中。
一到老爸的公司,就聽見老爸在會議室訓斥幹部。30分鐘後,七、八個幹部們垂頭喪氣,魚貫而出,坐在裡頭的老爸一臉神氣。我心中一陣不祥,詢問老爸:「公司多少員工?人事開銷一個月多少?公司加倉庫房租一個月多少?現金流有多少?」
得到答案後,連忙向會計室調了上個月的損益表。天哪!一個月人事加土地成本上百萬,毛利卻不到二十萬,簡直是在扮家家酒。我趕快告誡一樣回來幫忙的兩位哥哥:「老爸半年內會倒,能離開馬上離開!」,但基於「孝道」,他們都留了下來,但我隔天就開始計畫轉換跑道,最後走上教職。
如我所料,老爸半年後倒了,罹癌的三哥也成了負債一千多萬的票據犯。此後老爸又嘗試各種飲食業,他永遠是兩手插在口袋,出一張嘴,下指令叫「手下」的員工動手,當然,每做必倒。
現在老爸已年逾七十,每次聚餐又會常常提起他的創業夢:「只要給我五十萬,不管是投資股票或任何行業,我保證一年後賺個一百萬沒問題。」
去年我終於忍不住,把憋了二十多年的話一股腦兒傾瀉而出:「爸,太乾淨的手是賺不了錢的。以前我進口小家電時,下游銷售量最大的是三重的一對夫妻,先生是司機兼業務,老婆是總機兼會計,他們一個中秋節禮品的營業額可以做到你的兩倍,但公司員工數不到你的十分之一。」
這大概是老爸第一次專心聽我說話,我繼續不吐不快:「只有第一線動手的人最能夠感受到市場的脈動,他們的決策可能比老闆還準,所以王品的店長及決策小組一定是從基層產生,上層的人也必須時常回到現場走動。但你賣麵不煮麵,開店不顧店,永遠怕髒,永遠不動手,就永遠不了解細節,也永遠缺乏執行力。」
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對老爸「吐槽」。老爸不到30歲就取得川崎摩托車的三縣市獨家代理權,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舒舒服服,一個月可賺一棟樓房,但「早出日不成天」,他以為複製「過去」的經營模式,就可以成功一輩子,但,他錯了,一輩子也毀了。
但最慘的是,全台灣有一些像我老爸一樣的「決策者」,他們乾淨的雙手插在口袋,不了解現場,沒有實務操作經驗。當他們一決策,人民就跟著陪葬。(編按:或許可參考這篇好文「一代不如一代,問題出在這一代人」。)
我稱他們是「專家」,以與日本、德國的技術「達人」做區分。他們嫻熟理論,拳拳服膺學術,因此常被尊稱為「學者」,他們讀過許多「過去」的書,東湊西湊後,得到一個學位或名位,開始指導眾生面對「未來」。例如沒從商經驗的教你怎麼做生意、不會創作的人教你如何欣賞文學、沒幹過行政的教你如何在學校「領導」老師,更可怕的是,沒唸過高職的博士(以前會唸書的,沒人念高職)叫高職生和高中生念一樣的歷史、地理、國文,一起升學,一起不動手。
一位擔任科技大學教職的的朋友感嘆道:「以前工專時代,學校要花很多錢買機器讓學生上實習課,但教育部教我們『升格』為科技大學後,實習課緊縮,學校成本降低,蓋教室學理論就能給文憑,董事會和學生都高興,但現在看到科大畢業生薪水比以前的專科生低,真的很心痛…我們真的是一起毀掉台灣技職教育,造就台灣今日『有人無才』產業空洞化危機的共犯。」(編按:其實我們要知道,「能力永遠無法應付世界,不表示你要失去下場挑戰的勇氣!
教改的精神是對的,並非一無可取,但一些美國回來的「學者」橫向移植美國式教育,卻因未「屈下去」了解教育現場,純理論式的「紙上談兵」,終於造就台灣教育史的現代「長平之戰」,被坑殺的學生人數,何止二千年前的四十萬。
「學者」怕髒,無法屈身碰觸土地,不代表下一代不能改變思維,不要跟著陪葬,但可惜的是,「怕髒」的思維已根深蒂固在多數新生代的心底。
詢問一些大學畢業生的職業選擇,竟然有許多人的第一選項是「大樓裡吹冷氣的白領階級,薪水低一點沒關係」;現在大家一窩瘋選擇「觀光餐飲」,許多更是只看到它光鮮亮麗的一面,最後才發覺,因為讀了太多理論,沒有足夠時間學習核心技術,只能低薪低就,永遠翻不了身,成為全球化浪潮中最容易被取代的一群。
然而,只要「不怕動手」,離開學校後,仍然可以靠「做中學」累積關鍵能力。
一位高中同學,書唸的不好,重考後才考上私校國貿系。畢業後擔任跑醫院的進口醫療器材業務,但境遇多舛,醫生不見他,老闆無心經營,最後他費盡千辛萬苦,從醫生那裡了解醫院的需求,老闆離去後,借貸扛下公司代理權,最後發覺產品技術關鍵,得到澳洲原公司授權在台生廠。他曾自豪,對產品製程,念國貿的他,比化工系的畢業生還熟,問他原因,他謙虛回答:「我比較不怕髒吧,遇到問題,就東摸西摸,最後連機器也搞熟了。」
這個同學現在更發揮「不怕髒」的精神,嗅到老齡化的未來需求,藉由醫療的網脈,包下一間署立醫院後方整座養老院的經營權。現在已是多家公司的大老闆。他不畏困難,喜歡動手解決的習慣,使他掌握許多細節的核心能力,三哥也是如此。
三哥專科學的是機械,在父親倒閉後,我介紹他到補習班任職。他一邊治療癌症,一邊在補習班擔任導師,他發覺學生對校系選擇非常茫然,因此每天「屈」在補習班,研究各校系的歷史、師資、校友出路等,再花時間與每一位學生諮商,終於能掌握學生最需要的細節,成為補教名嘴。現在他已是事業有成的四家補習班老闆。他對大學新鮮人的忠告是:「22K只是起薪,若願意在一個行業『屈』下去吃苦磨能力,不出三年就能成為該行業的達人,建立不可取代性,告別低薪。」鄰人阿興想法也一樣。
阿興比我小很多歲,生在創業不易的年代,雖然只有高工補校的學歷,但喜歡動手組裝腳踏車。如今是一家腳踏車工廠的老闆,一年有數億的外銷營業額。前幾日他感慨一位擁有國立大學機械系學位的員工對他抱怨,為何薪水拿不到三萬。他回答:「薪水代表的是你目前解決問題的能力,你以前只會讀書,動手做的訓練太少,若你讀書階段,就有操作與實習的訓練,你現在早就有設計及改良腳踏車的能力,薪水將何止三萬?」
跳脫書本的純理論學習,加入操作與實習的德國雙軌教育,是阿興喜歡的制度。
上個月邀請德國雙軌教育下的受惠者──22歲的Hannah到校與同學交流。
Hannah是大學生,也是愛迪達的員工。在重視理論與實務的雙軌教育下,她三個月工作、三個月讀書,但讀書日是早上到晚上,一天十二小時的課,翹掉兩堂課,就會被愛迪達開除,讀書是為了增加解決職場問題的能力,每天要學的紮實,活的充實。
近年來德國在世界不景氣當中,仍保有輝煌的經濟發展與全歐最高就業率,與德國重視理論與實務的教育制度有必然關係。如成功大學教授孫全文研究,2007年全德已有超過55%以上德國企業願意參與雙軌教育訓練。我們期待有理念的大學和企業合作,推年輕人一把,讓年輕世代捲起袖子,培養動手做的習慣與全球競爭力。但更重要的是,當權的大人們,也要跳脫「專家思維」,要「屈下去」,要永保「學徒」願意動手的學習力。(編按:管理者的決策,往往是企業改造的重要推手,來看看「郭元益如何能老店創新?」)
常感慨,許多夥伴,缺乏動手處理細節的習慣。每當一起討論棘手的新問題時,常顧左右而言他,閃躲問題的癥結點,最後以「我們會妥善研究」帶過,等到未處理的「魔鬼細節」長成真正的「細節魔鬼」時,已養廱為患,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已緩不濟急,最後常危及組織,貽害至深。
大人是孩子的鏡像。當我們這些以前四肢不勤、只會唸書、靠考試爬到這個位置的長者,不再兩手插在口袋,願意彎腰撿起一片垃圾,這時,「孩子會學會動手」。當我們願意示範用腰力拖地或掃乾淨廁所時,這時,「孩子會學會不怕髒」。當我們願意坐下來,一起處理共同的困境時,這時,「孩子會學會面對細節」。
考試第一、升學至上、動腦不動手的教育思維,已讓台灣長成頭重腳輕的失能怪獸。當我們站在世界競局的十字路口,進退失據時,若我們不再只強調IQ,而開始培養願意動手做(Do)、不怕髒(Dirty)、懂細節(Detail)的高DQ人才,或許幾年後,台灣那隻曾經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黑手」,會再重新長出來!
生活零垃圾
在美國生活的美術創作人Bea Johnson,幾年前就幾乎不再製造垃圾。她堅信,地球不應淪為人類的垃圾場,所以和家人開始了“零垃圾生活”,力求減少浪費。
紙巾、塑料盒、包裝紙、即丟木筷、塑料湯匙……我們每天如此理所當然順手丟掉的垃圾,一斤斤加重地球的負荷。
現居美國加利福尼亞的Bea Johnson不願繼續成為破壞地球的幫兇,所以和丈夫及兩個孩子開始了“零垃圾活”(Zero Waste Living,又稱“零浪費生活”)。
“零垃圾生活”一舉數得,除了減少興建焚化爐並提高焚化效率,亦可減少垃圾埋置場的使用率,以及垃圾埋置場造成的環境污染。
Bea說:“我們的'零垃圾生活'就是為原本會淪為垃圾的東西找到代替品,確保家中不再出現任何固體垃圾。說到底,'零浪費生活'的最終目的是停止使用垃圾埋置場,從而縮小個人的'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減少污染。”
徹底改變消費習慣
Bea原籍法國,18歲那年移居美國當保姆(au pair),雇主的房子曾發生火患,許多燒掉的東西後來都沒添補,但生活依舊好好的;這讓她明白:家裡很多東西都非必需品,生活原來可以很簡單。
她說:“簡單生活就是減少浪費,我和丈夫在幾年前開始了解環境問題之後,決定以行動做出貢獻。丈夫在經濟衰退時辭了工作,創辦了顧問公司為客戶探討可持續發展,我則以住家為出發點,著手改變一家人的生活習慣。”
為了實行“零垃圾生活”,Bea和家人徹底改變了消費習慣。家中的飲食品、清潔用品、衛生用品,全都以“零浪費”為消費準則,採取塑料包裝的產品,幾乎都不使用。像刮鬍膏就以紙包裝的刮鬍皂取代;化妝品要選可以回收容器的品牌;上超市時只買食材不買加工食品,而且全都裝進自己攜帶的玻璃罐。此外,廁紙只用紙包裝的100%環保非漂白紙,牙膏則以裝在玻璃瓶裡的自製潔牙粉取代。
家中只有一個迷你垃圾桶
這樣的生活方式,家居佈置自然是精簡至極。家具少、擺設少,是名副其實的簡約主義(minimalism)。正如她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所說:別讓不必要的東西入屋,就不必丟掉任何東西。
現在,Bea簡潔明亮的家中只有一個迷你垃圾桶(用來裝還未找到適合代替品的垃圾)和一個環保桶,以前的大垃圾桶則改為堆肥(compost)用途,廚餘和紙張等都成了堆肥材料。
Bea說:“人類已經習慣住在'隨手丟社會'(throw-away society),習慣生活中有紙尿片、即丟包裝的快餐,還有便宜但不耐用的產品。消費者喜歡這種便利,但資源有限,這樣的生活方式太浪費,不可能一直繼續。”
“零垃圾生活”已激起漣漪
Bea形容自己生活在“零浪費泡泡”之中,每次外出看到其他人的生活,比較之下,就知道自己的行為顯得激進。
她說:“當我看見市區裡裝滿垃圾的垃圾桶,看見有人一手拿購物袋,一手拿用後即丟咖啡杯,或看見雜誌裡滿是過度包裝的產品廣告,就明白環保教育工作還有待加強。”
可幸的是,Bea的“零垃圾生活”已經激起漣漪,她的朋友都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並嘗試朝“零垃圾生活”的目標前進。她去年12月創辦的博客Zero Waste Living因《紐約時報》的報導,吸引許多新讀者。此外,她也當起了“簡化生活顧問”,為有意簡化生活的客戶提供建議。
她說:“有些朋友不明白我們的生活方式,上門探訪時會按照傳統禮儀帶上糕點或巧克力,這些都是我無法掌控的浪費行為。有了博客之後,朋友都更明白我們的生活方式。 ”
家裡家外都要“零浪費”
個人的努力雖然重要,但“零浪費”運動要發揮更大作用,政府和企業都能扮演決定性角色。
Bea建議:以學校為起點,接著把教育計劃擴大到社區,讓更多人明白4R的重要性。
此外,政府可強制規定零售商進行回收計劃,大型零售商則可強制規定供應商減化產品包裝。
她說:“消費者本身也能帶動這些變化,如主動聯絡製造商,請他們簡化包裝。大家都能簡化生活,像一周最多購物一次,學習看到living with less(用更少東西生活)的好處。”
“零浪費”最大的困難:懂得說“不”
環保不能停留在3R(Reduce, Reuse, Recycle,即減少浪費、重複使用和再循環),現在必須學的第四個R是Refuse(拒絕)。
Bea說:“每個人現在都可以做到的三件事是:拒絕、拒絕,再拒絕。最簡單的'拒絕'是拒拿塑料袋,改用自己的購物袋。再來是拒拿免費贈品。最後一個'拒絕'是拒聽那些說你的環保行為根本微不足道的話。”
對於Bea的丈夫和孩子來說,“拒絕”就是“零垃圾生活”最困難的地方。
她說:“丈夫出席研討會時經常會拿到免費贈品,他必須學會拒拿;孩子則要學會拒拿出席生日會時收到的贈品。孩子起初擔心這會讓他們顯得格格不入,但我們已經教導他們成為同學的榜樣,也讓他們看Wall-E、Earth和Home等以環保為主題的電影,讓他們知道,每一個人的努力都很重要。”
Bea認為,小朋友的適應能力強,而且不像大人一樣,對某些產品已產生依賴性。她說:“我們必須把改變環境的'工具'交給小朋友,他們才能為地球創造美好未來。”
“零垃圾生活”怎麼過?
