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在考卷上寫下標準答案 卻拿不到滿分

那是我第一次對高中生演講,一直很喜歡分享後的QA,因為那很可能才是最真實的互動,而不是講者單向的給予,或是聽眾單向的接受。

但是這次被問了一個問題卻讓我一時之間答不上來......

「我現在高二,但我現在滿腦子只有考好學測,這樣錯了嗎?」老實說,我當下第一個反應是「當然錯了!考試沒那麼重要!」

但是回過頭一想,自己當年高中的時候難道不是跟他一樣嗎?那我又有什麼資格告訴他,到底怎麼樣才是對的?

這也不禁讓我想到,去年同一時間,也是正值畢業季的現在,在臉書上看到一個即將邁入大四的女孩PO了以下這則貼文:

如果想30歲前生完一個小孩,那28~29歲就得生下來,27歲就得懷孕。
想懷孕之前二人世界2年,那25歲就得結婚,訂婚後見家長,旅行,準備婚禮要一年。
那24歲就得訂婚,訂婚前要拍兩年拖,那22歲就要訂好結婚的人選。
還要再花上至少一年時間,也就是21歲遇到這個人...
這麼一想 突然覺得時間,好緊迫也好緊張啊啊啊啊啊啊啊

當時的我,心中其實非常不以為然,卻總說不出是哪裡怪...

但現在的我,卻忽然懂了(當然不是因為自己屆滿30歲....),

我所謂的懂了是終於發現問題出在哪裡了:因為台灣的教育 / 社會灌輸我們的就是要「快一點!」

國中就是為了畢業考好高中,高中就是為了趕快考上好大學,大學畢業趕快找到好工作(男生可能要先去報效國家),找到好工作之後就要趕快結婚成家,然後「很不幸的」又要求下一代照表操課(就像樓下這29秒看完一生...)。



其實回過頭起來,當他問「我現在高二,但我現在滿腦子只有考好學測,這樣錯了嗎?」這句的當下,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因為他開始去反思、開始去質疑。

是的,學生其中一個本份是唸書、去考試,這本身沒有所謂的對錯之分;

但是,又是為了什麼要唸這許多書、為什麼要考這些試,有人去思考過嗎?

就以最近課綱微調的例子來說,身為一個高中生該關心的或許不該是什麼會考、什麼又不算考試範圍,而是我們為什麼要學公民、學歷史的意義又在哪裡。

同樣的,有同學站出來抗爭就是對的嗎?眼看著前三志願學生也站出來就該跟風?學校老師、課本的內容又是正確的嗎?學生難道不能自己試著去考證出事實?

對比一下,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試題,我想問的是我們的高中生除了滿腦子想考好學測之外,又增進了多少獨立思考的能力?

68萬4700名法國高中學生17日起開始爭取升學的戰役,第一道關卡就是哲學考試。每年都高度受到關注的哲學考題揭曉,其中以文學組的「尊重所有生命是否是道德義務?」、科學組的「政治可否脫離現實?」等題目獲得網友們最多的討論。

這件事也讓我想到,曾經有一位前輩分享在國外念書的經驗。

他說道在國外念書的日子,他拼了命唸書,每次考試都用最精準的答案回答問題,但是隨著時間過去,一次、兩次,一學期、兩學期下來,他發現自己總是不是班上的第一名,甚至從來沒有拿過滿分。

當時的他開始覺得沮喪,甚至懷疑教授是不是種族歧視...

直到有一天,他無意中看到班上第一名的考卷,他才終於恍然大悟,原來第一名的答案卷上面,根本不是精準的回答,或是更嚴格的說,那才是「真正精準」的答案。

因為第一名的解答從來都「不只是」回答問題。

舉例來說,如果考題問的是A+B等於多少?那位第一名的回答根本不是A+B=C(假設C是所謂的標準答案)。

第一名的回答可能是假如在I情境下,因為......所以答案是C1;在II情境下,又因為...所以可能是C2;在III的情境下,由於......答案又變成C3。

那位前輩終於瞭解到,他自己所謂的標準答案,其實是根本沒有思考過,甚至去質疑假設的答案,而只是日夜苦讀、照本宣科寫出來「根本沒有經過真正的思考」的答案。

而難道,這不是我們在求學時該學會的能力?


photo credit:flickr@Bro. Jeffrey Pioquinto, SJ CC by 2.0

畢業或許沒那麼重要

最近正值畢業季,不只是每天都被臉書的畢業照洗版,也看了不少畢業感言,其中這一篇《一個政治系畢業生的致詞》更是激起不少我自己的回憶。

在大學,當我們什麼都不是的時候,我們什麼都可以成為,我們可以去看一看、試一試每一個角度。可是一旦過了今天,一旦畢業以後,我們就要選擇一種角色,一種生活了。

還記得一次在東吳大學的演講,在一個QA中提問者問道,「我一直很想參加商業競賽,但是始終無法踏出那一步......」

我並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在對答的討論中,讓他發現自己為什麼始終踏不出那一步。原來是因為「怕輸」、「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還有最直接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參加比賽」。

是否參加商業競賽其實是個假議題,但是從中我看到的卻是大學生的三個大問題:

「怕輸?」只要有比賽就有輸贏,而事實上我們人生中永遠不可能贏下去,我認為學會體驗失敗、面對挫折,如何站起來反而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沒錯,這個社會似乎只記得贏家,除了第一名似乎其他都不重要了,但是會不會就是因為輸了、失敗了,重新站起來的才成為更好的自己呢?

而其實,「怕輸」的背後說的是不敢面對挑戰。

再來,「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更是一個大問題,大學四年很可能是進入職場最後的學生階段,而學生時期的友誼往往是最真的(少了很多利益糾葛)。

如果有一件自己很想做的事、很在乎的夢想卻找不到同伴,我覺得這或許是最應該要檢討的。

如果到了畢業那一刻,身邊只有一起玩樂、嘴砲、喝酒的朋友,而沒有那種在踏出校園後,還能夠互相砥礪、相互扶持的兄弟 / 姐妹,或許真該好好問問自己了。

「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參加比賽」,其實就是不夠想要參加。

而不夠想要的背後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及「不夠瞭解自己」,看著身邊的同學去實習、打比賽、玩社團、考英文檢定就一窩蜂跟著去。

有沒有問過自己想要什麼?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自己的興趣又是什麼?興趣能夠變成職業嗎?如果是的話我還缺乏什麼?

畢業真的那麼重要嗎?

其實我一點也不那樣覺得,畢業不過就只是一張紙;

考上大學、高中有那麼重要嗎?那不過就只是一場考試,一場考試是無法決定我的人生(至少我有這個自信)。

而這個社會總是想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該唸完高中、該大學畢業、怎麼還不去工作?

相較之下,至少對於一個從高中到大學、研究所從來沒有順利畢業過的我來說,

真正重要而該問自己的應該是「我是不是準備好踏入下一個階段了?」

(本文轉載自MBAtics)

【延伸閱讀】

年輕人,一切都還來得及,別急。

離開不會比較好,但不離開你不會知道:原來自己可以變得更好。

許育誠:人生中的100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