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6日 星期二

BOOST


『他們又抄襲了 adidas。』沒錯,已經2019年了,我們還是能夠經常在一些關於跑鞋、籃球鞋的內容下看到諸如此類的留言,大家將矛頭直至除了adidas以外幾乎所有運動品牌球鞋的中底,認為那些與BOOST外觀近似或者功能上高度相似的球鞋中底科技是這些品牌在『抄襲』過去五年中最為成功的球鞋科技之一——BOOST。誠然,這也從側面印著了adidas所打造的BOOST在運動科技中究竟有多麼地成功。但是這項改變運動鞋產業走向的科技,並不僅僅是adidas一人的功勞,因為這裏,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BASF(巴斯夫)。

BOOST的故事還要從ENERGY BOOST講起
距離adidas UltraBOOST問世至今已經5年有餘,而第一雙於2013年便搭載BOOSTadidas Energy BOOST則更早於讓全球球鞋消費者接受並熟知這項科技的UltraBOOST。『BOOST如何拯救adidas』這樣的話題我們並不想再做討論,因為全球的消費者早就對於這五個字母的存在甚至是性能爛熟於心,但是很少有人會知道,BOOST的原名,叫做Infinergy™。而研發出Infinergy™的公司,正是BASF

我們因為球鞋中底科技所知道的BASF,只是這間化工巨頭業務中的冰山一角。

1865年,Friedrich Engelhorn在德國曼海姆創立了BASF公司,最初,BASF的業務始於苯胺染料,如果你細查BASF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含義,你會發現這四個字母代表的其實是『Badische Anilin und Soda Fabrik』(Baden Aniline and Soda Factory),翻譯為中文即為『巴登苯胺蘇打廠』。由於研製出甲基藍,茜素和靛藍,巴斯夫很快躋身世界顏料市場前列。經歷過146年的發展,這家德國的化工企業,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廠之一。美國商業雜誌《Fortune》將其稱為『全球最受讚賞化工公司』,而在德國所有公司的跨行業評比中,BASF的排名高居第二。BASF的客戶遍及在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它的8000種左右的化工產品共分成5大部分滿足不同的需求。其五大商業領域分別是化學品、特性產品、功能性材料與解決方案、農業解決方案、石油和天然氣相關產品。換而言之,我們因為球鞋中底科技所知道的BASF,只是這間化工巨頭業務中的冰山一角。

BOOST的工作原理
早在2007年,BASF便研製出了Infinergy™這一科技。2011年,adidas開始與BASF展開合作,一紙合約買下了Infinergy™的獨家使用權,2013年,搭載BOOST科技的跑鞋開始面世,隨著前面提到的UltraBOOST的誕生,到了2015年,adidas僅僅在跑鞋這一個領域,就賣掉了1,000萬美金的BOOST跑鞋,而BASF這一名字,也開始被化工業以外的人們所熟知。



E-TPU 時代開啟
BASF公司首次研發出的E-TPU材質Infinergy

然而自球鞋誕生至今的數百年間,為什麼BOOST的誕生能夠被稱為改變了球鞋產業歷史,當然這離不開adidas本身產品的設計和營銷,在這裏我們也不做過多討論,因為回歸到問題的本身,我們還是應當將目光聚焦到這項科技的內核。Infinergy™也好,BOOST也罷,在了解這項緩震科技之前,我們不妨先從化學的角度回顧一下在此之前,球鞋上所採用的緩震科技。應用於鞋材的發泡材料主要有聚氯乙烯(PVC)、橡膠、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聚氨酯(PU)。


EVA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EVA發泡材料在球鞋製造領域中的應用都是最為廣泛的,但是EVA亦存在著壓縮形變高、回彈差、所用的化學發泡劑的分解產物存在毒難於回收的問題。直至當下,各大品牌的研發部門,還在通過混合改性等多種的方法來提高EVA發泡材料的性能。



PU
而另一種較高頻率出現在製鞋工業上的材質則是PU發泡材料,這種材料由異氰酸酯、多元醇、擴鏈劑、助劑等合成,因為加工過程簡單並有助於實現自動化生產而廣受關注,但存在回彈差、耐老化性能差、加工過程不環保的問題。



