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Tsum Tsum Bingo 13

BINGO卡NO. 13 

2 使用有三條毛的TSUM, 一局得到2,800,000或以上分數. (Olaf 相對較易)

3 使用"MICKEY & FRIENDS" 系列, 一局得到4,000,000 或以上分數

4 一局消除 5個或以上TIME BOMB (可試SURPRISE ELSA 分2至三次刪雪人, 也可試黃兔.)

5 使用有鬍鬚的TSUM, 一局得到660EXP (國王/野獸應該會高分)

6 使用藍色系TSUM, 一局消除20個BOMB (stitch/小飛象/ perry 鴨/ 小甘/毛毛/精靈)

7 使用有蝴蝶結的TSUM, 一局得到1,800或以上COINS

8 使用綠色系TSUM, 累積消除3,300只TSUM

9 使用有扎頭髮的TSUM, 累積得到6,000 COINS

10 使用女性TSUM, 一局得到4,500,000或以上分數

11 使用有帽的TSUM, 一局發動7次SKILL 

12 使用P字開頭的TSUM, 一局得到5,500,000或以上分數.(黑喵PETE,  小木偶, 變色龍, 應該要配合道具了)

13 使用三萬箱TSUM, 一局消除1,000只TSUM (用surprise elsa 同時過#4.13)

14 使用有角的TSUM, 一局消除25個BOMB (底褲米奇或黑魔后比較容易)

15 使用有眉毛的TSUM, 一局發動8次SKILL (野獸啦.)

16 使用黃色系TSUM, 一局達到250 COMBO (!!!!!!!)( winnie the pooh 系列只rabbit 可過。特技清蘿蔔個只)

17 使用"橫線消除系"TSUM, 累積發動34次SKILL

18 使用"呼喚戀人系" TSUM, 一局消除280只MY TSUM (即如你SET MINNIE, 就要消除280只MINNIE咯~ 用stitch 女友angel 可一次過18.19.21.25)

19 使用女性TSUM, 一局達到90 COMBO

20 使用粉紅鼻子的TSUM, 一局發動11次SKILL

21 使用"發出愛心"的TSUM, 一局達得100 COMBO

22 使用A字頭的TSUM, 一局消除 900只TSUM (ANNA

23 使用搖尾巴的TSUM, 一局得到3,800,000或以上分數.

24 使用紅色系TSUM, 一局發動7次FEVER

25 使用有紅色胭脂的TSUM, 累積得到2400 EXP

Tsum Tsum Bingo 12

Bingo卡NO.12. 完成後得到一張3萬箱劵

2 使用MICKEY, 一局得到500,000分或以上.

3 累積 4,000,000 分

4 累積玩40局

5 一局得到500 COINS或以上

6 總分尾數為"6"

7 累積得到10,000 COINS

8 一局得到200 EXP

9 累積得到6,000 EXP

10 一局消除120只DONALD (用DONALD 時發技時點多些DONALD啦)

11 累積消除8,000粒TSUM (一局大約500-700粒吧)

12 一局發動6次SKILL

13使用有紅色胭脂的TSUM, 一局達到80 COMBO

14 串連TSUM後達到"EXCELLENT" 評價.

15 使用三眼仔, 一局陬動四次FEVER

16 使用白色系公仔, 一局消除16個BOMB

17 累積消除300個BOMB

18 一局消除兩個SCORE BOMB

19 一局得到1,000 COINS 或以上

20一局消除8個大TSUM (毛毛, BAYMAX, 用BAYMAS 可一起過#16)

21 使用一萬箱TSUM, 得到的COINS 尾數為"8" (我用DONALD 數著來過, 盡量不要用消除系TSUM, 因為難預計開SKILL時會爆多少COINS)

22 使用公主系TSUM, 累積發動70次SKILL

23 累積發動120次SKILL

24 一局發動5次FEVER

25 一局得到1,000,000分或以上.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在考卷上寫下標準答案 卻拿不到滿分

那是我第一次對高中生演講,一直很喜歡分享後的QA,因為那很可能才是最真實的互動,而不是講者單向的給予,或是聽眾單向的接受。

但是這次被問了一個問題卻讓我一時之間答不上來......