Bea的消費習慣未必家家適用,但值得參考。
• 不買“一次性產品”如紙巾和用後即丟的杯盤。“別再購買這些用後即丟的產品,你會發現自己原來根本沒有這個需要。”
• 抵制垃圾郵件,主動聯絡有關機構,要求對方不再把垃圾郵件寄到家裡。
• 穿不下的舊衣服以及不再使用的家居產品,應捐給慈善機構。
• 拒拿塑料袋。就算收銀員已經把東西裝袋,也要求他把東西取出。
• 拒拿免費贈品,如在許多活動分發的免費瓶裝水和原子筆。
• 把垃圾桶改為“堆肥桶”。廚餘、紙張、園藝廢棄物等材料都能用作堆肥,既可減少垃圾量,又能製造園藝肥料。
• 別用釘書機,改用回形針。
• 出外和參加聚餐時自備杯盤碗筷,拒用即用即丟的器皿。
• 別用指甲油,單用指甲剪、不銹指甲銼(nail file)和自製維他命E滋潤油,就能讓指甲健康漂亮。
• 別用衛生棉,改用可重複洗用的“月事杯”(DivaCup)或“月事布”(GladRags),或用舊衣服DIY“月事布”。
• 別用磨砂膏。燕麥和鹽分別可用來去除臉部和身體其他部位的死皮。
• 買東西時自備購物袋和玻璃罐(可裝食品如鮮肉和芝士),拒買包裝商品。
(文章出處:聯合早報作者:陳映蓁)
紙巾、塑料盒、包裝紙、即丟木筷、塑料湯匙……我們每天如此理所當然順手丟掉的垃圾,一斤斤加重地球的負荷。
現居美國加利福尼亞的Bea Johnson不願繼續成為破壞地球的幫兇,所以和丈夫及兩個孩子開始了“零垃圾活”(Zero Waste Living,又稱“零浪費生活”)。
“零垃圾生活”一舉數得,除了減少興建焚化爐並提高焚化效率,亦可減少垃圾埋置場的使用率,以及垃圾埋置場造成的環境污染。
Bea說:“我們的'零垃圾生活'就是為原本會淪為垃圾的東西找到代替品,確保家中不再出現任何固體垃圾。說到底,'零浪費生活'的最終目的是停止使用垃圾埋置場,從而縮小個人的'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減少污染。”
徹底改變消費習慣
Bea原籍法國,18歲那年移居美國當保姆(au pair),雇主的房子曾發生火患,許多燒掉的東西後來都沒添補,但生活依舊好好的;這讓她明白:家裡很多東西都非必需品,生活原來可以很簡單。
她說:“簡單生活就是減少浪費,我和丈夫在幾年前開始了解環境問題之後,決定以行動做出貢獻。丈夫在經濟衰退時辭了工作,創辦了顧問公司為客戶探討可持續發展,我則以住家為出發點,著手改變一家人的生活習慣。”
為了實行“零垃圾生活”,Bea和家人徹底改變了消費習慣。家中的飲食品、清潔用品、衛生用品,全都以“零浪費”為消費準則,採取塑料包裝的產品,幾乎都不使用。像刮鬍膏就以紙包裝的刮鬍皂取代;化妝品要選可以回收容器的品牌;上超市時只買食材不買加工食品,而且全都裝進自己攜帶的玻璃罐。此外,廁紙只用紙包裝的100%環保非漂白紙,牙膏則以裝在玻璃瓶裡的自製潔牙粉取代。
家中只有一個迷你垃圾桶
這樣的生活方式,家居佈置自然是精簡至極。家具少、擺設少,是名副其實的簡約主義(minimalism)。正如她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所說:別讓不必要的東西入屋,就不必丟掉任何東西。
現在,Bea簡潔明亮的家中只有一個迷你垃圾桶(用來裝還未找到適合代替品的垃圾)和一個環保桶,以前的大垃圾桶則改為堆肥(compost)用途,廚餘和紙張等都成了堆肥材料。
Bea說:“人類已經習慣住在'隨手丟社會'(throw-away society),習慣生活中有紙尿片、即丟包裝的快餐,還有便宜但不耐用的產品。消費者喜歡這種便利,但資源有限,這樣的生活方式太浪費,不可能一直繼續。”
“零垃圾生活”已激起漣漪
Bea形容自己生活在“零浪費泡泡”之中,每次外出看到其他人的生活,比較之下,就知道自己的行為顯得激進。
她說:“當我看見市區裡裝滿垃圾的垃圾桶,看見有人一手拿購物袋,一手拿用後即丟咖啡杯,或看見雜誌裡滿是過度包裝的產品廣告,就明白環保教育工作還有待加強。”
可幸的是,Bea的“零垃圾生活”已經激起漣漪,她的朋友都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並嘗試朝“零垃圾生活”的目標前進。她去年12月創辦的博客Zero Waste Living因《紐約時報》的報導,吸引許多新讀者。此外,她也當起了“簡化生活顧問”,為有意簡化生活的客戶提供建議。
她說:“有些朋友不明白我們的生活方式,上門探訪時會按照傳統禮儀帶上糕點或巧克力,這些都是我無法掌控的浪費行為。有了博客之後,朋友都更明白我們的生活方式。 ”
家裡家外都要“零浪費”
個人的努力雖然重要,但“零浪費”運動要發揮更大作用,政府和企業都能扮演決定性角色。
Bea建議:以學校為起點,接著把教育計劃擴大到社區,讓更多人明白4R的重要性。
此外,政府可強制規定零售商進行回收計劃,大型零售商則可強制規定供應商減化產品包裝。
她說:“消費者本身也能帶動這些變化,如主動聯絡製造商,請他們簡化包裝。大家都能簡化生活,像一周最多購物一次,學習看到living with less(用更少東西生活)的好處。”
“零浪費”最大的困難:懂得說“不”
環保不能停留在3R(Reduce, Reuse, Recycle,即減少浪費、重複使用和再循環),現在必須學的第四個R是Refuse(拒絕)。
Bea說:“每個人現在都可以做到的三件事是:拒絕、拒絕,再拒絕。最簡單的'拒絕'是拒拿塑料袋,改用自己的購物袋。再來是拒拿免費贈品。最後一個'拒絕'是拒聽那些說你的環保行為根本微不足道的話。”
對於Bea的丈夫和孩子來說,“拒絕”就是“零垃圾生活”最困難的地方。
她說:“丈夫出席研討會時經常會拿到免費贈品,他必須學會拒拿;孩子則要學會拒拿出席生日會時收到的贈品。孩子起初擔心這會讓他們顯得格格不入,但我們已經教導他們成為同學的榜樣,也讓他們看Wall-E、Earth和Home等以環保為主題的電影,讓他們知道,每一個人的努力都很重要。”
Bea認為,小朋友的適應能力強,而且不像大人一樣,對某些產品已產生依賴性。她說:“我們必須把改變環境的'工具'交給小朋友,他們才能為地球創造美好未來。”
“零垃圾生活”怎麼過?
Bea的消費習慣未必家家適用,但值得參考。
• 不買“一次性產品”如紙巾和用後即丟的杯盤。“別再購買這些用後即丟的產品,你會發現自己原來根本沒有這個需要。”
• 抵制垃圾郵件,主動聯絡有關機構,要求對方不再把垃圾郵件寄到家裡。
• 穿不下的舊衣服以及不再使用的家居產品,應捐給慈善機構。
• 拒拿塑料袋。就算收銀員已經把東西裝袋,也要求他把東西取出。
• 拒拿免費贈品,如在許多活動分發的免費瓶裝水和原子筆。
• 把垃圾桶改為“堆肥桶”。廚餘、紙張、園藝廢棄物等材料都能用作堆肥,既可減少垃圾量,又能製造園藝肥料。
• 別用釘書機,改用回形針。
• 出外和參加聚餐時自備杯盤碗筷,拒用即用即丟的器皿。
• 別用指甲油,單用指甲剪、不銹指甲銼(nail file)和自製維他命E滋潤油,就能讓指甲健康漂亮。
• 別用衛生棉,改用可重複洗用的“月事杯”(DivaCup)或“月事布”(GladRags),或用舊衣服DIY“月事布”。
• 別用磨砂膏。燕麥和鹽分別可用來去除臉部和身體其他部位的死皮。
• 買東西時自備購物袋和玻璃罐(可裝食品如鮮肉和芝士),拒買包裝商品。
(文章出處:聯合早報作者:陳映蓁)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鐵人三項
(1) 反推未來的思考力
為了跑鐵人三項,就必須要從比賽當日反推,安排訓練的行程表。
為了跑鐵人三項,就必須要從比賽當日反推,安排訓練的行程表。
而且在國外的比賽,或是距離長的比賽,由於要用1∼3年的時距反推,所以要有傾向於站在更高的視野來安排行程表。
這是並不是只有在鐵人三項,而是對於工作或是人生本身都是有效能的思考方式。會變得習慣從「具體的目標」、「將來的夢想」、「未來理想的自我」來反推現在應該做什麼的思考方式。
(2) 戰略性的思考
試著從比賽當天反推後,盡是要做些超過限度的事,而有種窮途末路之感⋯⋯
為了不變得如此,就有必要安排戰略性的行程表。
試著從比賽當天反推後,盡是要做些超過限度的事,而有種窮途末路之感⋯⋯
為了不變得如此,就有必要安排戰略性的行程表。
「決定要做與不要做的事」、「決定要做的事的優先順序」就是我所想的戰略性的思考。
乾脆地決定不要做的事後,就能夠集中處理應該要做的事。我的情況,最初就是不要自己去當自行車機械師,而是交由專賣店處理。就是對外委託呢。由於熱衷於必備用品會花過多的時間與金錢,所以像是車帽或是車鞋等,在專賣店裡一有合適的就馬上購買,之後就決定不再被吸引目光。
乾脆地決定不要做的事後,就能夠集中處理應該要做的事。我的情況,最初就是不要自己去當自行車機械師,而是交由專賣店處理。就是對外委託呢。由於熱衷於必備用品會花過多的時間與金錢,所以像是車帽或是車鞋等,在專賣店裡一有合適的就馬上購買,之後就決定不再被吸引目光。
其它方面,好比說「自由式只用右邊換氣就OK」、「不用抬頭自由式(一邊用自由式游一邊確認前方),要確認就用蛙式」、「不做分習法練習,總之只有充分地長泳練習」等決定的事,也許也是很好的。
要做的事的優先順序是以「事半功倍的事」為最優先。依我的情況,游泳姿勢的練習,或是學得自由式的二拍打水(Two-beat 手做一次划水動作之間,腳只做一次打水),就是最優先順序。
還有一點重要的,就是「雖然緊急度較低,但是事實上重要度高」。對我來說,決定不做自行車機械師之中唯一適用這一點的,就是爆胎時換內胎的練習。
由於至今爆胎是一次也沒有過,所以會想要先行延後,不過爆胎畢竟是總有一天會發生的。
(3) 時間管理的能力
「打從開始就忙碌的日常中,加入了三個種類的訓練是吧。那麼即使說決定戰略性不做的事,時間也還是確實地變得不足⋯⋯」似乎聽到了這樣子的聲音。
我最初也是這麼想的。
不過一旦試著開始了,就可以從以下兩點,明白鐵人三項與時間管理是很合的。
「打從開始就忙碌的日常中,加入了三個種類的訓練是吧。那麼即使說決定戰略性不做的事,時間也還是確實地變得不足⋯⋯」似乎聽到了這樣子的聲音。
我最初也是這麼想的。
不過一旦試著開始了,就可以從以下兩點,明白鐵人三項與時間管理是很合的。
首先,出場鐵人三項比賽就是個「一切的決定權都在自己身上的一個課題」。
由於目標明確,所以雖然要做的事很多,卻出乎意料地能夠順利地安排行程表,而有效率地使用時間。
由於目標明確,所以雖然要做的事很多,卻出乎意料地能夠順利地安排行程表,而有效率地使用時間。
而且接下來的第二點是很重要的。雖然經常聽到「像忙碌的人那樣跑著」這句話,不過我的周遭卻是有許多活躍的人很適合這句話。
本田直之先生在《Leverage Reading》(東洋經濟新報社)一書之中,就有像這樣子表達了閱讀商業書籍習慣的重要性。
「並不是沒有閱讀商業書籍的時間,而是因為不讀商業書籍才沒有時間」。
我認為這是可以換成訓練的事。
「不是沒有時間訓練,而是因為不訓練才沒有時間」。
一旦訓練的話,培養精力、體力、精神力,而至今一切浪費時間的行為就會被高密度地縮短。而那些時間就當然變得能夠分配給訓練。
另外,用「能夠跑步的身體」來跑步是一件開心的事。訓練比起看電視更開心的話,就是進入良性循環的一個信號。
娛樂兼鍛練的話,似乎就可以認為是「充分利用時間」吧。
娛樂兼鍛練的話,似乎就可以認為是「充分利用時間」吧。
生理時鐘上,就會感覺一天有多過24小時以上的能力。而這就是我憑藉著思考鐵人三項而上身的時間管理能力。
(4) 隨機應變的能力
