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科學家最愛的研究對象。
根據莉莎.艾倫(Lisa Allen)的檔案資料:她現年三十四歲,十六歲開始抽菸喝酒,一輩子都在努力甩肉,和肥胖纏鬥。她曾借債度日,二十五、六歲時,討債公司對她窮追不捨,逼她還清積欠的一萬美元(約台幣三十萬)。履歷表上的工作經驗,最長的一次不超過一年。
今天她站在研究員面前,身形精瘦、充滿活力、有一雙跑步健將的腿。她本人比檔案照片年輕了十歲,體能好到可以輕易擊敗屋裡任何一個人。根據檔案裡的最新資料,莉莎已無任何負債,遠離菸酒,並在一家平面設計公司待了三十九個月。
「你戒菸多久了?」一位醫師問道,繼而要莉莎回答清單上的一系列問題。這也是莉莎每次到馬里蘭州貝塞斯達這間實驗室時必做的例行公事。
「快滿四年,」她說:「而且我瘦了二十七公斤,也從那時候開始跑馬拉松。」她還讀了研究所、買了房子。今昔對照,判若兩人。
在座的專家來自諸多領域,包括神經學、心理學、遺傳學、社會學等等。過去三年來,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資助下,這些專家對莉莎以及其他二十多位曾染上不良習慣的受訪者,進行抽絲剝繭的分析與研究。不良習慣包括抽菸、長期暴飲暴食、酗酒、買個不停的購物慾等等。這些研究對象的共通點是,都能在短時間之內改寫人生、爬出谷底。研究員忍不住好奇,亟欲找出原因。他們記錄受訪對象的重要生命跡象;在他們家裡安裝攝錄影機,監測每人每天的生活模式;分析某段DNA的序列;靠先進科技協助,深入受訪者腦袋,同步觀察他們腦袋的活動,分析他們在香菸、大餐的誘惑下,腦部裡血液與電脈衝的變化。研究員希望釐清習慣如何透過神經系統運作,以及用什麼方式可改掉積習。
「我知道你已重複十多次自己的故事,」一位醫師對著莉莎說:「但是其他同仁都是輾轉從別人口中聽到你的遭遇,所以你能不能再說一次自己戒菸的始末?」
「沒問題。」莉莎回道。「一切要從開羅說起。」那次埃及行完全是匆促衝動之舉。出發到埃及前幾個月,她丈夫下班回家,稱他愛上了另外一個女人,決定離開她。莉莎花了好一陣子才聽懂丈夫出軌有了小三、決定跟她離婚。她開始自怨自艾,繼而瘋狂地跟蹤他,監視他的一舉一動,也對他的新女友窮追不捨,半夜打電話給她再突然掛斷,然後變本加厲,傍晚醉醺醺跑到小三家,猛敲對方的門,大喊要放火燒了她家。
「那是我的低潮期,」莉莎說:「我一直想參觀金字塔,加上信用卡尚未刷爆,所以……」
在開羅的第一天早上,莉莎被附近清真寺叫喚人們晨禱的廣播聲喚醒。旅館房內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尚未適應時差的她掏出一根菸。
她神智恍惚,直到聞到塑膠的燒焦味,才知道手上點的不是菸而是一支筆。過去四個月,她每天以淚洗面、暴飲暴食、失眠、羞於見人、無能為力、消沉喪志、忿忿不平。她躺在床上,完全崩潰。「悲傷彷彿狂潮,將我淹沒。我要的每樣東西似乎全變了調,就連抽個菸都跟我作對。」
「於是我開始思考,想到前夫,想到回國後找工作何其困難,想到自己一定會不勝其煩地過日子,想到自己何以老是覺得病懨懨。我從床上爬起來,不慎打翻水壺,水壺掉在地上碎了一地,我開始嚎啕大哭,覺得自己被逼到絕境,覺得自己非做些改變不可,至少有件事應該還難不倒我。」
她沖了個澡,走出旅館,搭著計程車穿梭於開羅車水馬龍的街上,接著車子開上泥巴路,前往獅身人面像、吉薩金字塔之所在。車外是一望無際的沙漠,不知怎的,突然讓她走出自怨自艾、自慚形穢的情緒,儘管只是一剎那。她覺得自己需要一個目標,一個努力向上的目標。
所以她當下做了個決定,在計程車裡,她暗下承諾,終有一天要再回到埃及,穿越這片沙漠。
莉莎明白這個想法過於瘋狂。當時她狀況不佳、身材過胖、銀行沒存款。她連車外的沙漠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也沒把握重遊舊地是否可行。但這些都不重要。她需要找件事讓她專心並全力以赴。莉莎決定給自己一年的時間準備,若想成功出征,她勢必得做些犧牲。
更精準地說,她得戒菸。
十一個月之後,莉莎終於成功橫跨沙漠。她坐在有空調的露營車裡,和六、七個人同行,車上裝備一應俱全:水、食物、帳篷、地圖、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雙向無線電等等,因此就算多塞了一盒香菸好像也沒什麼差別。