「我現在高二,但我現在滿腦子只有考好學測,這樣錯了嗎?」老實說,我當下第一個反應是「當然錯了!考試沒那麼重要!」

但是回過頭一想,自己當年高中的時候難道不是跟他一樣嗎?那我又有什麼資格告訴他,到底怎麼樣才是對的?

這也不禁讓我想到,去年同一時間,也是正值畢業季的現在,在臉書上看到一個即將邁入大四的女孩PO了以下這則貼文:

如果想30歲前生完一個小孩,那28~29歲就得生下來,27歲就得懷孕。
想懷孕之前二人世界2年,那25歲就得結婚,訂婚後見家長,旅行,準備婚禮要一年。
那24歲就得訂婚,訂婚前要拍兩年拖,那22歲就要訂好結婚的人選。
還要再花上至少一年時間,也就是21歲遇到這個人...
這麼一想 突然覺得時間,好緊迫也好緊張啊啊啊啊啊啊啊

當時的我,心中其實非常不以為然,卻總說不出是哪裡怪...

但現在的我,卻忽然懂了(當然不是因為自己屆滿30歲....),

我所謂的懂了是終於發現問題出在哪裡了:因為台灣的教育 / 社會灌輸我們的就是要「快一點!」

國中就是為了畢業考好高中,高中就是為了趕快考上好大學,大學畢業趕快找到好工作(男生可能要先去報效國家),找到好工作之後就要趕快結婚成家,然後「很不幸的」又要求下一代照表操課(就像樓下這29秒看完一生...)。



其實回過頭起來,當他問「我現在高二,但我現在滿腦子只有考好學測,這樣錯了嗎?」這句的當下,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因為他開始去反思、開始去質疑。

是的,學生其中一個本份是唸書、去考試,這本身沒有所謂的對錯之分;

但是,又是為了什麼要唸這許多書、為什麼要考這些試,有人去思考過嗎?

就以最近課綱微調的例子來說,身為一個高中生該關心的或許不該是什麼會考、什麼又不算考試範圍,而是我們為什麼要學公民、學歷史的意義又在哪裡。

同樣的,有同學站出來抗爭就是對的嗎?眼看著前三志願學生也站出來就該跟風?學校老師、課本的內容又是正確的嗎?學生難道不能自己試著去考證出事實?

對比一下,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試題,我想問的是我們的高中生除了滿腦子想考好學測之外,又增進了多少獨立思考的能力?

68萬4700名法國高中學生17日起開始爭取升學的戰役,第一道關卡就是哲學考試。每年都高度受到關注的哲學考題揭曉,其中以文學組的「尊重所有生命是否是道德義務?」、科學組的「政治可否脫離現實?」等題目獲得網友們最多的討論。

這件事也讓我想到,曾經有一位前輩分享在國外念書的經驗。

他說道在國外念書的日子,他拼了命唸書,每次考試都用最精準的答案回答問題,但是隨著時間過去,一次、兩次,一學期、兩學期下來,他發現自己總是不是班上的第一名,甚至從來沒有拿過滿分。

當時的他開始覺得沮喪,甚至懷疑教授是不是種族歧視...

直到有一天,他無意中看到班上第一名的考卷,他才終於恍然大悟,原來第一名的答案卷上面,根本不是精準的回答,或是更嚴格的說,那才是「真正精準」的答案。

因為第一名的解答從來都「不只是」回答問題。

舉例來說,如果考題問的是A+B等於多少?那位第一名的回答根本不是A+B=C(假設C是所謂的標準答案)。

第一名的回答可能是假如在I情境下,因為......所以答案是C1;在II情境下,又因為...所以可能是C2;在III的情境下,由於......答案又變成C3。

那位前輩終於瞭解到,他自己所謂的標準答案,其實是根本沒有思考過,甚至去質疑假設的答案,而只是日夜苦讀、照本宣科寫出來「根本沒有經過真正的思考」的答案。

而難道,這不是我們在求學時該學會的能力?