即使從終點做反推、有戰略性的取捨選擇、進行時間管理,也盡是無法預測的狀況而不容易做得好。這就是鐵人三項。從沒想過像這樣子的訓練腳會疼痛、突然有約而沒辦法游泳、這星期因為下雨而完全沒辦法跑步。像這樣的事是家常便飯。正因為如此,隨機應變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即使從終點做反推、有戰略性的取捨選擇、進行時間管理,也盡是無法預測的狀況而不容易做得好。這就是鐵人三項。從沒想過像這樣子的訓練腳會疼痛、突然有約而沒辦法游泳、這星期因為下雨而完全沒辦法跑步。像這樣的事是家常便飯。正因為如此,隨機應變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危機就是轉機。不再為一個個無法預測的狀況而感到窮途末路、腳疼痛的話就以此為契機,試著閱讀調養相關的書、下雨而沒辦法跑的話,就試著安排肌肉訓練。藉此提升自我的水平到下一個階段。
另外,只有在比賽中,才能考驗隨機應變的能力。像「出乎意料地炎熱」、「水溫出乎意料地低」、「出乎意料地有風浪」「沒想到下了驟雨」、「忘了安排補給食品」、「騎完自行車後竟然沒辦法跑了」等,鐵人三項的比賽盡是無法預測的狀況。
每次都想著「正在被鐵人三項之神測試我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吶∼」,而享受那意料之外的樂趣。在那個前方則是有著光榮的「跑完全程的瞬間」。
雖然馬拉松經常被用來比喻人生,不過在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的現代社會裡,我覺得須要隨機應變的能力的鐵人三項,才是應該被評斷來比喻人生。
30
脫貧致富的關鍵,不在節儉省錢,
而在於增加「非勞務收入」。
如果三十歲前,你仍看不清這事實,
即使你每天吃泡麵省錢,你也只會「愈省愈窮」。
相信我,當你出國度假或蹺腿看電視時,
你的印鈔機仍日夜不停地為你印鈔,
這才是脫離「貧性循環」的最佳方案。
資本主義的壞處一堆,但好處就是:
不管你是誰,人人都有機會打造自己的印鈔機。
如你不想三十歲後,仍站在提款機前領死薪吃泡麵,
那麼,你最好三十歲前就開始打造印鈔機,
否則,你一輩子都只能活在「錢不夠用」的狗籠裡。
如果你沒有祖產,也沒有富爸爸,更不可能和老闆有一腿
與其在資本主義的巨輪下墮落
不如及早規畫自己的印鈔機藍圖,靠著源源不絕的系統性收入
在三十歲之後,成功晉升有錢人的行列
財經雜誌常報導,許多三十幾歲的年輕人,靠著玩股票和投資理財,就能提早享受財務自由的賺錢故事。也告訴年輕人:只要你努力工作,手邊存點資金,再一股腦地把錢投入股票市場,就能開啟另一個錢滾錢的帳戶。
然而,如果你真的以為,照著這些「勵志故事」理財就能致富,你只是把自己推入貧性循環的陷阱中,永世不得超生罷了。
當你還在被薪水制奴役時,有錢人早已搶先一步,根據自身的專業和發展優勢,替自己量身打造一台,全天候運轉、不需要休息的印鈔機。
本書將破解各種理財迷思,點醒你對金錢的錯誤認知,又如迎頭痛擊般,要你好好認清現實,規畫屬於自己的印鈔機藍圖,才能真正扭轉你的貧窮命運。
切記,不論你是藍領或白領,甚至是速食店或飲料店的工讀生,三十歲前,你們就該擁有,即使失敗也不會放棄的意志力,並靠著耐心持續打造你的印鈔機,在三十歲後,它將能為你賺進大把鈔票,順利脫離貧性循環的枷鎖。
本書特色
★ 如果說,第一集是窮忙族的職場急救手冊,那第二集就會是所有上班族的致富生涯藍圖。
★ 獨家解析靠勞務賺取「收入」去「支出」消費,而永遠無法致富的「貧性循環」,更具體提出財富自由的翻身契機,讓你有如股神巴菲特般地累積大量財富。
★ 本書跳脫艱難晦澀的經濟學術語,帶你摸透行銷包裝背後的殘酷事實,讓你輕鬆看清資本主義布下的財務陷阱,不要再當個財富暫留的月光族。
而在於增加「非勞務收入」。
如果三十歲前,你仍看不清這事實,
即使你每天吃泡麵省錢,你也只會「愈省愈窮」。
相信我,當你出國度假或蹺腿看電視時,
你的印鈔機仍日夜不停地為你印鈔,
這才是脫離「貧性循環」的最佳方案。
資本主義的壞處一堆,但好處就是:
不管你是誰,人人都有機會打造自己的印鈔機。
如你不想三十歲後,仍站在提款機前領死薪吃泡麵,
那麼,你最好三十歲前就開始打造印鈔機,
否則,你一輩子都只能活在「錢不夠用」的狗籠裡。
如果你沒有祖產,也沒有富爸爸,更不可能和老闆有一腿
與其在資本主義的巨輪下墮落
不如及早規畫自己的印鈔機藍圖,靠著源源不絕的系統性收入
在三十歲之後,成功晉升有錢人的行列
財經雜誌常報導,許多三十幾歲的年輕人,靠著玩股票和投資理財,就能提早享受財務自由的賺錢故事。也告訴年輕人:只要你努力工作,手邊存點資金,再一股腦地把錢投入股票市場,就能開啟另一個錢滾錢的帳戶。
然而,如果你真的以為,照著這些「勵志故事」理財就能致富,你只是把自己推入貧性循環的陷阱中,永世不得超生罷了。
當你還在被薪水制奴役時,有錢人早已搶先一步,根據自身的專業和發展優勢,替自己量身打造一台,全天候運轉、不需要休息的印鈔機。
本書將破解各種理財迷思,點醒你對金錢的錯誤認知,又如迎頭痛擊般,要你好好認清現實,規畫屬於自己的印鈔機藍圖,才能真正扭轉你的貧窮命運。
切記,不論你是藍領或白領,甚至是速食店或飲料店的工讀生,三十歲前,你們就該擁有,即使失敗也不會放棄的意志力,並靠著耐心持續打造你的印鈔機,在三十歲後,它將能為你賺進大把鈔票,順利脫離貧性循環的枷鎖。
本書特色
★ 如果說,第一集是窮忙族的職場急救手冊,那第二集就會是所有上班族的致富生涯藍圖。
★ 獨家解析靠勞務賺取「收入」去「支出」消費,而永遠無法致富的「貧性循環」,更具體提出財富自由的翻身契機,讓你有如股神巴菲特般地累積大量財富。
★ 本書跳脫艱難晦澀的經濟學術語,帶你摸透行銷包裝背後的殘酷事實,讓你輕鬆看清資本主義布下的財務陷阱,不要再當個財富暫留的月光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狄驤
暢銷書作家
為人淡泊名利,唯獨偏好經濟遊戲。
所謂偏好經濟遊戲,不是指數鈔票的快感,而是享受破解資本階級變魔術撈錢的快意。
作者認為:資本主義這個大賭場裡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玩人的莊家,一是被玩的賭客。
如果我們八字不好,無法成為吃人的莊家,那麼,至少要當一個不被人吃的賭客,這是作者行走江湖的鐵則。
作者目前客居台北,為《Reach+上班族達陣Mook》總主筆。
著有:《30歲後,你會站在哪裡?》、《富不是命定,而是習性使然》、《沒本錢,照樣創業賺大錢》、《其實,鈔票不是錢,不景氣也不是壞事》、《10年後,你想成為流浪漢還是富翁?》
讀者來信請寄:reach@3eyeintegrated.com
歡迎加入作者Facebook:狄驤
狄驤
暢銷書作家
為人淡泊名利,唯獨偏好經濟遊戲。
所謂偏好經濟遊戲,不是指數鈔票的快感,而是享受破解資本階級變魔術撈錢的快意。
作者認為:資本主義這個大賭場裡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玩人的莊家,一是被玩的賭客。
如果我們八字不好,無法成為吃人的莊家,那麼,至少要當一個不被人吃的賭客,這是作者行走江湖的鐵則。
作者目前客居台北,為《Reach+上班族達陣Mook》總主筆。
著有:《30歲後,你會站在哪裡?》、《富不是命定,而是習性使然》、《沒本錢,照樣創業賺大錢》、《其實,鈔票不是錢,不景氣也不是壞事》、《10年後,你想成為流浪漢還是富翁?》
讀者來信請寄:reach@3eyeintegrated.com
歡迎加入作者Facebook:狄驤
目錄
【作者序】吃了一百天泡麵省下的錢,一天內就貶掉?
PART1「貧性循環」像高血壓,無聲無息卻要人命
01窮人永遠不知什麼是「貧性循環」?
02你再繼續「踩油門」,早晚會翻車
03你口袋裡的一百元,只是一張紙
04每天買地攤貨和吃泡麵,是賠本生意
05需求和欲望,便當和名牌包
06窮人沒有資格享受「欲望」
07害怕沒錢的人,才是窮人
08生老病也是「貧性循環」的推力
09寫手和作家,合音和歌手的不同
10小心!貧窮是會遺傳的病毒
11父母的支援,是看不見的負債
12「貧性循環」像高血壓,悄悄地吃掉你的人生
PART2高CPI和負利率時代,是個不斷蔓延的沙漠
13窮人都是埋頭苦幹的傻子
14富人的財富,都來自非勞務收入
15太在意薪水的人,都是不愛錢的人
16你付出的只是價格,得到的卻不是價值
17薪水制,是窮人的母親
18加薪只是一種安慰劑
19月薪超過九萬,不是窮人,但也只算是「貧民」
20擁有房子,不見得就是「有產階級」
21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口渴卻又渴不死
22別想用薪水趕上CPI這輛高鐵列車
23再把錢放銀行,不如拿去吃牛排唱歌
24全世界都逃不過「經濟沙漠化」的天災
PART3趁還沒窮死前,打造自己的印鈔機吧!
25什麼樣的收入,才算是「印鈔機」收入?
26再苦也要打造自己的印鈔機
27最小的印鈔機,也要幾百個零件
28親友眼中那個虧損三年的「天生富人」
29十年內破產三次的「印鈔機達人」
30印鈔機型號有百百種,每個人要的都不同
31自己顧店等於手動印鈔機,有做才有錢
32世上沒有不會故障的印鈔機
33你必須是印鈔機的最佳維護專家
34每台印鈔機也都有使用期限
35沒有印鈔機前,不要投資
36「不斷電印鈔機」才是致富超級武器
PART1「貧性循環」像高血壓,無聲無息卻要人命
01窮人永遠不知什麼是「貧性循環」?
02你再繼續「踩油門」,早晚會翻車
03你口袋裡的一百元,只是一張紙
04每天買地攤貨和吃泡麵,是賠本生意
05需求和欲望,便當和名牌包
06窮人沒有資格享受「欲望」
07害怕沒錢的人,才是窮人
08生老病也是「貧性循環」的推力
09寫手和作家,合音和歌手的不同
10小心!貧窮是會遺傳的病毒
11父母的支援,是看不見的負債
12「貧性循環」像高血壓,悄悄地吃掉你的人生
PART2高CPI和負利率時代,是個不斷蔓延的沙漠
13窮人都是埋頭苦幹的傻子
14富人的財富,都來自非勞務收入
15太在意薪水的人,都是不愛錢的人
16你付出的只是價格,得到的卻不是價值
17薪水制,是窮人的母親
18加薪只是一種安慰劑
19月薪超過九萬,不是窮人,但也只算是「貧民」
20擁有房子,不見得就是「有產階級」
21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口渴卻又渴不死
22別想用薪水趕上CPI這輛高鐵列車
23再把錢放銀行,不如拿去吃牛排唱歌
24全世界都逃不過「經濟沙漠化」的天災
PART3趁還沒窮死前,打造自己的印鈔機吧!
25什麼樣的收入,才算是「印鈔機」收入?
26再苦也要打造自己的印鈔機
27最小的印鈔機,也要幾百個零件
28親友眼中那個虧損三年的「天生富人」
29十年內破產三次的「印鈔機達人」
30印鈔機型號有百百種,每個人要的都不同
31自己顧店等於手動印鈔機,有做才有錢
32世上沒有不會故障的印鈔機
33你必須是印鈔機的最佳維護專家
34每台印鈔機也都有使用期限
35沒有印鈔機前,不要投資
36「不斷電印鈔機」才是致富超級武器
窮人永遠不知什麼是「貧性循環」?
我常對幾個背負卡債的朋友說,他們之所以成為窮人或卡奴,不是因為沒工作或工作偷懶,而是不懂「貧性循環」的強大威力。
到底什麼是「貧性循環」?