E-TPU工作原理
2007年,隨著Infinergy™的誕生,以上兩個較為傳統的發泡材料的問題算是得到了較好的解決。Infinergy™的本質,是熱塑性發泡聚氨酯顆粒(E-TPU——Expanded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E-TPU通過發泡原料TPU顆粒製造,在經過壓力和加熱預處理後,每個的顆粒就像爆米花一樣被炸開。在這個過程中,它的體積增加了十倍,生產出內部有微小封閉氣泡的橢圓形泡沫珠。這些密封的氣囊使輕質泡沫珠非常有彈性,並提供所需的回彈效果。單個小的顆粒中,都封裝著一定量的的空氣,而每一塊adidas所採用的鞋底,都包含數以千計的這樣的小顆粒。為了將它們轉化成所需的形狀,BASF用熱蒸汽處理它們,顆粒的最外層稍微熔化,使它們粘合成穩定的形狀。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顆粒內部的氣囊結構並不會受到此過程的影響。如此看來,這種E-TPU材質的鞋底,像是一種含有無數分割氣室的『氣墊』。



E-TPU與傳統EVA緩震性能對比
E-TPU材質的彈性遠遠超過一般的彈性材料。由無數顆微球組成的運動鞋中底能夠吸收跑步中足部遭受的衝擊,並將其轉化成能量反饋出來。E-TPU的另一大特性便是能夠再很大的溫度範圍內保持其彈性,於是,以往球鞋到了冬天會變硬的問題被解決了,在冬天和夏天,自然環境下的溫度對於這種材質所製成的鞋底幾乎沒有影響。同時,這一非石油礦產衍生物,更加易於降解。短則1-3年降解,長則3-5年,便可以完全被降解。



開啟瘋狂的正是當年號稱史上最強跑鞋的UltraBOOST
在了解BOOST的本質究竟為何物之後,再回想過去幾年中我們所穿的這些帶有BOOST的球鞋,我們之所以能夠深受E-TPU這項科技的的影響,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抓住新鮮感
第一,這種E-TPU的科技從前不曾出現在之前任何一雙球鞋上,所以能夠帶給消費者一種全新的體驗與噱頭。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品牌未曾推出全新緩震科技的背景下,出於獵奇心理和新鮮感,會有很多願意嘗鮮的消費者為這種科技買單。


本身強大性能

第二,E-TPU這種形式的緩震科技,本身具備著強大的性能,而adidas很好地利用了這一載體,將自己眾多產品線均應用上了這項科技,為消費者培養出習慣。我們常開玩笑說,『自己的雙腳被BOOST慣壞了』,這亦從側面體現adidasBOOST科技上的成功,在adidas的產品矩陣中,定位較高的專業球鞋無一例外選擇了BOOST這一科技,而在潮流線上,像是Kanye WestPharrell Williams這樣的頂級代言人,與adidas合作的頂級球鞋,也大都使用了BOOST



構建品牌符號
第三,便是在前兩個因素的影響下,『BOOST』已然變成了一個符號化的科技,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便是對球鞋不太了解的人,也會去找尋與BOOST相關的球鞋。以筆者自己為例,在BOOST誕生之前,筆者的父母在選擇運動鞋款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便是NikeAir Max系列,因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Air Max給大多即便是對球鞋不甚了解的人的印象都是『Nike標誌性科技』、『舒適』,而當BOOSTadidas的產品上得到普及之後,筆者的父母在球鞋上的選擇便開始偏向了adidas,而他們所購買的運動鞋亦大多帶有BOOST這項科技,在對球鞋並沒有太深刻的了解的他們眼中,BOOST代表的便是當下球鞋產業中最為舒適的球鞋,同時也是品牌最為頂尖的鞋款。