photo credit:flickr@Bro. Jeffrey Pioquinto, SJ CC by 2.0

畢業或許沒那麼重要

最近正值畢業季,不只是每天都被臉書的畢業照洗版,也看了不少畢業感言,其中這一篇《一個政治系畢業生的致詞》更是激起不少我自己的回憶。

在大學,當我們什麼都不是的時候,我們什麼都可以成為,我們可以去看一看、試一試每一個角度。可是一旦過了今天,一旦畢業以後,我們就要選擇一種角色,一種生活了。

還記得一次在東吳大學的演講,在一個QA中提問者問道,「我一直很想參加商業競賽,但是始終無法踏出那一步......」

我並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在對答的討論中,讓他發現自己為什麼始終踏不出那一步。原來是因為「怕輸」、「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還有最直接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參加比賽」。

是否參加商業競賽其實是個假議題,但是從中我看到的卻是大學生的三個大問題:

「怕輸?」只要有比賽就有輸贏,而事實上我們人生中永遠不可能贏下去,我認為學會體驗失敗、面對挫折,如何站起來反而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沒錯,這個社會似乎只記得贏家,除了第一名似乎其他都不重要了,但是會不會就是因為輸了、失敗了,重新站起來的才成為更好的自己呢?

而其實,「怕輸」的背後說的是不敢面對挑戰。

再來,「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更是一個大問題,大學四年很可能是進入職場最後的學生階段,而學生時期的友誼往往是最真的(少了很多利益糾葛)。

如果有一件自己很想做的事、很在乎的夢想卻找不到同伴,我覺得這或許是最應該要檢討的。

如果到了畢業那一刻,身邊只有一起玩樂、嘴砲、喝酒的朋友,而沒有那種在踏出校園後,還能夠互相砥礪、相互扶持的兄弟 / 姐妹,或許真該好好問問自己了。

「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參加比賽」,其實就是不夠想要參加。

而不夠想要的背後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及「不夠瞭解自己」,看著身邊的同學去實習、打比賽、玩社團、考英文檢定就一窩蜂跟著去。

有沒有問過自己想要什麼?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自己的興趣又是什麼?興趣能夠變成職業嗎?如果是的話我還缺乏什麼?

畢業真的那麼重要嗎?

其實我一點也不那樣覺得,畢業不過就只是一張紙;

考上大學、高中有那麼重要嗎?那不過就只是一場考試,一場考試是無法決定我的人生(至少我有這個自信)。

而這個社會總是想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該唸完高中、該大學畢業、怎麼還不去工作?

相較之下,至少對於一個從高中到大學、研究所從來沒有順利畢業過的我來說,

真正重要而該問自己的應該是「我是不是準備好踏入下一個階段了?」

(本文轉載自MBAtics)

【延伸閱讀】

年輕人,一切都還來得及,別急。

離開不會比較好,但不離開你不會知道:原來自己可以變得更好。

許育誠:人生中的100分


「耐髒力」 讓自己無可取代

擔任主管職逾十年,每次和擔任企業主的朋友談論用人之道時,結論幾乎都是一致的「屈的下去(台語),不怕髒,就是人才」。但不幸的是,我有一個「屈不下去」的老爸。

23年前,父親用三哥的名義向銀行貸了二千萬,想經營小家電東山再起。當時我已在這個行業浸淫兩年,父親希望我幫他成立進口部門,順便陪陪罹癌的三哥,於是我毅然離開台北,回到台中。

一到老爸的公司,就聽見老爸在會議室訓斥幹部。30分鐘後,七、八個幹部們垂頭喪氣,魚貫而出,坐在裡頭的老爸一臉神氣。我心中一陣不祥,詢問老爸:「公司多少員工?人事開銷一個月多少?公司加倉庫房租一個月多少?現金流有多少?」