不過那次在計程車裡,莉莎並不知道自己可以說到做到。至於實驗室的科學家,則對她那趟沙漠行的細節興趣缺缺,認為無關緊要。他們相信,莉莎在開羅那天一個小小的轉念──堅信得先戒菸才能實現願望──才是催生她人生一系列改變的推手。返美後,她開始戒菸,養成慢跑習慣,並改變飲食、工作、睡眠、存錢的方式,她還規畫平日的作息時間,為未來擬妥計畫。她先跑半程馬拉松,再跑全程馬拉松,還重回學校念書,繼而購屋、訂婚。最後她被網羅參加這項研究計畫,專家分析莉莎腦袋的影像後,有了驚人的發現:一組代表舊有習慣的神經活動模式,已被新模式取代。影像裡仍看得見莉莎舊行為的神經活動,但部分衝動已被新的衝動排擠。莉莎的習慣一變,連帶腦袋也跟著改變。
科學家堅信,催生莉莎改變的並非開羅行,也不是離婚或跨沙漠之旅,而是莉莎專注改變一個習慣(抽菸)。其他研究對象也都有和莉莎類似的經歷。藉由專心改變一個習慣(後文會介紹,那就是「核心習慣」),莉莎連帶重新調整了其他習氣與根深柢固的行為模式。
不只個人可以改頭換面,企業若致力改變舊習,也能徹底轉型。寶僑、星巴克、美鋁、塔吉特等知名企業善用此一洞見,調整營運方式、改變員工溝通模式,甚至潛移默化消費者,讓他們不知不覺改變購物方式。
「這一張是你最近照的腦部掃描圖。」一位研究員在莉莎訪談接近尾聲時說道。他在電腦螢幕上秀出莉莎的腦部影像,指著靠近莉莎腦袋中心的區塊,「當你看到食物,這些和飢餓與渴求相關的區域依舊活躍。你的腦袋還是會釋出訊息,讓你吃個不停。」
他又指著最靠近莉莎前額的區塊,「不過這區塊也出現新的活動。我們相信,這裡正是阻斷某些行為以及學習自律的起點。你每走進這個實驗室一次,這區塊的反應就更為突出與明顯。」
莉莎是科學家最偏愛的受訪者,她的腦部掃描圖差異之大,說服力十足。此外,這些影像圖透露的資訊讓科學家繪出一目了然的地圖,顯示我們的心智裡,行為模式(習慣)存在於腦部哪個區塊。「因為你,我們才明白一個決定何以變成自發的行為。」一位醫師對她說。
實驗室每個人莫不認為,重大發現即將出爐。事後證明,的確如此。
今早醒來,你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匆忙進浴室沖澡、檢查電子郵件、還是在廚房隨手抓了個麵包填肚子?你刷牙是在用毛巾拭乾身體之前或之後?綁鞋帶時,先綁左腳還是右腳?出門前和孩子說了什麼?會走哪一條路開車上班?到了辦公室,先處理電子郵件、和同事閒話家常、還是直接打理正事?午餐吃沙拉還是漢堡?下班回到家,你會換上運動鞋出去跑步嗎?還是喝著酒,邊看電視邊吃晚餐?
「我們這輩子所作所為均已定型,一切不過是習慣之總和。」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於一八九二年寫道。我們每天下的決定看似深思熟慮,其實不然,而是因為習慣。雖然每個單一習慣的重要性微乎其微,諸如上館子會點什麼菜、多久運動一次、組織思緒的方式、工作程序等等,但是時日一久,這些習慣對我們的健康、工作效率、財務狀況、人生幸福都有極大的影響。二○○六年杜克大學一位研究員發表了一篇論文,發現人們每天的活動中,逾百分之四十是習慣使然,而非來自決定。
威廉.詹姆斯花了大半輩子了解習慣為何存在,除了他,從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乃至脫口秀天后歐普拉等等,也都非常看重習慣的影響力。不過直到近二十年,科學家與市調專家才真正開始了解習慣如何運作,以及更重要的是,習慣如何改變。
本書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的重點在於每個人的習慣到底從何而來,深入探索習慣養成的神經學原理,新習慣如何養成,舊習慣又該如何戒掉。此外,一位廣告人如何善用習慣法則,將刷牙這件很少有人做的事變成全國的習性。這部分也說明寶僑如何善用消費者的習慣性衝動,成功將一款名為「芳必適」的除臭噴霧劑變成數十億美元的熱門商品。「戒酒無名會」藉由直搗習慣性癮頭的核心,改變貪杯者的人生。美式足球教練東尼.鄧吉改寫全美足球聯盟墊底球隊的命運,靠的是貫徹球員對場上暗號的直覺反應。
第二部分深入分析成功企業與組織的習慣,仔細探索美鋁的執行長保羅.歐尼爾(後來商而優則仕,擔任美國財政部長)如何帶領面臨瓶頸的公司成功轉型,靠著一個核心習慣,美鋁成了道瓊工業平均指數裡的第一優等生。星巴克努力栽培一位高中輟學生,協助他養成持之以恆的習慣,用以強化其意志力,最後這位中輟生成功當上首席經理。這部分也說明何以絕頂出色的外科醫師,一旦碰到醫院的組織性慣例亂了調,也會犯下要命的失誤。
第三部分檢視社會的習慣。我在這一部分重述馬丁.路德.金恩二世以及民權運動成功之道,稱一部分得歸功於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當地的社會習慣改變了。類似改變也讓華理克牧師在加州馬鞍峰建造了全美最大的教會。最後,本書深入探究棘手的道德問題,例如:英國一位殺人犯若能頭頭是道說服他人自己是因習慣使然而殺人,能否因此重獲自由?