加速各個品牌都在將自己的產品『E-TPU化』的催化劑,則是一直以來與adidas相愛相殺的PumaadidasBASF一紙合約改變了整個球鞋產業的走向,甚至也逼迫著對手們不得不提升自身的水平以達到與之抗衡的水平。而加速各個品牌都在將自己的產品『E-TPU化』的催化劑,則是一直以來與adidas相愛相殺的Puma。這兩家分別由兩個『反目』的親兄弟成立的運動品牌,於整個球鞋歷史中都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上文我們講到,BASF公司2007年便研發出了被命名為Infinergy™的E-TPU的科技,而adidasBASF的簽約是在2011年,這中間的時間,BASF當然沒有讓這一好的科技被荒廢。



起初,BASF的合作對象並不是adidas,而是Puma和另一家國產品牌,然而來自中國的這家國產品牌因為價格的原因未能與BASF達成合作,2009年,Puma便開始與BASF展開合作,一同研發泡沫聚氨酯鞋底,並獲得了四項設計的專利保護。而兩年之後,PumaBASF中斷了合作,據Puma稱,是BASF終止了合作關係,轉而投向adidas的懷抱。嚴謹的德國人在簽署合同的時候,在條款中明確了自己獨家使用這種E-TPU的權利,也就是說,雖然E-TPUBASF最先研發,但是除了adidas以外的所有公司,都無法使用這項能夠改變球鞋歷史的科技。



搭載NRGYPuma Jamming
鑒於巴斯夫BASF對於adidas的獨家許可,Puma被迫尋找新的合作夥伴來繼續研發生產用於中底的緩震材質。2014年,Puma與美國公司Huntsman Corp展開新的合作。同年,Puma推出了其NRGY系列運動鞋,而NRGYadidas BOOST一樣,源自這種發泡後的TPU顆粒,非常適合跑步鞋款。在adidasBOOST統治整個球鞋市場風光無兩的時候,Puma一紙訴狀將adidas告上法庭,稱後者『偷走』了自己受到專利保護的中底科技,adidas則拒絕了這一說法,稱雖然雙方的中底確實相似,但僅僅是因為他們使用了相同的化合物。20156月,法蘭克福法院駁回了Puma的案子。他們支持adidas的原因是,認為BOOST的設計實際上取決於技術,使得adidas並沒有其他選擇。Puma知識產權負責人Neil Narriman決定提出上訴,他認為『adidas依賴我們的工具、研究和技術訣竅。』



兩家公司創始人之間的『Drama』甚至被搬上了銀幕
E-TPU案件的勝訴,不僅為Puma帶來了奮起直追的轉機,同時,更為其他的運動品牌帶來了全新的思考。

然而在這場官司結束後不久,adidas開始狀告PumaNRGY侵犯了自己BOOST的知識產權,但是這場為期兩年的官司卻並沒為adidas帶來滿意的結果,法院判決Puma勝訴,雖然NRGY的上市因為官司被迫推遲了相當長的時間,但是由於這場官司,Puma可以繼續合法地生產並銷售自己的E-TPU緩震材質中底的球鞋。E-TPU案件的勝訴,不僅為Puma帶來了奮起直追的轉機,同時,更為其他的運動品牌帶來了全新的思考。

Reebok Floatride、李寧 Drive FoamPuma HybridBrooks DNA AMP
E-TPU的新時代已經到來,發泡聚氨酯於球鞋上的應用開始變得更加廣泛。距離BASF首次開發出E-TPU這種材質到adidasPuma的官司,已經過去了10年,在這10年中,開始採用E-TPU緩震材質的運動品牌更是不斷增加。單是與BASF合作的品牌,就有NikeBrooksadidas子公司Reebok、李寧,甚至是與adidas打官司的Puma。在adidas敗訴之後,越來越多的BASF產品開始出現在了各大運動品牌的球鞋上,ReebokBASF合作推出了Floatride,再搭配上自家的UltraKINT,這樣配置下的Floatride跑鞋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ReebokUltraBOOST;李寧的旗艦籃球鞋WOW6、團隊鞋款馭帥12都搭載了與BASF一同開發出的名為Drive Foam的科技;在NRGY之後,Puma繼續與BASF合作,開發出了結合兩種高性能聚氨酯發泡材料——ElastopanCellastoIgnite,在Ignite之後,Puma甚至還拿出了NRGYIngite的結合HybridBrooks使用了多年的DNA後,也找到BASF,將DNABASF的聚氨酯發泡技術相結合,以Elastopan運動型輕質材料混合製成一種新的聚氨酯發泡中底——DNA AMP,並同樣具有出色的耐久性和回彈。這些都說明E-TPU的新時代已經到來,發泡聚氨酯於球鞋上的應用開始變得更加廣泛。