得到答案後,連忙向會計室調了上個月的損益表。天哪!一個月人事加土地成本上百萬,毛利卻不到二十萬,簡直是在扮家家酒。我趕快告誡一樣回來幫忙的兩位哥哥:「老爸半年內會倒,能離開馬上離開!」,但基於「孝道」,他們都留了下來,但我隔天就開始計畫轉換跑道,最後走上教職。

如我所料,老爸半年後倒了,罹癌的三哥也成了負債一千多萬的票據犯。此後老爸又嘗試各種飲食業,他永遠是兩手插在口袋,出一張嘴,下指令叫「手下」的員工動手,當然,每做必倒。

現在老爸已年逾七十,每次聚餐又會常常提起他的創業夢:「只要給我五十萬,不管是投資股票或任何行業,我保證一年後賺個一百萬沒問題。」

去年我終於忍不住,把憋了二十多年的話一股腦兒傾瀉而出:「爸,太乾淨的手是賺不了錢的。以前我進口小家電時,下游銷售量最大的是三重的一對夫妻,先生是司機兼業務,老婆是總機兼會計,他們一個中秋節禮品的營業額可以做到你的兩倍,但公司員工數不到你的十分之一。」

這大概是老爸第一次專心聽我說話,我繼續不吐不快:「只有第一線動手的人最能夠感受到市場的脈動,他們的決策可能比老闆還準,所以王品的店長及決策小組一定是從基層產生,上層的人也必須時常回到現場走動。但你賣麵不煮麵,開店不顧店,永遠怕髒,永遠不動手,就永遠不了解細節,也永遠缺乏執行力。」

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對老爸「吐槽」。老爸不到30歲就取得川崎摩托車的三縣市獨家代理權,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舒舒服服,一個月可賺一棟樓房,但「早出日不成天」,他以為複製「過去」的經營模式,就可以成功一輩子,但,他錯了,一輩子也毀了。

但最慘的是,全台灣有一些像我老爸一樣的「決策者」,他們乾淨的雙手插在口袋,不了解現場,沒有實務操作經驗。當他們一決策,人民就跟著陪葬。(編按:或許可參考這篇好文「一代不如一代,問題出在這一代人」。)

我稱他們是「專家」,以與日本、德國的技術「達人」做區分。他們嫻熟理論,拳拳服膺學術,因此常被尊稱為「學者」,他們讀過許多「過去」的書,東湊西湊後,得到一個學位或名位,開始指導眾生面對「未來」。例如沒從商經驗的教你怎麼做生意、不會創作的人教你如何欣賞文學、沒幹過行政的教你如何在學校「領導」老師,更可怕的是,沒唸過高職的博士(以前會唸書的,沒人念高職)叫高職生和高中生念一樣的歷史、地理、國文,一起升學,一起不動手。

一位擔任科技大學教職的的朋友感嘆道:「以前工專時代,學校要花很多錢買機器讓學生上實習課,但教育部教我們『升格』為科技大學後,實習課緊縮,學校成本降低,蓋教室學理論就能給文憑,董事會和學生都高興,但現在看到科大畢業生薪水比以前的專科生低,真的很心痛…我們真的是一起毀掉台灣技職教育,造就台灣今日『有人無才』產業空洞化危機的共犯。」(編按:其實我們要知道,「能力永遠無法應付世界,不表示你要失去下場挑戰的勇氣!

教改的精神是對的,並非一無可取,但一些美國回來的「學者」橫向移植美國式教育,卻因未「屈下去」了解教育現場,純理論式的「紙上談兵」,終於造就台灣教育史的現代「長平之戰」,被坑殺的學生人數,何止二千年前的四十萬。

「學者」怕髒,無法屈身碰觸土地,不代表下一代不能改變思維,不要跟著陪葬,但可惜的是,「怕髒」的思維已根深蒂固在多數新生代的心底。

詢問一些大學畢業生的職業選擇,竟然有許多人的第一選項是「大樓裡吹冷氣的白領階級,薪水低一點沒關係」;現在大家一窩瘋選擇「觀光餐飲」,許多更是只看到它光鮮亮麗的一面,最後才發覺,因為讀了太多理論,沒有足夠時間學習核心技術,只能低薪低就,永遠翻不了身,成為全球化浪潮中最容易被取代的一群。