所謂的貧性循環,就是:當你沒錢或錢不夠用時,仍用超支或透支的思惟和策略,去滿足現在的不當需求,結果,這些自欺的策略,將導致你未來更貧窮。
例如,月領25K的窮白領,賺來的錢不是拿來充實自己或去考證照,而是吃喝玩樂或買包包衣服花掉,甚至花到下個月的預算,負債愈來愈多,結果只能一輩子做勞務等低階工作,每月的薪水到手,有一半以上都要還債。
可想而知,他未來的收入和生活品質將更糟糕,注定一輩子都是窮人,再也無法翻身。
我有位朋友在生技公司擔任高階主管,據我所知,他一出社會就開始為了存第一桶金做準備,然而,很多年後,他的存款卻遲遲沒有破十萬大關。
有一次,我忍不住開口問他,當主管一定收入比較多,為什麼帳戶水位仍然這麼低。
他嘆口氣說,本來也以為薪水變多就能存到錢,沒想到反而因為賺得多,結果花得也多。
例如,以前騎機車上班覺得稀鬆平常,當了主管後覺得自己的身分已經不同,應該要跟基層員工有所區別,於是貸款買了一台名車代步。
除此之外,為了拓展人脈,各種來往應酬根本無法避免,去的地方又都是高檔餐廳,每週一次就快吃不消,何況有時候還要跟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聚會出遊,還有平均三個月就出國一次,實在讓他存不到什麼錢,甚至還會動用到信用卡的循環利息,每月只繳最低金額。
我聽了大為震驚,像他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也會不自覺踏入「貧性循環」的陷阱,更何況是一般的藍領白領朋友。
老實說,這是很多上班族都會犯的錯誤,上一秒立志要成為有錢人,下一秒卻開始失心瘋般地消費,結果讓卡債利息和債務,像滾雪球一樣,每分每秒日夜不停地愈滾愈大,直到雪球把自己壓死,還不知自己做了什麼傻事。
所有靠勞務收入的朋友們,你們一定要知道,自從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過後,全球經濟就像雲霄飛車一樣急速下墜,最可怕的是至今仍然持續低迷。
唯一表現亮眼的,大概只有節節高升的通貨膨脹率和CPI,而且這個上升趨勢就像煞車壞掉的高鐵,永遠沒有回頭與減速的可能。
例如,本來一碗五十元的麵,悄悄漲到了六十元,或是有些商品雖然價格上沒有變動,但內容物明顯減少或有偷工減料的嫌疑,這就表示從前你花一百元能買到的商品,現在必須花更多的鈔票才能擁
我常對幾個背負卡債的朋友說,他們之所以成為窮人或卡奴,不是因為沒工作或工作偷懶,而是不懂「貧性循環」的強大威力。
到底什麼是「貧性循環」?
所謂的貧性循環,就是:當你沒錢或錢不夠用時,仍用超支或透支的思惟和策略,去滿足現在的不當需求,結果,這些自欺的策略,將導致你未來更貧窮。
例如,月領25K的窮白領,賺來的錢不是拿來充實自己或去考證照,而是吃喝玩樂或買包包衣服花掉,甚至花到下個月的預算,負債愈來愈多,結果只能一輩子做勞務等低階工作,每月的薪水到手,有一半以上都要還債。
可想而知,他未來的收入和生活品質將更糟糕,注定一輩子都是窮人,再也無法翻身。
我有位朋友在生技公司擔任高階主管,據我所知,他一出社會就開始為了存第一桶金做準備,然而,很多年後,他的存款卻遲遲沒有破十萬大關。
有一次,我忍不住開口問他,當主管一定收入比較多,為什麼帳戶水位仍然這麼低。
他嘆口氣說,本來也以為薪水變多就能存到錢,沒想到反而因為賺得多,結果花得也多。
例如,以前騎機車上班覺得稀鬆平常,當了主管後覺得自己的身分已經不同,應該要跟基層員工有所區別,於是貸款買了一台名車代步。
除此之外,為了拓展人脈,各種來往應酬根本無法避免,去的地方又都是高檔餐廳,每週一次就快吃不消,何況有時候還要跟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聚會出遊,還有平均三個月就出國一次,實在讓他存不到什麼錢,甚至還會動用到信用卡的循環利息,每月只繳最低金額。
我聽了大為震驚,像他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也會不自覺踏入「貧性循環」的陷阱,更何況是一般的藍領白領朋友。
老實說,這是很多上班族都會犯的錯誤,上一秒立志要成為有錢人,下一秒卻開始失心瘋般地消費,結果讓卡債利息和債務,像滾雪球一樣,每分每秒日夜不停地愈滾愈大,直到雪球把自己壓死,還不知自己做了什麼傻事。
所有靠勞務收入的朋友們,你們一定要知道,自從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過後,全球經濟就像雲霄飛車一樣急速下墜,最可怕的是至今仍然持續低迷。
唯一表現亮眼的,大概只有節節高升的通貨膨脹率和CPI,而且這個上升趨勢就像煞車壞掉的高鐵,永遠沒有回頭與減速的可能。
例如,本來一碗五十元的麵,悄悄漲到了六十元,或是有些商品雖然價格上沒有變動,但內容物明顯減少或有偷工減料的嫌疑,這就表示從前你花一百元能買到的商品,現在必須花更多的鈔票才能擁
因此,你千萬別以為現在存起來的一百元,到了明年還會有一百元的價值。
此外,你必須勇敢面對的殘酷事實是:或許你的薪水現在夠用,但在資本主義的肆虐下,如果你的加薪幅度,無法超越CPI和通膨率,那麼,不管你再怎麼努力工作,你的收入,將永遠只夠讓你吃泡麵。
這時候,如果你不僅花掉勞務收入,還動用借款去消費,那麼,你的資產將永遠是「負的」,一輩子只能為了還債而活。
說白一點,「貧性循環」就是窮人老是用「借來的錢」去消費,每花一塊錢,就連帶產生「循環負債」兩塊或更多的錢。
所以,富人和窮人的最大差異,就在於:窮人是用「收到或領到的錢」去消費,而富人則是用「賺來的錢」來享受生活,可想而知,窮者愈窮,富者愈富是很自然的事。
總之,所有靠勞務收入的朋友,如果你想脫貧致富,在學會打造印鈔機前,你要做的功課是,先搞懂「貧性循環」這個事實,讓你的負債止血,讓你的「貧性循環」踩煞車再說。
從這一刻開始,再也不要愚蠢地把「收到或領到」的薪水或預借現金,拿來啟動「貧性循環」的漩渦,否則,我相信,你三十歲後,甚至四十、五十歲後的生活,絕對是一場惡夢。
此外,你必須勇敢面對的殘酷事實是:或許你的薪水現在夠用,但在資本主義的肆虐下,如果你的加薪幅度,無法超越CPI和通膨率,那麼,不管你再怎麼努力工作,你的收入,將永遠只夠讓你吃泡麵。
這時候,如果你不僅花掉勞務收入,還動用借款去消費,那麼,你的資產將永遠是「負的」,一輩子只能為了還債而活。
說白一點,「貧性循環」就是窮人老是用「借來的錢」去消費,每花一塊錢,就連帶產生「循環負債」兩塊或更多的錢。
所以,富人和窮人的最大差異,就在於:窮人是用「收到或領到的錢」去消費,而富人則是用「賺來的錢」來享受生活,可想而知,窮者愈窮,富者愈富是很自然的事。
總之,所有靠勞務收入的朋友,如果你想脫貧致富,在學會打造印鈔機前,你要做的功課是,先搞懂「貧性循環」這個事實,讓你的負債止血,讓你的「貧性循環」踩煞車再說。
從這一刻開始,再也不要愚蠢地把「收到或領到」的薪水或預借現金,拿來啟動「貧性循環」的漩渦,否則,我相信,你三十歲後,甚至四十、五十歲後的生活,絕對是一場惡夢。
你再繼續「踩油門」,早晚會翻車
我發現愈來愈多人都陷入「踩油門消費主義」的困境裡而不自知,這些人的共同行為就是心甘情願被廣告促銷、行銷,然後口袋就像破了洞,不管放入多少錢,最後總是一塊錢都不剩。
舉例來說,我有一位相識多年的朋友,他並不是電子消費商品的狂熱愛好者,但只要某個知名品牌推出新手機,他都會加入預購的行列,無論價格再高都毫不手軟。
我覺得很好奇,固然手機汰舊換新的速度非常快,似乎已經從消費品轉變為消耗品,但在還能使用的情況下,為何要花這筆額外的費用?
他很老實告訴我,因為看到廣告後感覺功能似乎很不錯,而且這個品牌在很多人的眼中代表著「時尚」,拿在手上就覺得自己變得更有品味,再加上身邊朋友也會討論新手機的話題,要是沒跟上潮流就會顯得自己很落伍。
這種不懂煞車的消費心態其實非常危險,因為你很容易盲目地相信外界給予的訊息,導致無法分辨現在手邊正要購買的商品,究竟是自己真正的需求,還是企業創造出來的假性需求。
此外,讓很多人無法從踩油門消費主義脫身的幫凶之一,就是功能齊全又方便的塑膠貨幣,也就是人手一張的信用
我發現愈來愈多人都陷入「踩油門消費主義」的困境裡而不自知,這些人的共同行為就是心甘情願被廣告促銷、行銷,然後口袋就像破了洞,不管放入多少錢,最後總是一塊錢都不剩。
舉例來說,我有一位相識多年的朋友,他並不是電子消費商品的狂熱愛好者,但只要某個知名品牌推出新手機,他都會加入預購的行列,無論價格再高都毫不手軟。
我覺得很好奇,固然手機汰舊換新的速度非常快,似乎已經從消費品轉變為消耗品,但在還能使用的情況下,為何要花這筆額外的費用?
他很老實告訴我,因為看到廣告後感覺功能似乎很不錯,而且這個品牌在很多人的眼中代表著「時尚」,拿在手上就覺得自己變得更有品味,再加上身邊朋友也會討論新手機的話題,要是沒跟上潮流就會顯得自己很落伍。
這種不懂煞車的消費心態其實非常危險,因為你很容易盲目地相信外界給予的訊息,導致無法分辨現在手邊正要購買的商品,究竟是自己真正的需求,還是企業創造出來的假性需求。
此外,讓很多人無法從踩油門消費主義脫身的幫凶之一,就是功能齊全又方便的塑膠貨幣,也就是人手一張的信用
當信用卡問世之後,舉凡吃飯、看電影、逛街購物,無論你想做什麼,只要一卡在手,什麼都能立刻擁有,毋須再攜帶大把鈔票出門,還可以省去一來一往找錢的麻煩。
只是,原先為了交易更便利的好意,卻因為信用卡擁有延遲支付的即時融資功能,反倒造成卡債族的興起,讓很多人沉浸在欲望滿足的當下,等帳單寄到家裡,才發現自己竟然不知不覺花了這麼多錢,頓時面臨債務纏身的危機。
當你無法如期繳卡費,只能等下個月領薪水才能結清時,你的帳單金額早已悄悄攀升,因為上個月沒繳清的費用,會加計利息後併入這個月的應繳金額,等於被剝兩次皮,而目前銀行的循環利息大多介於一九‧六%至二〇%之間,要是繼續利滾利,每個月的薪水光是拿來繳卡費就所剩無幾。
要是真的付不出全額也沒關係,這時候銀行會很好心地告訴你,只要每個月支付「最低應繳金額」,依然可以繼續維持你的信用額度大刷特刷,舉例來說,假設你上個月欠款為一萬元,銀行設定你要繳的比例為百分之一,而本月消費為兩萬元,依金管會的規定,新增的消費最低必須繳交百分之十,所以你本期的最低繳費金額為一百元加上兩千元,等於二一〇〇元。
如果你真的以為這是解套的好辦法,那麼未來的日子裡,最常來問候的一定是銀行緊迫盯人的催款電話,因為最低繳費金額是讓你財務愈來愈大洞的詭計,你繳的那一點點錢,主要是用來支付利息,真正的本金實際上並沒有攤還多少。
我想起之前看過一則信用卡廣告,畫面中所有的物品都標出價格,最後再表示人的情感無價,在這個充滿錢味的社會,被包裝過後的資本主義顯得人性化許多,但骨子裡終究不改想吸乾消費大眾荷包的本性。
就像另一則廣告想要傳達的是,一旦擁有信用卡,全世界都能走透透,當你的目光被製造出來的歡樂氛圍抓住,可能就會忽略旅行回來之後,下個月馬上要支付費用這件事,說穿了,這就是資本主義下的企業,為了幫消費者洗腦的行銷手法。
快樂是一時的虛幻感覺,帳單卻是一輩子的真實負擔。
別以為二十幾歲的時候還有本錢可以任意揮霍,你要知道,這種毫無節制的消費模式,就好比一台只會狂踩油門的汽車,不顧一切往前衝的結果,就是難逃撞上負債這面牆的下場。
最後,奉勸你,最好三十歲前就看清資本主義布下的財務陷阱,否則,就算你像便利商店一樣全年無休,天天加班又兼差,依舊還不完一屁股的爛債,不到三十歲,你就會成為一生無法翻身的卡奴。
你口袋裡的一百元,只是一張紙
如果看到地上有一百元鈔票,幾乎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毫不猶豫把它撿起來,相反地,若是換成一張普通的紙,會撿起來的人,應該只有辛苦維持環境整潔的清潔人員。
不過我要告訴你,其實一百元鈔票,也只是一張有數字的紙而已。
人類最初的交易模式都是以物易物,用自己有的東西去換別人的物品,後來因為社會型態逐漸發展,「等價」的概念漸漸取代「對價」,開始有「交易媒介」的產生,從最初的貝殼幣,不斷改良成現在有面額的鈔票。
鈔票其實就是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下,衍生出的公平交易媒介,因為數據化,商品的價值,可以直接用價格被定義,除此之外,不只實體商品能夠被標價,連無形的服務都可以換算成具體的費用,例如去餐廳吃飯的百分之十服務費。
但是,這也意味著有更多的錢,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東西,於是資本主義開始大鳴大放,每個人的眼中都是向「錢」看齊,擁有愈多鈔票,就等於愈高的社會地位,形成「個人價值鈔票化」的扭曲現象。
只不過,鈔票的價值隨著經濟環境變動,本身並沒有「絕對價值」,唯有依附著資本主義,才會被賦予人人都想追求的光環。以現在經濟仍在衰退的情形看來,每年貶值似乎勢在必行,相對地,通貨膨脹卻不斷大幅上升,在互為消長的態勢裡,鈔票價值正以你想像不到的速度持續下跌。
很多上班族就是因為不懂這個道理,只要存款增加就覺得自己正在往有錢人的目標前進,減少就開始擔心自己好像變窮了,心情跟著鈔票數量起伏,少一張多一張都像發生重大新聞一樣。
我有位朋友之前去逛夜市的時候,隨身包包忘記拉上拉鍊,當她要買東西才發現皮夾不翼而飛,之後在朋友聚會中碰到面,她談起這件事情還依然一副忿忿不平的樣子,我以為是損失很慘重的緣故,沒想到她說皮夾裡只有一張百元鈔,以及剛儲值一百元的悠遊卡。
竟然為了兩百元耿耿於懷,實在是令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也讓我替她的未來感到憂心,假如只對眼前的鈔票數量有感,卻對大環境的趨勢無感,這種人絕對會成為資本主義下的淒慘受害者。
資本主義既然有能力賦予鈔票價值,摧毀它當然也不是問題,你擁有的鈔票愈多,並不代表你的財富就會跟著增值,唯有資產才能讓你真正脫離貧窮又痛苦的上班族行列。
不過我要告訴你,其實一百元鈔票,也只是一張有數字的紙而已。
人類最初的交易模式都是以物易物,用自己有的東西去換別人的物品,後來因為社會型態逐漸發展,「等價」的概念漸漸取代「對價」,開始有「交易媒介」的產生,從最初的貝殼幣,不斷改良成現在有面額的鈔票。
鈔票其實就是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下,衍生出的公平交易媒介,因為數據化,商品的價值,可以直接用價格被定義,除此之外,不只實體商品能夠被標價,連無形的服務都可以換算成具體的費用,例如去餐廳吃飯的百分之十服務費。
但是,這也意味著有更多的錢,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東西,於是資本主義開始大鳴大放,每個人的眼中都是向「錢」看齊,擁有愈多鈔票,就等於愈高的社會地位,形成「個人價值鈔票化」的扭曲現象。
只不過,鈔票的價值隨著經濟環境變動,本身並沒有「絕對價值」,唯有依附著資本主義,才會被賦予人人都想追求的光環。以現在經濟仍在衰退的情形看來,每年貶值似乎勢在必行,相對地,通貨膨脹卻不斷大幅上升,在互為消長的態勢裡,鈔票價值正以你想像不到的速度持續下跌。
很多上班族就是因為不懂這個道理,只要存款增加就覺得自己正在往有錢人的目標前進,減少就開始擔心自己好像變窮了,心情跟著鈔票數量起伏,少一張多一張都像發生重大新聞一樣。
我有位朋友之前去逛夜市的時候,隨身包包忘記拉上拉鍊,當她要買東西才發現皮夾不翼而飛,之後在朋友聚會中碰到面,她談起這件事情還依然一副忿忿不平的樣子,我以為是損失很慘重的緣故,沒想到她說皮夾裡只有一張百元鈔,以及剛儲值一百元的悠遊卡。
竟然為了兩百元耿耿於懷,實在是令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也讓我替她的未來感到憂心,假如只對眼前的鈔票數量有感,卻對大環境的趨勢無感,這種人絕對會成為資本主義下的淒慘受害者。
資本主義既然有能力賦予鈔票價值,摧毀它當然也不是問題,你擁有的鈔票愈多,並不代表你的財富就會跟著增值,唯有資產才能讓你真正脫離貧窮又痛苦的上班族行列。
上班族的薪水與有錢人的資產,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薪水固定不變,每個月領到的數目都一樣,是用血汗換來的報酬;而資產卻可以替你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且不必朝九晚五拚命加班,身體健康與財富可以同時兼顧。
比如說房屋就是一項資產,前提是它並非呈現閒置的狀態。如果你只是單純買下來不作他用,頂多只能算是所有物,要是出租給其他人收取租金,當大家口中的包租公包租婆,你才算擁有能脫離貧窮的真正資產。
此外,相較於容易隨著利率與CPI變動而貶值的鈔票,資產具有保值的特性,在未來還有大幅增值的潛力,只不過我要提醒你,並不是擁有一間準備出租或是轉賣的房子,就能夠晉升資產階級的行列。
像我有一位朋友,好不容易存了一筆錢,想來想去還是決定先置產,這樣就算退休之後,不管是當房東收租金,或是把房子賣掉賺差價,都是進可攻退可守。由於覺得市中心的房子實在貴得離譜,於是最後他在郊區買了一間套房,價格還不到市區相同規格套房的七成。
結果,因為附近人潮少,商業機能不夠完善,距離鬧區又遠,根本就沒有人要來租房子,除此之外,這片區域也並未列入公部門的開發計畫,以長遠來看幾乎沒有增值空間,於是他陷入要被繼續套牢,或是忍痛認賠賣出的兩難局面。
既然你現在已經明白資產的重要性,接下來你該思考的,已經不是如何增加鈔票的數量,而是要怎麼擁有使財富倍增的資產,首先,你必須具備挑選目標的精準眼光。
從現在起,你必須多涉獵財經趨勢與時事議題,了解整體經濟的走向,不要再把時間花在看那些沒營養的八卦新聞上。
如果二十幾歲開始培養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三十歲後你就有很大的機率選中潛力資產,替未來的日子奠定財富基礎,否則,一旦通貨膨脹失控,鈔票瞬間變成廢紙時,你能做的,就只剩下睡在路邊等著慈善團體救濟。