361° Bound Air、特步 X-Dynamic Foam、小米有品 UleemarkAsics HyperGel
因為以上的品牌所採用的E-TPU均是以各個品牌與BASF官方進行合作,所以較少地因為E-TPU的使用遭到一些消費者的非議。而國產品牌或是一些小眾品牌對於E-TPU的使用,則是這一類評論的重災區。像是361°的Bound Air科技、特步的X-Dynamic Foam、小米有品的Uleemark以及中國喬丹所生產的一些搭載E-TPU科技的球鞋,甚至是AsicesHyperGel,都經常受到消費者的詬病,認為這是抄襲了adidasBOOST,而事實上,他們只是順應了運動鞋科技進步的潮流,為自家推出的球鞋上應用了E-TPU這一當下性能較高的中底材質。



國家政策支持
在民間,大家通俗地將E-TPU材質成為『爆米花』,而這種『爆米花』科技的開發隨著時間的推移近乎成為了一項開源的科技,用通俗地話講,只要你有原材料,並且掌握將其發泡、熔合的技術,也能夠做出E-TPU這一材質。而在前文中,我們也向大家從學術的角度闡述了運動鞋使用E-TPU材質的優點,那麼未曾與BASF展開合作的品牌想要使用這種材質,也無可厚非。作為一個製造大國,高性能環保型E-TPU發泡材質是中國鞋類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我國在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基礎材料技術提升與產業化』重點專項中明確指出,支持TPU超臨界流體微發泡輕量化技術研究開發,製備高性能E-TPU發泡材料,形成行業產業化生產示範。也就是說,國產品牌對於E-TPU的使用,是受到國家的政策所支持的。



發展速度迅猛
《中國化工報》的資料顯示,2011年,中科院寧波材料所超臨界流體綠色加工團隊就已經開展了TPU超臨界流體微發泡的研究。2013-2014年間,中科院寧波材料所與晉江國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國盛新材料)達成合作協議,建立『環保型高彈性E-TPU鞋材技術工程中心』,開展TPU超臨界流體微發泡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實踐。20151月,研究團隊成功設計搭建了300/年的產業化中試示範裝備,實現了30/月的生產能力,相關技術已經獲得PCT專利1項,中國發明專利授權4項,公開專利3項,並著手申請美國和歐洲專利各1項,初步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目前,中科院寧波所/國盛新材料是全球第二家擁有ETPU發泡材料規模化生產技術的單位。值得一提的是,SauconyFILA所使用的E-TPU中底材質,便來自於中科院寧波所的研究。


E-TPU的再一次革新——adidas Futurecraft.Loop
誠然,adidas當初與BASF的努力為行業內所有的競爭者鋪好了後路,但是追根溯源地看,adidas也僅僅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在這裏,我們終於要說回開頭處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的這一類評論——『抄襲說』。誠然,adidas當初與BASF的努力為行業內所有的競爭者鋪好了後路,但是追根溯源地看,adidas也僅僅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Infinergy™的基礎上調校出了更加適合製鞋業所需要的比例,同時正值Kanye West的轉跳,adidas藉助一系列天時地利人和,向全世界宣誓了自己對於BOOST的主權,並且通過與BASF的合同條款,穩定了自己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佔據的優勢。但是E-TPU這種材質,並不是只有BASF一家公司能夠研發推出,否則也不會有後來adidasPuma戲劇般地互相訴訟。