然而,只要「不怕動手」,離開學校後,仍然可以靠「做中學」累積關鍵能力。

一位高中同學,書唸的不好,重考後才考上私校國貿系。畢業後擔任跑醫院的進口醫療器材業務,但境遇多舛,醫生不見他,老闆無心經營,最後他費盡千辛萬苦,從醫生那裡了解醫院的需求,老闆離去後,借貸扛下公司代理權,最後發覺產品技術關鍵,得到澳洲原公司授權在台生廠。他曾自豪,對產品製程,念國貿的他,比化工系的畢業生還熟,問他原因,他謙虛回答:「我比較不怕髒吧,遇到問題,就東摸西摸,最後連機器也搞熟了。」

這個同學現在更發揮「不怕髒」的精神,嗅到老齡化的未來需求,藉由醫療的網脈,包下一間署立醫院後方整座養老院的經營權。現在已是多家公司的大老闆。他不畏困難,喜歡動手解決的習慣,使他掌握許多細節的核心能力,三哥也是如此。

三哥專科學的是機械,在父親倒閉後,我介紹他到補習班任職。他一邊治療癌症,一邊在補習班擔任導師,他發覺學生對校系選擇非常茫然,因此每天「屈」在補習班,研究各校系的歷史、師資、校友出路等,再花時間與每一位學生諮商,終於能掌握學生最需要的細節,成為補教名嘴。現在他已是事業有成的四家補習班老闆。他對大學新鮮人的忠告是:「22K只是起薪,若願意在一個行業『屈』下去吃苦磨能力,不出三年就能成為該行業的達人,建立不可取代性,告別低薪。」鄰人阿興想法也一樣。

阿興比我小很多歲,生在創業不易的年代,雖然只有高工補校的學歷,但喜歡動手組裝腳踏車。如今是一家腳踏車工廠的老闆,一年有數億的外銷營業額。前幾日他感慨一位擁有國立大學機械系學位的員工對他抱怨,為何薪水拿不到三萬。他回答:「薪水代表的是你目前解決問題的能力,你以前只會讀書,動手做的訓練太少,若你讀書階段,就有操作與實習的訓練,你現在早就有設計及改良腳踏車的能力,薪水將何止三萬?」

跳脫書本的純理論學習,加入操作與實習的德國雙軌教育,是阿興喜歡的制度。

上個月邀請德國雙軌教育下的受惠者──22歲的Hannah到校與同學交流。

Hannah是大學生,也是愛迪達的員工。在重視理論與實務的雙軌教育下,她三個月工作、三個月讀書,但讀書日是早上到晚上,一天十二小時的課,翹掉兩堂課,就會被愛迪達開除,讀書是為了增加解決職場問題的能力,每天要學的紮實,活的充實。

近年來德國在世界不景氣當中,仍保有輝煌的經濟發展與全歐最高就業率,與德國重視理論與實務的教育制度有必然關係。如成功大學教授孫全文研究,2007年全德已有超過55%以上德國企業願意參與雙軌教育訓練。我們期待有理念的大學和企業合作,推年輕人一把,讓年輕世代捲起袖子,培養動手做的習慣與全球競爭力。但更重要的是,當權的大人們,也要跳脫「專家思維」,要「屈下去」,要永保「學徒」願意動手的學習力。(編按:管理者的決策,往往是企業改造的重要推手,來看看「郭元益如何能老店創新?」)

常感慨,許多夥伴,缺乏動手處理細節的習慣。每當一起討論棘手的新問題時,常顧左右而言他,閃躲問題的癥結點,最後以「我們會妥善研究」帶過,等到未處理的「魔鬼細節」長成真正的「細節魔鬼」時,已養廱為患,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已緩不濟急,最後常危及組織,貽害至深。