比如說房屋就是一項資產,前提是它並非呈現閒置的狀態。如果你只是單純買下來不作他用,頂多只能算是所有物,要是出租給其他人收取租金,當大家口中的包租公包租婆,你才算擁有能脫離貧窮的真正資產。
此外,相較於容易隨著利率與CPI變動而貶值的鈔票,資產具有保值的特性,在未來還有大幅增值的潛力,只不過我要提醒你,並不是擁有一間準備出租或是轉賣的房子,就能夠晉升資產階級的行列。
像我有一位朋友,好不容易存了一筆錢,想來想去還是決定先置產,這樣就算退休之後,不管是當房東收租金,或是把房子賣掉賺差價,都是進可攻退可守。由於覺得市中心的房子實在貴得離譜,於是最後他在郊區買了一間套房,價格還不到市區相同規格套房的七成。
結果,因為附近人潮少,商業機能不夠完善,距離鬧區又遠,根本就沒有人要來租房子,除此之外,這片區域也並未列入公部門的開發計畫,以長遠來看幾乎沒有增值空間,於是他陷入要被繼續套牢,或是忍痛認賠賣出的兩難局面。
既然你現在已經明白資產的重要性,接下來你該思考的,已經不是如何增加鈔票的數量,而是要怎麼擁有使財富倍增的資產,首先,你必須具備挑選目標的精準眼光。
從現在起,你必須多涉獵財經趨勢與時事議題,了解整體經濟的走向,不要再把時間花在看那些沒營養的八卦新聞上。
如果二十幾歲開始培養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三十歲後你就有很大的機率選中潛力資產,替未來的日子奠定財富基礎,否則,一旦通貨膨脹失控,鈔票瞬間變成廢紙時,你能做的,就只剩下睡在路邊等著慈善團體救濟。
太常別離
今天讓我們暫時拋開那些關於理論的技術性問題,如果可以,我想分享有關於離別的故事。」
我從嘴裡緩緩地說出這段話後,台下學生紛紛張大了雙眼,連剛剛聚精會神在滑手機的人也抬起頭來。我受邀對一群即將在今年畢業的大四學生演講,主題是「年輕世代面臨的新難題」。
幾乎所有技術性的經濟或是社會問題,在我們之前的世代全部面臨過了。
以大眾現在最關心的經濟成長為例,至少我們現在的經濟成長率還是正值,嚴格上來說比不上之前經濟大蕭條或是金融風暴的時候慘。而且我們已經從最慘的狀況走過來了,即使景氣真的再度衰退,我相信才華洋溢的各位會有能力解決它。你只需要修正一些模型跟數字,新的系統又可以重新運行個幾年,只要是關於技術性的問題都可以被解決。
我們這個新世代在較為優渥的環境下成長,比起上一代我們有更多的資源去追求精神及心靈的生活。我最近觀察到的現象是,我們這一代出現了一個上一代較少經歷的新難題:如何面對離別。
想像一下,在我們爸媽的那個時代,會面臨的離別頂多是從高雄北上工作。那個時候台灣的機會還很多,整個世界的距離也還沒有那麼地近,許多人是一進公司就會待到退休。我的父親就是典型的例子,從高雄北上台北工作,在一間很穩定的大企業工作33年,然後去年退休。
但是我們這個世代截然不同,因為大人們跟我們說要放眼全球,台灣的機會已經沒有那麼好了,所以我們從學生時代開始出國當交換學生,實習的時候拚了命進到外商,之後又極力爭取到上海甚至是紐約的外派,外派回來之後開始尋求跳槽的機會。
這些我們做的努力都很棒,所有的經驗也都更加強了我們的兢爭力,但伴隨而來的強烈副作用是,我們感覺一點都不穩定。我們一直不斷的在移動,更糟的是,我們一直不斷的在離別。
今年跨年結束後,我先送兩個朋友回家,再確定她們安全到家後,計程車才往我家的方向開過去。我帶著一點醉意獨自在計程車上思考,今年一起跨年的大家,明年還會一起聚首嗎?
我那兩個朋友的最高學歷都不是在台灣完成的,其中一位已經計畫要回西雅圖工作。剛剛一起跨年的朋友們有人從加州來、有人從上海來、有人是在日本念完MBA、有人野心勃勃地準備爭取海外的工作,有些人我今晚第一次跟他們見面,但我知道兩天後他們就要回原本的城市。
我深呼吸冷靜地想了想,去年一起跨年的人,今年只剩5個左右聚在一起跨年,那到了明年還剩幾個人呢?
我們很幸運,學校教了我們各種知識,父母也給我們健全的家庭教育,還有許多有成就的學長姊跳出來開類似的講座,幫你們補足了學校與職場間的落差。但是在座的各位(以及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我們目前為止沒有被教會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面對離別」。
我們可以用心靈成長書籍的那些話,像是「離別是再聚首的開始」之類的話來安慰自己,但是相信我,真正遇到的時候你絕對不會這樣想。我每次想的都是,或許我這輩子再也見不到這個人了。我知道現在的通訊軟體非常方便,我們還是可以保持聯絡,但或許我們再也無法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然後在見面跟告別時給對方一個擁抱,去感受對方的體溫。
所以我從來不送機或是讓別人送機,因為我實在是不想去面對那些因為離別產生的複雜情緒。但前陣子有一位非常重要的朋友即將出國工作,而我真的忙到無法在她出國前跟她碰面,於是我看了看我的行程,決定延遲幾個會議在她出國的當天,開車載她去機場。
我幫她把紅色的行李箱搬上車,開車經由高速公路到機場,停好車後幫她拉著行李進出境大廳。進入大廳時我經由鏡子的反射看見了穿著整套西裝的自己,這次居然不是出差或是穿著短褲戴著太陽眼鏡準備去旅遊,而是來送機。我人生中第一次送機,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要這麼近距離的面對離別。
在陪她掛行李時我們還可以開玩笑,氣氛輕鬆地就像我們平常聚會一樣。直到她準備過出境關卡時,那些複雜的情緒瞬間湧出,我們突然間都不講話了。出關前我終於開口問她「去多久?」,她說「我一個月會回來一次,但不確定要待多久」。我抱了抱她並且叫她保重,下飛機之後立刻打給我,然後我看著她左手拿著護照,出關直到消失在人群裡。
我清楚地知道每段人生的歷程都是學習,但每次經歷離別,都只覺得我可能沒有辦法再跟這位朋友見面了,並沒有學到任何的東西。即使可以學到任何東西,但是這輩子再也見不到面的恐懼感,絕對大到足以蓋掉所有的正面能量。
即使我找千萬種理由來安慰自己,我還是為每個離別的時刻感到難過。這真的是我們這個世代頻繁面臨到的新問題。最讓我們感到無力的是,縱使我們極力避免,離別的時刻仍然無情地不斷上演。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FOR KID
01. 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02.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孩子在學校就可能會過的比較辛苦,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
03. 成績好的孩子,媽媽通常是有計劃而且動作俐落的人。父親越認真,越有條理,越有禮貌,孩子成績就越好。
04. 貧窮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但並非越貧窮越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需要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滋養,不讓孩子陷入人窮志短的自卑深淵。
05. 富裕是另一種更高級的教育資源,西方人的經驗是:「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階層是會遺傳的。」但是,更高級的教育資源需要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如果沒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富裕的家庭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
06. 不要做有知識沒文化的家長。有些人有高學歷,但不見得有文化。如果家長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無論他擁有多高的學術水平,他也是沒有文化的人。
07. 父母可以把孩子作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過獨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圍繞孩子轉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重心,這樣的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干擾孩子的成長。有時侯,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08. 父母需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不過,也不要因為教育孩子而完全犧牲了自己的休閒生活。「沒有責任感傷害別人,太有責任感傷害自己。」
09. 如果孩子一哭鬧父母就趕緊抱起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利用父母的這個特點經常糾纏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孩子哭鬧,不要著急把孩子抱起來,父母最好讓自己有事情做,讓孩子看著自己動作俐落地做事。
10. 夫妻關係影響孩子的性格。一個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麼,他的兒子就學會了在學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學。一個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麼,她的女兒就學會了在學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學。
11. 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長相。家長和教師的使命就是讓孩子逐步對自己的精神長相負責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種污穢,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種子」,讓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氣,讓人可以揚眉吐氣。
12. 有修養的父母是「伏爾泰主義者」,「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他們從孩子出生的那天就開始跟孩子講道理,耐心的徵求孩子的意見。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讓孩子學會服從。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
13. 讓孩子成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沒有激情,任何偉業都不可能善始,沒有理智,任何壯舉都不能善終。」
14. 讓你的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有教養從守時,排隊,在公共場合不大聲說話,不輕易發怒開始。
15. 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厚道,請不要嘲笑他的軟弱。喜歡佔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虧,因為他被別人厭惡。願意吃小虧的人,將來會佔大便宜,因為他被人喜歡。
16. 身體的活力能夠帶來精神的活力。身體好的人,性格陽光。身體不好的人,做事猶猶豫豫,躲躲閃閃,說話吞吞吐吐。
17. 不要以為孩子1到6歲只是長身體的年齡。如果父母讓孩子1到6歲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裡度過,等到孩子6歲時父母再把孩子接回來上小學,那麼,這個孩子在小學要嘛成為默默無語的沉默者,要嘛成為無法無天的搗亂者。
18. 經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進餐,二是邀請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偶爾邀請孩子幫忙解決工作中的困難。三是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
19. 如果沒有特別困難,父母最好每天趕回家和孩子一起進餐。家庭的共同價值觀,就在全家人圍著一張桌子吃飯的過程中建立起來。
20. 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讓孩子從聽故事開始建立閱讀和寫作習慣,讓孩子盡早學會獨立閱讀,盡早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只要還在讀書的人,就不會徹底墮落,徹底墮落的人是不讀書的。」從來不給孩子講故事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父母。
21. 孩子的成長有三個關鍵期:第一個在3歲前後,第二個在9歲前後,第三個在13歲前後。如果錯過了成長的關鍵期,後患無窮。
22. 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歲而立」。孩子三歲前後,就必須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氣和習慣。凡是自己能夠做的,必須自己做,凡是自己應該做的,當盡力去做。
23. 如果你的孩子在13歲的時候喜歡弗羅斯特的詩句:「兩條路在樹林裡分岔,我選擇走人少的那一條」,這很正常,不要擔心,他以後也許會選擇人走的多的那一條。
24. 父母給孩子講道理是必要的,但給13歲前後的孩子講道理時,要注意自己講話的姿態,姿態比道理更重要。否則,孩子會厭惡,反抗。孩子會說:你講的話都是對的,但你講話的那個樣子很令人討厭。
25. 心底秘密是人成長,成熟的標誌。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訴你,那麼,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說出來。
26. 在孩子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後鬆,無效的教育是先鬆後嚴。
27. 必須留意你的孩子的學習成績,但也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倒是需要警惕那些學習成績總是第一名的孩子。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好,性格也好,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性格卻自私,缺乏同情心,沒有生活情趣。
28. 必須讓你的孩子學會與他人交往並愉快的接受小夥伴。「如果父母對自己的鄰居不滿,對孩子的小夥伴也十分挑剔,或者不讓自己的孩子和他們交朋友,讓孩子覺得好像自己跟別人很不一樣,那麼,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就很難與任何人自然地相處。
29. 孩子的成長需要同伴,讓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但不要有太雜亂的小夥伴,在孩子沒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斷力之前,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壞習慣。
30. 讓你的孩子盡早建立健康的審美觀。有出息的男性一定會喜歡健康的女性。不要讓孩子的審美觀陷入低級,病態。不要以為小的,有病的,就是好的。不要以為強大的,就都是壞的。不要以為小麻雀,小綿羊,小狗都是可愛的,也不要以為獅子,老虎,狼都是壞的。不要以為豺狼都是吃人的,豺狼只吃比他弱小的。
31. 《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32. 告訴你的孩子:認真聽講的孩子偶爾成績好,認真自學的孩子永遠成績好。
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家長和孩子就像兩顆彼此分離又相互靠近的大樹和小樹,大樹要為小樹遮擋風沙,也要給小樹留下足夠的空間,感受陽光,呼吸空氣。這樣小樹才能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自由伸展,茁壯成長。
太靠近大樹的小樹是不能長成參天大樹的,而遠離大樹的小樹卻要去獨自地抵擋風沙,雖堅強無比卻又極易扭曲或夭折。
每一個小孩都是種子,請允許他在成長的路上跌跌撞撞。耐心的等待吧,種子一定能長成參天大樹!