試想當運動鞋誕生的最初,我們總不能看到有品牌將橡膠應用在自家的球鞋上,就說他是抄襲了第一家用橡膠製鞋的公司。與其說是BOOST改變了整個運動鞋的歷史,倒不如說是在球鞋科技發展的進程中,E-TPU成為了幾乎所有品牌進步中的必經之路,他們只是比adidas晚了一些時間登上跑道,但是如今各大品牌都已經掌握或者正在掌握這一技術,與adidas進行博弈,究竟是adidas能夠一路領先,還是有一匹黑馬能夠殺出重圍後來居上,我們還不能確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未來也一定會出現更新穎、性能更佳的材質來替代E-TPU這一材質,到時候,誰又能夠確保自己一定是第一個在這個未知科技上開花結果的品牌。現在,你還覺得他們抄襲了adidas嗎?

循環:指導設計的未來


美國運動用品巨擘Nike公佈新的循環設計(CircularDesignWorkbook)工作手冊,為成衣產業的設計師和產品創作者提供一種共同的循環語言。

在第10屆哥本哈根時裝高峰會上揭櫫名為“循環:指導設計的未來”,由Nike與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學院合作打造,並受到全球時尚議程(GlobalFashionAgenda)的啟發。

Nike公司首席設計師JohnHoke解釋:我們有義務考慮完整的設計解決方案,包括我們如何採購、製造、使用、退貨以及最終重新構想它的方式。

設計有機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循環讓我們逐步地取得進展。透過關注進展,勿求完美但作出更好的選擇,我們有機會重新考慮我們的工序,希望它能夠形成變革的動力。

Nike的永續設計的一個例子是重新思考如何改善材料組合,像Flyleather這樣的平台創造一種低影響性、更耐用得以取代舊標準的標準。

Nike的新工作手冊共有十個關鍵原則:
1.材料選擇:選擇使用消費前和消費後回收原料的環境低衝擊性材料。
2.可循環性:以最終設計為目標,思考如何在使用周期結束時回收產品。
3.避免廢棄物:在產品創建過程中盡量減少或消除浪費。
4.可拆解:易於拆解的產品,認識到每個組成部分的價值。
5.綠色化學:在工序上減少或消除有害物質或化學品的使用。
6.翻新:透過修理零部件或材料來延長產品的使用。
7.多功能性:易於適應成長、風格、趨勢、性別、活動和目的的產品。
8.耐用性:透過製造方法和選擇耐用材料使產品更加堅固。
9.循環包裝:有目的的包裝,使用可重新利用、再循環或生物降解的材料製成。
10.新模式:建立新的服務和業務模式以延長產品生命週期。

Nike表示,這些原則是破壞規範和重新考慮工序和設計過程的起點,希望工作手冊有助於激發對選擇的思考,從而推動世界向前發展。


Nike也透露,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推出數字鞋款測量工具。

FUTURECRAFT.LOOP

繼推出史上第一雙用海洋塑膠做成的球鞋後,adidas又推出史上首雙100%可回收再製成好鞋的FUTURECRAFT.LOOP。但這款體現循環經濟、讓舊鞋「敗部復活」的新鞋,卻讓adidas面臨意外的棘手難題:該怎麼賣?

一雙純白無暇的鞋子,在光線照射下,還會發出珍珠般的光澤。這是adidas在今年推出的全新系列FUTURECRAFT.LOOP,然而這雙鞋只送不賣,全球僅有200位幸運兒拿到。

這不是什麼行銷活動,而是因為這家全球第二大運動品牌不知道該如何賣這雙鞋,因為這是史上第一雙100%可回收、絞碎、再製成好鞋的慢跑鞋。從鞋底到鞋帶,徹頭徹尾只用單一材質:熱塑性聚氨酯(TPU)。沒有黏著劑或縫線,而是用加熱和加壓「融合」整雙鞋子。

循環經濟顯學商品 卻不知該怎麼賣
百分百可回收、符合當今循環經濟顯學的產品,為何擅長行銷的品牌竟然不知怎麼賣?最直接的答案是:鞋子還不完美。

用單一材質做一雙鞋,聽起來簡單,但實際並不容易。因為一雙鞋約有12種材質,包括黏著劑、化學物質等,多是無法輕易分離的材質。要做到完全回收,第一道難關就是化繁為簡:鞋子,要向寶特瓶和紙箱設計看齊,單一材質才能輕易絞碎、融化、再利用。