大人是孩子的鏡像。當我們這些以前四肢不勤、只會唸書、靠考試爬到這個位置的長者,不再兩手插在口袋,願意彎腰撿起一片垃圾,這時,「孩子會學會動手」。當我們願意示範用腰力拖地或掃乾淨廁所時,這時,「孩子會學會不怕髒」。當我們願意坐下來,一起處理共同的困境時,這時,「孩子會學會面對細節」。

考試第一、升學至上、動腦不動手的教育思維,已讓台灣長成頭重腳輕的失能怪獸。當我們站在世界競局的十字路口,進退失據時,若我們不再只強調IQ,而開始培養願意動手做(Do)、不怕髒(Dirty)、懂細節(Detail)的高DQ人才,或許幾年後,台灣那隻曾經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黑手」,會再重新長出來!

生活零垃圾

在美國生活的美術創作人Bea Johnson,幾年前就幾乎不再製造垃圾。她堅信,地球不應淪為人類的垃圾場,所以和家人開始了“零垃圾生活”,力求減少浪費。

紙巾、塑料盒、包裝紙、即丟木筷、塑料湯匙……我們每天如此理所當然順手丟掉的垃圾,一斤斤加重地球的負荷。 

現居美國加利福尼亞的Bea Johnson不願繼續成為破壞地球的幫兇,所以和丈夫及兩個孩子開始了“零垃圾活”(Zero Waste Living,又稱“零浪費生活”)。
“零垃圾生活”一舉數得,除了減少興建焚化爐並提高焚化效率,亦可減少垃圾埋置場的使用率,以及垃圾埋置場造成的環境污染。 

Bea說:“我們的'零垃圾生活'就是為原本會淪為垃圾的東西找到代替品,確保家中不再出現任何固體垃圾。說到底,'零浪費生活'的最終目的是停止使用垃圾埋置場,從而縮小個人的'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減少污染。”

徹底改變消費習慣 

Bea原籍法國,18歲那年移居美國當保姆(au pair),雇主的房子曾發生火患,許多燒掉的東西後來都沒添補,但生活依舊好好的;這讓她明白:家裡很多東西都非必需品,生活原來可以很簡單。



她說:“簡單生活就是減少浪費,我和丈夫在幾年前開始了解環境問題之後,決定以行動做出貢獻。丈夫在經濟衰退時辭了工作,創辦了顧問公司為客戶探討可持續發展,我則以住家為出發點,著手改變一家人的生活習慣。” 

為了實行“零垃圾生活”,Bea和家人徹底改變了消費習慣。家中的飲食品、清潔用品、衛生用品,全都以“零浪費”為消費準則,採取塑料包裝的產品,幾乎都不使用。像刮鬍膏就以紙包裝的刮鬍皂取代;化妝品要選可以回收容器的品牌;上超市時只買食材不買加工食品,而且全都裝進自己攜帶的玻璃罐。此外,廁紙只用紙包裝的100%環保非漂白紙,牙膏則以裝在玻璃瓶裡的自製潔牙粉取代。
家中只有一個迷你垃圾桶 

這樣的生活方式,家居佈置自然是精簡至極。家具少、擺設少,是名副其實的簡約主義(minimalism)。正如她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所說:別讓不必要的東西入屋,就不必丟掉任何東西。
現在,Bea簡潔明亮的家中只有一個迷你垃圾桶(用來裝還未找到適合代替品的垃圾)和一個環保桶,以前的大垃圾桶則改為堆肥(compost)用途,廚餘和紙張等都成了堆肥材料。 

Bea說:“人類已經習慣住在'隨手丟社會'(throw-away society),習慣生活中有紙尿片、即丟包裝的快餐,還有便宜但不耐用的產品。消費者喜歡這種便利,但資源有限,這樣的生活方式太浪費,不可能一直繼續。”

“零垃圾生活”已激起漣漪 

Bea形容自己生活在“零浪費泡泡”之中,每次外出看到其他人的生活,比較之下,就知道自己的行為顯得激進。 

她說:“當我看見市區裡裝滿垃圾的垃圾桶,看見有人一手拿購物袋,一手拿用後即丟咖啡杯,或看見雜誌裡滿是過度包裝的產品廣告,就明白環保教育工作還有待加強。” 