02.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孩子在學校就可能會過的比較辛苦,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
03. 成績好的孩子,媽媽通常是有計劃而且動作俐落的人。父親越認真,越有條理,越有禮貌,孩子成績就越好。
04. 貧窮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但並非越貧窮越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需要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滋養,不讓孩子陷入人窮志短的自卑深淵。
05. 富裕是另一種更高級的教育資源,西方人的經驗是:「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階層是會遺傳的。」但是,更高級的教育資源需要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如果沒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富裕的家庭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
06. 不要做有知識沒文化的家長。有些人有高學歷,但不見得有文化。如果家長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無論他擁有多高的學術水平,他也是沒有文化的人。
07. 父母可以把孩子作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過獨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圍繞孩子轉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重心,這樣的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干擾孩子的成長。有時侯,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08. 父母需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不過,也不要因為教育孩子而完全犧牲了自己的休閒生活。「沒有責任感傷害別人,太有責任感傷害自己。」
09. 如果孩子一哭鬧父母就趕緊抱起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利用父母的這個特點經常糾纏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孩子哭鬧,不要著急把孩子抱起來,父母最好讓自己有事情做,讓孩子看著自己動作俐落地做事。
10. 夫妻關係影響孩子的性格。一個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麼,他的兒子就學會了在學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學。一個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麼,她的女兒就學會了在學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學。
11. 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長相。家長和教師的使命就是讓孩子逐步對自己的精神長相負責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種污穢,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種子」,讓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氣,讓人可以揚眉吐氣。
12. 有修養的父母是「伏爾泰主義者」,「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他們從孩子出生的那天就開始跟孩子講道理,耐心的徵求孩子的意見。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讓孩子學會服從。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
13. 讓孩子成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沒有激情,任何偉業都不可能善始,沒有理智,任何壯舉都不能善終。」
14. 讓你的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有教養從守時,排隊,在公共場合不大聲說話,不輕易發怒開始。
15. 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厚道,請不要嘲笑他的軟弱。喜歡佔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虧,因為他被別人厭惡。願意吃小虧的人,將來會佔大便宜,因為他被人喜歡。
16. 身體的活力能夠帶來精神的活力。身體好的人,性格陽光。身體不好的人,做事猶猶豫豫,躲躲閃閃,說話吞吞吐吐。
17. 不要以為孩子1到6歲只是長身體的年齡。如果父母讓孩子1到6歲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裡度過,等到孩子6歲時父母再把孩子接回來上小學,那麼,這個孩子在小學要嘛成為默默無語的沉默者,要嘛成為無法無天的搗亂者。
18. 經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進餐,二是邀請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偶爾邀請孩子幫忙解決工作中的困難。三是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
19. 如果沒有特別困難,父母最好每天趕回家和孩子一起進餐。家庭的共同價值觀,就在全家人圍著一張桌子吃飯的過程中建立起來。
20. 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讓孩子從聽故事開始建立閱讀和寫作習慣,讓孩子盡早學會獨立閱讀,盡早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只要還在讀書的人,就不會徹底墮落,徹底墮落的人是不讀書的。」從來不給孩子講故事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父母。
21. 孩子的成長有三個關鍵期:第一個在3歲前後,第二個在9歲前後,第三個在13歲前後。如果錯過了成長的關鍵期,後患無窮。
22. 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歲而立」。孩子三歲前後,就必須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氣和習慣。凡是自己能夠做的,必須自己做,凡是自己應該做的,當盡力去做。
23. 如果你的孩子在13歲的時候喜歡弗羅斯特的詩句:「兩條路在樹林裡分岔,我選擇走人少的那一條」,這很正常,不要擔心,他以後也許會選擇人走的多的那一條。
24. 父母給孩子講道理是必要的,但給13歲前後的孩子講道理時,要注意自己講話的姿態,姿態比道理更重要。否則,孩子會厭惡,反抗。孩子會說:你講的話都是對的,但你講話的那個樣子很令人討厭。
25. 心底秘密是人成長,成熟的標誌。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訴你,那麼,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說出來。
26. 在孩子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後鬆,無效的教育是先鬆後嚴。
27. 必須留意你的孩子的學習成績,但也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倒是需要警惕那些學習成績總是第一名的孩子。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好,性格也好,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性格卻自私,缺乏同情心,沒有生活情趣。
28. 必須讓你的孩子學會與他人交往並愉快的接受小夥伴。「如果父母對自己的鄰居不滿,對孩子的小夥伴也十分挑剔,或者不讓自己的孩子和他們交朋友,讓孩子覺得好像自己跟別人很不一樣,那麼,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就很難與任何人自然地相處。
29. 孩子的成長需要同伴,讓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但不要有太雜亂的小夥伴,在孩子沒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斷力之前,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壞習慣。
30. 讓你的孩子盡早建立健康的審美觀。有出息的男性一定會喜歡健康的女性。不要讓孩子的審美觀陷入低級,病態。不要以為小的,有病的,就是好的。不要以為強大的,就都是壞的。不要以為小麻雀,小綿羊,小狗都是可愛的,也不要以為獅子,老虎,狼都是壞的。不要以為豺狼都是吃人的,豺狼只吃比他弱小的。
31. 《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32. 告訴你的孩子:認真聽講的孩子偶爾成績好,認真自學的孩子永遠成績好。
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家長和孩子就像兩顆彼此分離又相互靠近的大樹和小樹,大樹要為小樹遮擋風沙,也要給小樹留下足夠的空間,感受陽光,呼吸空氣。這樣小樹才能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自由伸展,茁壯成長。
太靠近大樹的小樹是不能長成參天大樹的,而遠離大樹的小樹卻要去獨自地抵擋風沙,雖堅強無比卻又極易扭曲或夭折。
每一個小孩都是種子,請允許他在成長的路上跌跌撞撞。耐心的等待吧,種子一定能長成參天大樹!
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色彩觀念-簡述RGB與CMYK
從事設計相關工作,對於色彩一定要有基本的瞭解,尤其是數位檔案的編修,首先數位相機輸出的檔案是以RGB為主,這也是數位檔案來源的主流,另外在網路使用的影像、數位沖印設備等,也都是接受RGB的色彩模式,而印刷、大圖輸出等,接受的是CMYK的色彩模式檔案,所以RGB與CMYK與平面設計工作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RGB一般稱為【色光三原色】,R(red)紅、G(green)綠、B(blue)藍,RGB的顏色階調為0-255,由於RGB是色光,所以在顏色的疊加是越加越亮,這就是稱為【加色法】的原因,當RGB三個顏色數值皆是255時,就會變成白色,反之RGB三個顏色數值都是0時,也就變成黑色,從上圖的RGB色彩關係圖來看,可以得知B+G顏色為青色,R+B顏色為洋紅色,R+G顏色為黃色,與CMYK顏色互補。
CMYK一般俗稱【印刷四色】,C(Cyan)青色 、M(Magenta)洋紅色 、Y(Yellow)黃色、 K(Black) 黑色,這是由色料構成的顏色,一般用在印刷或是大圖輸出的使用,CMYK的顏色階調為0-100,在顏色的疊加是越加越深,所以稱為【減色法】,道理跟水彩調色是一樣的,這樣的混色關係,與RGB色彩模式剛好相反,從上圖的CMYK色彩關係圖來看,可以得知M+Y顏色為紅色,C+Y顏色為綠色,C+M顏色為藍色,與RGB顏色互補。
在使用photoshop的調整圖層的顏色調整時,能瞭解RGB與CMYK的色彩關係,就能做出正確的校色,這邊只是簡述基本的顏色概念,若想深入瞭解更多,建議找一本色彩學的書來研讀,或是你已經是美術相關科系,色彩學這門課千萬不要輕視,這也是你之後進行創作需要使用到的基礎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100の東京大人味發見
大人【おとな、英: adult】
1成熟而足以獨當一面的人。成人。
2形容思維與態度能獨當一面。少年老成。
「當向大人邁進時,總會對生活更加認真,更喜歡純粹的本物,深度品味更纖細的五感體驗,讓身心得以放鬆、休憩、沉澱靜謐的秘密基地。」————吳東龍 / Tomic Wu
給各位努力、認真生活與工作的大人們:
要感受一座城市的美好,你値得擁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旅行方式、更好的品味選擇。東京,可能會有你想尋找的答案……
NEW PLACE ————大人の東京全新発見27區128地點
丸之內|有樂町|銀座|日本橋|清澄白河|秋葉原|千代田|淺草|神樂坂|本駒込|駒場|澀谷|中目黒|代官山|明治神宮前|表參道|南青山|北青山|六本木|廣尾|虎之門|鐮倉|川崎市|小金井|芝浦|東新宿|天王洲|
NEW CATEGORY ————遊東京の大人式玩法2015全新分類
shop名所|mall商場|restaurant美食|café & bistro咖啡館|hotel設計旅店|culture文化|architecture建築|museum博物館|gallery美術館|bookstore書店|market市集|rejuvenation 都市活化|lifestyle生活風格場域|
NEW FEATURE ————專為大人設計の必逛必買企画
東京當代建築風景|建築達人林彥穎談東京車站酒店設計規劃特色|東京風格品味餐飲|選物達人毛家駿談遊東京必逛市集|精選東京必買11大Omiyage伴手禮……and more!