「老實說,我最初聽到時覺得很簡單。我覺得只用單一材質來製鞋,應該是很簡單的事,而且有現成的材料。後來我才意識到這些材料不存在。 事實上,我們是用TPU顆粒從頭打造鞋子的每一個部分, 」adidas設計副總漢迪(Sam Handy)說。

單一材質做鞋 面臨艱鉅工程挑戰
利用單一材質,跟傳統製鞋業的供應鏈模式,完全背道而馳,也讓這雙鞋面臨了艱鉅的工程挑戰。

首先,鞋子會縮水。9號跑鞋會逐漸縮成6號,adidas還在調整FUTURECRAFT.LOOP的底紗與摸索對的織法。其次,一雙舊鞋還無法做出一雙新鞋,雖然可100%回收,但再生材料目前只佔下一代鞋子的10%,離100%的目標依舊遙遠。泛黃是第3個問題,不只鞋底會泛黃,鞋子各部分因為織法不同,泛黃程度也不均勻,一雙鞋處處黃斑,能看嗎?消費者能接受嗎?

還有其他變數。第一代的FUTURECRAFT.LOOP如同一張純白的畫紙,但鞋子注定會髒,鞋子上的頑垢、草漬、黃斑,也全一股腦跟著絞碎。再製成的鞋子失去了珍珠的乳白,前世最後的身影,成就了今世的顏色。一代代混下去,難保有天化為一灘泥水。對此,adidas的設計師有可能逐漸引入染料,讓鞋子歷經時間洗禮和「轉世」,從水藍變成午夜深藍,彷彿演出歲月的魔術。

因此,在今年4月推出的第一代,其實只是測試版,在改善技術的同時,adidas也將藉此了解消費者的回饋,有助於在2021年春夏推出第二代。

推翻傳統線型模式 創造封閉循環
為何adidas要如此大費周章?因為他們想要顛覆製鞋業傳統「生產、消費、丟棄」的線型商業模式,創造出封閉的製鞋循環,讓一雙鞋可以進入無限輪迴,從而獲得永生。

「鞋子穿壞後,會發生什麼事呢?你會丟掉它們——但它們無處可去,只有垃圾掩埋場和焚化爐,最終變成過多的碳令大氣層窒息,或塑膠廢棄物填滿海洋,」adidas執行董事會成員Eric Liedtke坦承鞋子對環境造成的傷害。

adidas在2016年跨出第一步,和Parley合作,率先推出史上第一款由海塑垃圾和俗稱「鬼網」的廢棄漁網製成的慢跑鞋,讓海洋廢棄物重生。下一步就是就是要徹底終結『廢棄物』的概念。我們夢想著,你能一再穿著同一雙鞋子,一次又一次,」立德基說。

傳統買斷模式不通 改採「訂閱經濟」模式?
要讓舊鞋「起死回生」,除了得解決技術問題之外,更大的挑戰其實是該怎麼賣這款鞋?相較於現在的買斷模式,這種產品前所未有,adidas甚至不知道這種一再「敗部復活」的鞋該怎麼定價、回收。因為限量新款銷售一空不難,消費者多是喜新厭舊,難的是讓消費者甘願埋單生生世世的重生鞋款。

據美國雜誌《高速企業》(Fast Company)報導,adidas有各種發想:買鞋附贈回郵紙箱,在等待鞋子重生的空窗期,提供免費的1.5代替用鞋。或是採取「訂閱經濟」的作法,仿效「Rent the Runway」出租高級設計師品牌服飾,或是荷蘭品牌「泥土」牛仔褲(Mud Jeans),月繳7.5歐元(270元台幣)租借丹寧牛仔褲。