可幸的是,Bea的“零垃圾生活”已經激起漣漪,她的朋友都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並嘗試朝“零垃圾生活”的目標前進。她去年12月創辦的博客Zero Waste Living因《紐約時報》的報導,吸引許多新讀者。此外,她也當起了“簡化生活顧問”,為有意簡化生活的客戶提供建議。

她說:“有些朋友不明白我們的生活方式,上門探訪時會按照傳統禮儀帶上糕點​​或巧克力,這些都是我無法掌控的浪費行為。有了博客之後,朋友都更明白我們的生活方式。 ”



家裡家外都要“零浪費” 

個人的努力雖然重要,但“零浪費”運動要發揮更大作用,政府和企業都能扮演決定性角色。 

Bea建議:以學校為起點,接著把教育計劃擴大到社區,讓更多人明白4R的重要性。

此外,政府可強制規定零售商進行回收計劃,大型零售商則可強制規定供應商減化產品包裝。 

她說:“消費者本身也能帶動這些變化,如主動聯絡製造商,請他們簡化包裝。大家都能簡化生活,像一周最多購物一次,學習看到living with less(用更少東西生活)的好處。”

“零浪費”最大的困難:懂得說“不” 

環保不能停留在3R(Reduce, Reuse, Recycle,即減少浪費、重複使用和再循環),現在必須學的第四個R是Refuse(拒絕)。 

Bea說:“每個人現在都可以做到的三件事是:拒絕、拒絕,再拒絕。最簡單的'拒絕'是拒拿塑料袋,改用自己的購物袋。再來是拒拿免費贈品。最後一個'拒絕'是拒聽那些說你的環保行為根本微不足道的話。” 
對於Bea的丈夫和孩子來說,“拒絕”就是“零垃圾生活”最困難的地方。 

她說:“丈夫出席研討會時經常會拿到免費贈品,他必須學會拒拿;孩子則要學會拒拿出席生日會時收到的贈品。孩子起初擔心這會讓他們顯得格格不入,但我們已經教導他們成為同學的榜樣,也讓他們看Wall-E、Earth和Home等以環保為主題的電影,讓他們知道,每一個人的努力都很重要。” 

Bea認為,小朋友的適應能力強,而且不像大人一樣,對某些產品已產生依賴性。她說:“我們必須把改變環境的'工具'交給小朋友,他們才能為地球創造美好未來。”



“零垃圾生活”怎麼過? 

Bea的消費習慣未必家家適用,但值得參考。 

• 不買“一次性產品”如紙巾和用後即丟的杯盤。“別再購買這些用後即丟的產品,你會發現自己原來根本沒有這個需要。” 

• 抵制垃圾郵件,主動聯絡有關機構,要求對方不再把垃圾郵件寄到家裡。 

• 穿不下的舊衣服以及不再使用的家居產品,應捐給慈善機構。 

• 拒拿塑料袋。就算收銀員已經把東西裝袋,也要求他把東西取出。 

• 拒拿免費贈品,如在許多活動分發的免費瓶裝水和原子筆。 

• 把垃圾桶改為“堆肥桶”。廚餘、紙張、園藝廢棄物等材料都能用作堆肥,既可減少垃圾量,又能製造園藝肥料。 

• 別用釘書機,改用回形針。 

• 出外和參加聚餐時自備杯盤碗筷,拒用即用即丟的器皿。 

• 別用指甲油,單用指甲剪、不銹指甲銼(nail file)和自製維他命E滋潤油,就能讓指甲健康漂亮。 

• 別用衛生棉,改用可重複洗用的“月事杯”(DivaCup)或“月事布”(GladRags),或用舊衣服DIY“月事布”。 

• 別用磨砂膏。燕麥和鹽分別可用來去除臉部和身體其他部位的死皮。 

• 買東西時自備購物袋和玻璃罐(可裝食品如鮮肉和芝士),拒買包裝商品。
(文章出處:聯合早報作者: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