BONUS隨書附贈精美手冊———— TOKYO TOP 100 隨身帶東京旅遊護照
東京新舊蛻變、更迭,空氣質地、舊時光的溫度、新面貌的誘惑,散發著時空和生命對話的況味。人‧生活‧物‧空間,永續且不膩的東京限定體驗。延續長年累積的東京旅遊專業,豐富的設計知識厚度,設計旅遊作家吳東龍的第5本東京著作《100の東京大人味發見》,首度以「大人味」概念,捕捉這座永遠都看不完的城市的最新動態、最新情報、最優越的設計。
東京,總是有不斷崛起的「新概念店」、「新名所」、「新咖啡館」,或者如:KITTE商場、COREDO 室町 3,「More than Mall」的縝密完整度,讓人們對於一再新生的日式DNA大呼驚奇。書中收錄所有必看必遊覽的當代建築、美術館、博物館、特色書店、風格餐廳、設計旅店、必敗雜貨、文創空間……,透過2015的全新蒐整分類,帶給讀者遊東京的全新発見。
這次更邀請兩位重量級人物:選物達人毛家駿分享遊東京必逛市集,走進在地生活圈、建築達人林彥穎從設計規劃觀點,談東京車站酒店特色,以及力邀四位插畫界朋友參與打造,跳脫純粹的設計導覽書寫,以大人的姿態,帶你品嚐大人式玩法,一覽東京這座百變都市的全新風貌。
PAGE 012 丸之內Marunouchi
1. 東京車站——REJUVENATION
2. TORAYA TOKYO——CAFÉ
3. DN TOWER 21——ARCHITECTURE
4. 明治生命館——ARCHITECTURE
5. 三菱一号館——ARCHITECTURE
6. JP TOWER KITTE——ARCHITECTURE
7. 日本工業俱樂部會館——ARCHITECTURE
8. 東京銀行協會大樓——ARCHITECTURE
09. KITTE商場——MALL
10. IMT Intermediatheque大學博物館——MUSEUM
11. 東京車站酒店——HOTEL
PAGE 028 有樂町Yurakucho
12. 東京國際 FORUM——ARCHITECTURE
13. MONOCLE CAFÉ——MALL
14. MUJI無印良品有樂町旗艦店——MALL
PAGE 032 銀座Ginza
15. LANVIN——ARCHITECTURE
16. MIKIMOTO GINZA2——ARCHITECTURE
17. LOUIS VUITTON ——ARCHITECTURE
18. MAISON HERMÉS——ARCHITECTURE
19. ARMANI / Ginza Tower——ARCHITECTURE
20. SWAROVSKI——ARCHITECTURE
21. 銀座Nicolas G. Hayek Center ——ARCHITECTURE
22. De Beers——ARCHITECTURE
23. DEAR GINZA——ARCHITECTURE
24. YAMAHA GINZA——ARCHITECTURE
25. UNIQLO——ARCHITECTURE
26. Tiffany & Co. ——ARCHITECTURE
27. Dover Street Market GINZA——FASHION
28. AKOMEYA TOKYO——STORE
29. OKAHAN岡半本店——RESTAURANT
30. Pola Museum Annex / Higashiya Ginza ——RESTAURANT
31. Freitag Store Tokyo——SHOP
32. GEKKOSO月光莊畫材店——SHOP
33. ITOYA伊東屋文房具専門店——SHOP
34. DESIGN GALLERY——SHOP
35. LEICA GINZA——GALLERY
36. RICOH IMAGING SQUARE & A.W.P. ——GALLERY
37. ggg藝廊——GALLERY
38. OKUNO BIRU——GALLERY
PAGE 050 日本橋NIHONBASHI
39. COREDO 室町 3——MALL
PAGE 052 清澄白河Kiyosumishirakawa
40. BLUE BOTTLE COFFEE——COFFEE
41.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MUSEUM
42. SMOKEBOOKS——BOOKSTORE
43. 小山登美夫藝廊——GALLERY
PAGE 056 秋葉原Akihabara
44. mAAch ecute神田萬世橋——REJUNVENATION
45. 2K540 AKI-OKA ARTISAN——REJUVENATION
PAGE 062 千代田Chiyoda
46. 3331 Arts Chiyoda——REJUNVENATION
PAGE 064 淺草Asakusa
47. 合羽橋道具街——SPOT
48. 合羽橋珈琲——CAFÉ
49. 淺草文化觀光中心——SPOT
50. 大黑家——RESTAURANT
51. 晴空塔——SPOT
52. THE GATE HOTEL——HOTEL
53. 鰻駒形 前川——RESTAURANT
54. Super Dry Hall——ARCHITECTURE
55. HOTALUNA & HIMIKO 水上巴士——SPOT
56. KONCENT設計商店——SHOP
PAGE 072 神樂坂Kagurazaka
57. la kagu複合式商場——REJUVENATION
58. 東京日法學院——SCHOOL
PAGE 078 本駒込Hon-komagome
59. 東洋文庫——MUSEUM
PAGE 080 駒場Komaba
60. 東京大學駒場校區——SCHOOL
61. 日本民藝館——MUSEUM
62. E&Y ——SHOWROOM
63. 旧前田侯爵邸——MUSEUM
64. BUNDAN coffee & beer——CAFÉ
PAGE 086 澀谷Shibuya
65. Postalco——SHOP
PAGE 088 中目黒Naka-Meguro
66. TRAVELER'S FACTORY——REJUVENATION
67. 1LDK apartments. / Taste AND Sense——LIFESTYLE
PAGE 091 代官山Daikanyama
68. 蔦屋書店——BOOKSTORE
69. TENOHA DAIKANYAMA——LIFESTYLE
124. 藤子.F.不二雄MUSUEM——MUSEUM
PAGE 182 小金井Koganei
125. 江戶東京建築園——MUSEUM
PAGE 184 芝浦Shibaura
126. SHIBAURA HOUSE——ARCHITECTURE
PAGE 186 東新宿Higashi-Shinjuku
127. GRANBELL HOTEL SHINJUKU設計旅店——HOTEL
PAGE 188 天王洲アイル Tennōzu Isle
128. SLOW HOUSE生活風格旗艦店——LIFESTYLE
追求自己期待的大人味生活!
出版前,硬是再度走訪東京。我坐在青山的〈BLUE BOTTLE COFFEE〉裡,看著店內服務人員穿著淺藍合身的單寧襯衫、圍裙,一手放在背後,一手拿著手沖壺,帶著笑意專注而緩緩地沖出一杯杯的咖啡,我心想:手上的這杯咖啡是伴著微笑而生成的,特別好喝。
2012 那年我發行《東京設計誌 01》,以日本的「生活風格店史」來說,那是繼 1995 年設以計家具店為主的「設計風潮」(デザインブーム)、2005 年以生活雜貨店為主的「生活系風潮」(暮らし系ブーム)之後,另一個「生活風格風潮」(Lifestyle Boom)的時代來臨。成因是當 時經濟不景氣與販售生活雜貨的店家逐漸飽和;另一則是美國西岸第三波精品咖啡的出現,於是淺烘焙與非速食的咖啡文化擴展帶動到更貼近生活的Lifestyle shop熱潮出現。2015年BLUE BOTTLE來到東京,選在清澄白河開店,也越來越多自家烘焙咖啡豆、手沖咖啡店的出現,因此這種更重視生活風格氣氛的商店空間,在經濟環境不樂觀的場景下,容許每個人還是得以擁有、創造出自己的生活風格,精神上獲得滿足。而這本書的時空位置,就是在2012之後到最新,從這些精彩變幻的設計景點,更個人趣味的觀察東京的形變、質變,迄今仍未停歇。
《100の東京大人味發現》的命題,在書寫東京第九年的時空下所出現。長期觀察東京的自身,也隨著東京在改變,其中年紀自是不可抗拒,視野也應隨之越來越廣、層次該要愈看愈深,對設計的敏感度自是益加敏銳。為了更瞭解感興趣的日本,一直保持認真地閱讀日文雜誌的習慣,試圖在表象之下,從描述的文字、語氣、句法去窺探他們沒有說出的觀點、想法與態度,持續這件事讓我備感豐收,不知覺中對許多東京文化現象釋疑,對城市與設計的發展感受更深刻,讓我的文字書寫時多了不同的思考向度。
日文中所常強調的「大人」,也就在於隨著年齡,看事情的深度、廣度、角度與態度更是不同。特別是在東京的大人在工作與生活裡充斥壓力之際,也伴隨著對更好生活的追求。尤其在文章裡常出現與大人相關的詞彙:「暮ら し」、「隠れ家」、「くつろぐ」與「自分らしい」等,當向「大人」邁進時,總會對生活更加認真,處世要更有智慧、更喜歡純粹的本物、深度地品味與講求更纖細而豐富五感體驗,需要讓身心得以放鬆、休憩、沈穩與沈澱靜謐的秘密基地,能過著更具自我風格也堅定自信的生活。
回應到各個行業、反映在工作上自是要更加專業,無論行業別與位階別,尊重自己也得到尊重,大人的意識與品味形成一個穩定的力量與優質的循環關係。因此當用時間慢慢沖泡出的微笑咖啡大受歡迎,似乎反映著大家依舊渴求在受侷限的現實生活裡找到幸福感,在城市裡感受美好。
我想我會繼續書寫與出版,正是在於這樣的東京總是帶給我無限啓發並不斷激活我再出發的動力,另一層面則是在多年進行這件事的過程中,儘管辛苦但總是收獲無限,不僅是自身的成長,也得到家人、朋友、同事、各地讀者甚至網友們的鼓勵與分享,時時同感幸福美好。
如果這本書是一份禮物,我希望傳遞給閱讀這本書的大人們,它不只是一本介紹很多精彩東京樣貌的書,想分享給各位努力、認真生活與工作的大人們:感受東京的美好,你値得有更好的閱讀品質,你値得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旅行與品味選擇,而透過這本書,在東京你可能會找到答案,從體驗去發現你値得也想要的生活。
1成熟而足以獨當一面的人。成人。
2形容思維與態度能獨當一面。少年老成。
「當向大人邁進時,總會對生活更加認真,更喜歡純粹的本物,深度品味更纖細的五感體驗,讓身心得以放鬆、休憩、沉澱靜謐的秘密基地。」————吳東龍 / Tomic Wu
給各位努力、認真生活與工作的大人們:
要感受一座城市的美好,你値得擁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旅行方式、更好的品味選擇。東京,可能會有你想尋找的答案……
NEW PLACE ————大人の東京全新発見27區128地點
丸之內|有樂町|銀座|日本橋|清澄白河|秋葉原|千代田|淺草|神樂坂|本駒込|駒場|澀谷|中目黒|代官山|明治神宮前|表參道|南青山|北青山|六本木|廣尾|虎之門|鐮倉|川崎市|小金井|芝浦|東新宿|天王洲|
NEW CATEGORY ————遊東京の大人式玩法2015全新分類
shop名所|mall商場|restaurant美食|café & bistro咖啡館|hotel設計旅店|culture文化|architecture建築|museum博物館|gallery美術館|bookstore書店|market市集|rejuvenation 都市活化|lifestyle生活風格場域|
NEW FEATURE ————專為大人設計の必逛必買企画
東京當代建築風景|建築達人林彥穎談東京車站酒店設計規劃特色|東京風格品味餐飲|選物達人毛家駿談遊東京必逛市集|精選東京必買11大Omiyage伴手禮……and more!