「我們明白不管在技術、行為、或各層面上,這都是遙遠的願景,」adidas科技創新主管Tanyaradzwa Sahanga承認。

實話是,即使是全球製鞋巨人,也還沒有答案。

真心話大冒險 拋磚引玉找減塑解方
「我們選擇坦承,暴露我們的脆弱,我們並沒有所有的答案,但我們不能坐待答案自己跑出來,」adidas策略營造副總James Carnes說。

adidas全球創新主任Paul Gaudio也同意,沒有人願意自曝其短:「這很冒險,我們也許可以再等個幾年,找出更多解答再公布,但那無助於(產業)進步。」

也許這就是拋磚引玉的「慢跑鞋版」詮釋,FUTURECRAFT.LOOP是一場公開實驗,藉以招募同行的產業伙伴,找出廢鞋的解答,並示範企業如何為產品的生命週期負起全責,落實企業社會責任。

「我們內部曾說LOOP的誕生是終結廢棄物的開始……如果我們擺脫塑膠廢棄物,並大規模地解決問題,那我們就贏了,我們都贏了,」Paul Gaudio指出adidas的這場「真心話大冒險」遊戲,終極目標就是要讓鞋業的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品牌、供應鏈廠商、消費者、地球,都成為贏家。

2019全球最有價值的50個服飾品牌

7月23日訊,最近,英國品牌評估機構公佈了《2019全球最有價值的50個服飾品牌》排行榜。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這家品牌評估機構(Brand Finance)成立於90年代,在全球設立超過二十個點,是國際五大品牌價值評估機構之一。此次,排行榜單品類涵蓋服裝、鞋履、腕錶、首飾等行業。本次上榜的服飾品牌的總價值為2,786億美元。

排在榜單第四位至第十位的是H&M、卡地亞、LV、Uniqlo、愛馬仕、Gucci、勞力士。國內有兩個品牌上榜安踏與周大福分別排在21位、22位。

排在第三名的是adidas,品牌價值達到166.69億美元;排名第二的是Zara,品牌價值達到184.24億美元;排在第一位的是Nike,品牌價值達到324.2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00億)。

作為體育用品領域的兩大巨頭,Nike與adidas的競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相比之下,Nike更加註重創新,重視研發部門,強調市場的細分;而adidas側重於差異化,強調擴大經營獲得新興市場。而配合各自資源,兩家公司在不同的基礎上建立了各自的競爭優勢。

Nike是全球領先的運動鞋類和服裝公司,幾乎全球每個人都熟悉這公司的品牌名稱,一年能賣出3.5億雙鞋子。近幾年向數字化轉型卓見成效,據Nike發佈業績顯示,集團營年收達到363.9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400億),值得關注的是Nike大中華區的收入首次突破50億美元,年收入在344億人民幣左右,四年內大中華區的收入幾乎翻了一番。

在運動戶外品類的銷售成績單上,Nike去年雙11在電商平台上排名第一。據了解,活動開始一分鐘,Nike的銷售額便已經破億,在當天中午12時前突破10億元,全天銷售額較去年增長四成。

上世紀80年代,Nike為了打進籃球鞋市場,重金簽下了還是新秀的Jordan,並承諾以Jordan的名字命名球鞋,開創了簽名球鞋的先例,此後其籃球鞋和服裝的核心產品系列銷售量猛增。Jordan身上凝聚了活力、聲望、高超的競技水平和令人振奮的體育精神,是任何體育運動品牌都夢寐以求的完美代言人,他同時也帶動了籃球以外運動鞋子的銷量。

進入90年代,Nike公司每年都會拿出五千萬美元作為技術研發與產品開發費用,從力學、工程技術、工業設計等多個角度對產品進行研究。“我們在技術研發方面花了許多心力,因為不好的產品絕對無法引起人們投入感情”Nike創始人曾這樣說道。

近來年,Nike通過整合數字化和實體業務,與國內領先數字化平台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首次嘗試了新零售智慧門店,通過門店客流的數字化和線上線下會員體系的打通,他們能規模化地為當地消費者提供個性服務。

目前從規模上看,Nike與adidas在全球體育用品製造商排行榜上分居第一和第二。遙遙領先於其他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