BONUS隨書附贈精美手冊———— TOKYO TOP 100 隨身帶東京旅遊護照
東京新舊蛻變、更迭,空氣質地、舊時光的溫度、新面貌的誘惑,散發著時空和生命對話的況味。人‧生活‧物‧空間,永續且不膩的東京限定體驗。延續長年累積的東京旅遊專業,豐富的設計知識厚度,設計旅遊作家吳東龍的第5本東京著作《100の東京大人味發見》,首度以「大人味」概念,捕捉這座永遠都看不完的城市的最新動態、最新情報、最優越的設計。
東京,總是有不斷崛起的「新概念店」、「新名所」、「新咖啡館」,或者如:KITTE商場、COREDO 室町 3,「More than Mall」的縝密完整度,讓人們對於一再新生的日式DNA大呼驚奇。書中收錄所有必看必遊覽的當代建築、美術館、博物館、特色書店、風格餐廳、設計旅店、必敗雜貨、文創空間……,透過2015的全新蒐整分類,帶給讀者遊東京的全新発見。
這次更邀請兩位重量級人物:選物達人毛家駿分享遊東京必逛市集,走進在地生活圈、建築達人林彥穎從設計規劃觀點,談東京車站酒店特色,以及力邀四位插畫界朋友參與打造,跳脫純粹的設計導覽書寫,以大人的姿態,帶你品嚐大人式玩法,一覽東京這座百變都市的全新風貌。
PAGE 012 丸之內Marunouchi
1. 東京車站——REJUVENATION
2. TORAYA TOKYO——CAFÉ
3. DN TOWER 21——ARCHITECTURE
4. 明治生命館——ARCHITECTURE
5. 三菱一号館——ARCHITECTURE
6. JP TOWER KITTE——ARCHITECTURE
7. 日本工業俱樂部會館——ARCHITECTURE
8. 東京銀行協會大樓——ARCHITECTURE
09. KITTE商場——MALL
10. IMT Intermediatheque大學博物館——MUSEUM
11. 東京車站酒店——HOTEL
PAGE 028 有樂町Yurakucho
12. 東京國際 FORUM——ARCHITECTURE
13. MONOCLE CAFÉ——MALL
14. MUJI無印良品有樂町旗艦店——MALL
PAGE 032 銀座Ginza
15. LANVIN——ARCHITECTURE
16. MIKIMOTO GINZA2——ARCHITECTURE
17. LOUIS VUITTON ——ARCHITECTURE
18. MAISON HERMÉS——ARCHITECTURE
19. ARMANI / Ginza Tower——ARCHITECTURE
20. SWAROVSKI——ARCHITECTURE
21. 銀座Nicolas G. Hayek Center ——ARCHITECTURE
22. De Beers——ARCHITECTURE
23. DEAR GINZA——ARCHITECTURE
24. YAMAHA GINZA——ARCHITECTURE
25. UNIQLO——ARCHITECTURE
26. Tiffany & Co. ——ARCHITECTURE
27. Dover Street Market GINZA——FASHION
28. AKOMEYA TOKYO——STORE
29. OKAHAN岡半本店——RESTAURANT
30. Pola Museum Annex / Higashiya Ginza ——RESTAURANT
31. Freitag Store Tokyo——SHOP
32. GEKKOSO月光莊畫材店——SHOP
33. ITOYA伊東屋文房具専門店——SHOP
34. DESIGN GALLERY——SHOP
35. LEICA GINZA——GALLERY
36. RICOH IMAGING SQUARE & A.W.P. ——GALLERY
37. ggg藝廊——GALLERY
38. OKUNO BIRU——GALLERY
PAGE 050 日本橋NIHONBASHI
39. COREDO 室町 3——MALL
PAGE 052 清澄白河Kiyosumishirakawa
40. BLUE BOTTLE COFFEE——COFFEE
41.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MUSEUM
42. SMOKEBOOKS——BOOKSTORE
43. 小山登美夫藝廊——GALLERY
PAGE 056 秋葉原Akihabara
44. mAAch ecute神田萬世橋——REJUNVENATION
45. 2K540 AKI-OKA ARTISAN——REJUVENATION
PAGE 062 千代田Chiyoda
46. 3331 Arts Chiyoda——REJUNVENATION
PAGE 064 淺草Asakusa
47. 合羽橋道具街——SPOT
48. 合羽橋珈琲——CAFÉ
49. 淺草文化觀光中心——SPOT
50. 大黑家——RESTAURANT
51. 晴空塔——SPOT
52. THE GATE HOTEL——HOTEL
53. 鰻駒形 前川——RESTAURANT
54. Super Dry Hall——ARCHITECTURE
55. HOTALUNA & HIMIKO 水上巴士——SPOT
56. KONCENT設計商店——SHOP
PAGE 072 神樂坂Kagurazaka
57. la kagu複合式商場——REJUVENATION
58. 東京日法學院——SCHOOL
PAGE 078 本駒込Hon-komagome
59. 東洋文庫——MUSEUM
PAGE 080 駒場Komaba
60. 東京大學駒場校區——SCHOOL
61. 日本民藝館——MUSEUM
62. E&Y ——SHOWROOM
63. 旧前田侯爵邸——MUSEUM
64. BUNDAN coffee & beer——CAFÉ
PAGE 086 澀谷Shibuya
65. Postalco——SHOP
PAGE 088 中目黒Naka-Meguro
66. TRAVELER'S FACTORY——REJUVENATION
67. 1LDK apartments. / Taste AND Sense——LIFESTYLE
PAGE 091 代官山Daikanyama
68. 蔦屋書店——BOOKSTORE
69. TENOHA DAIKANYAMA——LIFESTYLE
70. LOG ROAD DAIKANYAMA——LIFESTYLE
PAGE 100 明治神宮前Meiji-jingumae
71. restaurant “eatrip” ——RESTAURANT
72. NIKO AND... TOKYO——LIFESTYLE
73. TAKEO KIKUCHI 明治通旗艦店——STORE
74. REFECTOIRE三明治專賣店——RESTAURANT
PAGE 108 表參道Omotesando
75. LOUIS VUITTON 表参道——ARCHITECTURE
76. ONE OMOTESANDO——ARCHITECTURE
77. Q PLAZA HARAJUKU——ARCHITECTURE
78. HUGO BOSS——ARCHITECTURE
79. OAK OMOTESANDO——ARCHITECTURE
80. COACH OMOTESANDO——ARCHITECTURE
81. Sahsya Kanetanaka茶洒 金田中——CAFÉ
82. FREEMANS SPORTING CLUB - TOKYO——LIFESTYLE
83. BOOKMARC書店——BOOKSTORE
84. Utrecht獨立書店——BOOKSTORE
85. Flying Tiger Copenhagen——SHOP
86. 1LDK / DEPOT. ——SHOP
87. Good Design Shop——SHOP
88. The Tastemakers & Co. ——SHOP
PAGE 124 南青山Minami-Aoyoma
89. LUCE TOYO KITCHEN STYLE——SHOWROOM
90. NICOLAI BERGMANN NOMU花藝設計咖啡——CAFÉ
91. INTERSECT BY LEXUS——SHOWROOM
92. SUNNY HILLS——ARCHITECTURE
93. MIU MIU AOYAMA——ARCHITECTURE
94. DOWN THE STAIRS——CAFÉ
95. 1LDK AOYAMA HOTEL——HOTEL
96. CIBONE生活風格店——SHOP
PAGE 136 北青山Kita-Aoyama
97. LOUNGE by Francfranc——SHOP
98. sarasa design lab——SHOP
99. ACTUS AOYAMA——SHOP
100. ALESSI——SHOP
101. BoConcept ——SHOP
102. hhstyle.com青山店——SHOP
103. PASSAGE AOYAMA——SHOP
104. Lloyd's Antiques青山店——SHOP
PAGE 140 六本木Roppongi Hills
PAGE 100 明治神宮前Meiji-jingumae
71. restaurant “eatrip” ——RESTAURANT
72. NIKO AND... TOKYO——LIFESTYLE
73. TAKEO KIKUCHI 明治通旗艦店——STORE
74. REFECTOIRE三明治專賣店——RESTAURANT
PAGE 108 表參道Omotesando
75. LOUIS VUITTON 表参道——ARCHITECTURE
76. ONE OMOTESANDO——ARCHITECTURE
77. Q PLAZA HARAJUKU——ARCHITECTURE
78. HUGO BOSS——ARCHITECTURE
79. OAK OMOTESANDO——ARCHITECTURE
80. COACH OMOTESANDO——ARCHITECTURE
81. Sahsya Kanetanaka茶洒 金田中——CAFÉ
82. FREEMANS SPORTING CLUB - TOKYO——LIFESTYLE
83. BOOKMARC書店——BOOKSTORE
84. Utrecht獨立書店——BOOKSTORE
85. Flying Tiger Copenhagen——SHOP
86. 1LDK / DEPOT. ——SHOP
87. Good Design Shop——SHOP
88. The Tastemakers & Co. ——SHOP
PAGE 124 南青山Minami-Aoyoma
89. LUCE TOYO KITCHEN STYLE——SHOWROOM
90. NICOLAI BERGMANN NOMU花藝設計咖啡——CAFÉ
91. INTERSECT BY LEXUS——SHOWROOM
92. SUNNY HILLS——ARCHITECTURE
93. MIU MIU AOYAMA——ARCHITECTURE
94. DOWN THE STAIRS——CAFÉ
95. 1LDK AOYAMA HOTEL——HOTEL
96. CIBONE生活風格店——SHOP
PAGE 136 北青山Kita-Aoyama
97. LOUNGE by Francfranc——SHOP
98. sarasa design lab——SHOP
99. ACTUS AOYAMA——SHOP
100. ALESSI——SHOP
101. BoConcept ——SHOP
102. hhstyle.com青山店——SHOP
103. PASSAGE AOYAMA——SHOP
104. Lloyd's Antiques青山店——SHOP
PAGE 140 六本木Roppongi Hills
105. AXIS BUILDING——LIFESTYLE
106. IMA CONCEPT STORE——STORE
107. Lauderdale餐廳——BISTRO
PAGE 145 廣尾Hiroo
108. AND THE FRIET薯條專賣店——FOOD
PAGE 146 虎の門Toranomon
109. 虎の門之丘——MALL
110. HILLS MARCHE in ARK HILLS——MARKET
111. ARK KITCHEN——MARKET
PAGE 158 東京市集Tokyo Market
112. NIWANOWA市集——MARKET
113. Marché aux Puces de Daikanyama代官山蚤市——MARKET
114. TOKYO NOMI NO ICHI東京蚤の市——MARKET
115. FARMER'S MARKET@UNU農夫市集——MARKET
PAGE 162 鐮倉Kamakura
116. 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 鐮倉館——MUSEUM
117. OXYMORON生活道具雜貨——CAFÉ
118. STARBUCKS COFFEE鐮倉御成町店——CAFÉ
119. RICHARD LE BOULANGER麵包店——CAFÉ
120. bills 餐廳鐮倉店——CAFÉ
121. SHONAN T-SITE——LIFESTYLE
122. SCAPES THE SUITE旅館——HOTEL
123. 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 葉山館——MUSEUM
More Reasons to Tokyo…
PAGE 178 川崎市Kawasaki106. IMA CONCEPT STORE——STORE
107. Lauderdale餐廳——BISTRO
PAGE 145 廣尾Hiroo
108. AND THE FRIET薯條專賣店——FOOD
PAGE 146 虎の門Toranomon
109. 虎の門之丘——MALL
110. HILLS MARCHE in ARK HILLS——MARKET
111. ARK KITCHEN——MARKET
PAGE 158 東京市集Tokyo Market
112. NIWANOWA市集——MARKET
113. Marché aux Puces de Daikanyama代官山蚤市——MARKET
114. TOKYO NOMI NO ICHI東京蚤の市——MARKET
115. FARMER'S MARKET@UNU農夫市集——MARKET
PAGE 162 鐮倉Kamakura
116. 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 鐮倉館——MUSEUM
117. OXYMORON生活道具雜貨——CAFÉ
118. STARBUCKS COFFEE鐮倉御成町店——CAFÉ
119. RICHARD LE BOULANGER麵包店——CAFÉ
120. bills 餐廳鐮倉店——CAFÉ
121. SHONAN T-SITE——LIFESTYLE
122. SCAPES THE SUITE旅館——HOTEL
123. 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 葉山館——MUSEUM
More Reasons to Tokyo…
124. 藤子.F.不二雄MUSUEM——MUSEUM
PAGE 182 小金井Koganei
125. 江戶東京建築園——MUSEUM
PAGE 184 芝浦Shibaura
126. SHIBAURA HOUSE——ARCHITECTURE
PAGE 186 東新宿Higashi-Shinjuku
127. GRANBELL HOTEL SHINJUKU設計旅店——HOTEL
PAGE 188 天王洲アイル Tennōzu Isle
128. SLOW HOUSE生活風格旗艦店——LIFESTYLE
追求自己期待的大人味生活!
出版前,硬是再度走訪東京。我坐在青山的〈BLUE BOTTLE COFFEE〉裡,看著店內服務人員穿著淺藍合身的單寧襯衫、圍裙,一手放在背後,一手拿著手沖壺,帶著笑意專注而緩緩地沖出一杯杯的咖啡,我心想:手上的這杯咖啡是伴著微笑而生成的,特別好喝。
2012 那年我發行《東京設計誌 01》,以日本的「生活風格店史」來說,那是繼 1995 年設以計家具店為主的「設計風潮」(デザインブーム)、2005 年以生活雜貨店為主的「生活系風潮」(暮らし系ブーム)之後,另一個「生活風格風潮」(Lifestyle Boom)的時代來臨。成因是當 時經濟不景氣與販售生活雜貨的店家逐漸飽和;另一則是美國西岸第三波精品咖啡的出現,於是淺烘焙與非速食的咖啡文化擴展帶動到更貼近生活的Lifestyle shop熱潮出現。2015年BLUE BOTTLE來到東京,選在清澄白河開店,也越來越多自家烘焙咖啡豆、手沖咖啡店的出現,因此這種更重視生活風格氣氛的商店空間,在經濟環境不樂觀的場景下,容許每個人還是得以擁有、創造出自己的生活風格,精神上獲得滿足。而這本書的時空位置,就是在2012之後到最新,從這些精彩變幻的設計景點,更個人趣味的觀察東京的形變、質變,迄今仍未停歇。
《100の東京大人味發現》的命題,在書寫東京第九年的時空下所出現。長期觀察東京的自身,也隨著東京在改變,其中年紀自是不可抗拒,視野也應隨之越來越廣、層次該要愈看愈深,對設計的敏感度自是益加敏銳。為了更瞭解感興趣的日本,一直保持認真地閱讀日文雜誌的習慣,試圖在表象之下,從描述的文字、語氣、句法去窺探他們沒有說出的觀點、想法與態度,持續這件事讓我備感豐收,不知覺中對許多東京文化現象釋疑,對城市與設計的發展感受更深刻,讓我的文字書寫時多了不同的思考向度。
日文中所常強調的「大人」,也就在於隨著年齡,看事情的深度、廣度、角度與態度更是不同。特別是在東京的大人在工作與生活裡充斥壓力之際,也伴隨著對更好生活的追求。尤其在文章裡常出現與大人相關的詞彙:「暮ら し」、「隠れ家」、「くつろぐ」與「自分らしい」等,當向「大人」邁進時,總會對生活更加認真,處世要更有智慧、更喜歡純粹的本物、深度地品味與講求更纖細而豐富五感體驗,需要讓身心得以放鬆、休憩、沈穩與沈澱靜謐的秘密基地,能過著更具自我風格也堅定自信的生活。
回應到各個行業、反映在工作上自是要更加專業,無論行業別與位階別,尊重自己也得到尊重,大人的意識與品味形成一個穩定的力量與優質的循環關係。因此當用時間慢慢沖泡出的微笑咖啡大受歡迎,似乎反映著大家依舊渴求在受侷限的現實生活裡找到幸福感,在城市裡感受美好。
我想我會繼續書寫與出版,正是在於這樣的東京總是帶給我無限啓發並不斷激活我再出發的動力,另一層面則是在多年進行這件事的過程中,儘管辛苦但總是收獲無限,不僅是自身的成長,也得到家人、朋友、同事、各地讀者甚至網友們的鼓勵與分享,時時同感幸福美好。
如果這本書是一份禮物,我希望傳遞給閱讀這本書的大人們,它不只是一本介紹很多精彩東京樣貌的書,想分享給各位努力、認真生活與工作的大人們:感受東京的美好,你値得有更好的閱讀品質,你値得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旅行與品味選擇,而透過這本書,在東京你可能會找到答案,從體驗去發現你値得也想要的生活。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