本書每一章均圍繞「習慣可以改變」這個中心論點──只要我們了解習慣的前因後果,習慣一定能改變。
本書援引數百篇學術研究,三百多位科學家與企業主管的訪談,以及數十家企業的實地研究結果(文獻與資料索引請參見本書注釋或http://www.thepowerofhabit.com)。嚴格而言,習慣的定義為:刻意或深思後而做了選擇,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不再思考卻仍繼續、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為。一開始,我們會動腦決定自己該吃多少,在辦公室該專心做什麼,該多久去小酌一次,或什麼時候該去慢跑。不過一陣子之後,我們不再深思,也不再選擇,一切變成自動自發。這是我們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若能了解前因後果,就能隨心所欲,照自己選擇的方式,重新培養新的習慣與模式
我對習慣這門學科的興趣始於八年前,當時我在巴格達擔任報社特派記者。看著美軍在伊拉克的行動,我心想,美軍不啻是史上最大的習慣養成實驗之一。士兵接受基礎訓練時,得學習一些若干精心設計過的習慣,諸如在交火的狀態下該如何射擊、思考、溝通等等。在戰場上,每個指令均出於習慣,亦即一舉一動已練就到想也不用想、幾乎是自動自發的地步。整個軍隊靠的是無止境反覆的預演,從建造營區基地、擬議戰略重點、乃至因應敵軍攻擊等等,都有固定不變的常規與遊戲規則。在美軍駐伊初期,動亂持續擴大,死傷人數不斷攀升,指揮官積極尋找可以灌輸給士兵與伊拉克人的習慣,希望締造可長可久的和平。
我在伊拉克待了約兩個月,期間我聽說一位軍官在庫法(Kufa,位於首都巴格達以南一百五十公里的小鎮)推動一套即興式的舊習修正計畫。這位陸軍少校仔細分析近來多起暴動的錄影帶,從中找出一套模式:暴力衝突發生前,一群伊拉克人會聚於廣場或其他寬敞的開放空間,一聚就是好幾小時,然後人數越聚越多,連小吃攤也來湊熱鬧,外加一堆圍觀的群眾。等到某人丟擲石塊或瓶子,一切開始失控。
這位少校和庫法市長晤談時,提出一個奇怪的要求,希望市長下令禁止小吃攤出現在廣場上。市長說沒問題。數週之後,一小群人聚在庫法大清真寺附近的廣場,過了一個下午,人群越聚越多,有些人開始憤怒地高呼口號。伊拉克警方意識到可能有動亂,因此用無線電呼叫美軍基地,要求美方派軍戒備。到了傍晚,群眾開始躁動,肚皮也開始抗議,於是四處尋找販售烤肉串的小販,奇怪,原本隨處可見的小販,這次卻壓根兒見不到半個。群眾紛紛鳥獸散,喊口號大隊意興闌珊,晚上八點左右,廣場上一人也不剩。
我親自造訪庫法附近的美軍基地,並和那位少校聊了一會。他說,你不見得會想到以習慣來了解群眾動態,不過他可是花了畢生,鑽研習慣形成所牽涉的心理學。
當年在新兵訓練營,他學習吸收各種習慣,包括替槍枝裝子彈、在戰場上入睡、在混戰中保持專注力、在精疲力盡時運籌帷幄。他報名參加習慣養成課程,讓自己學會儲蓄、每天運動、和同袍溝通的習慣。他平步青雲,持續升遷,同時認知到組織性習慣的重要性:組織一旦建立了習慣,屬下或員工無須一而再、再而三向上司請示,就可自己做主決定。他也明白,一旦建立了良好的常規或可因襲的習慣,就能輕鬆地跟平常合不來的人共事。而今,這位少校在伊拉克親眼目睹當地群眾與風俗文化的許多通則。他說,就某方面而言,社區等於集合了數千人賴以遵循的形形色色習慣,至於習慣到底帶來的是和平或暴動,端看人民如何受習慣影響。除了禁止小吃攤販出現在廣場,少校也在庫法試行數十種實驗,藉以影響當地居民根深柢固的習慣。他來了之後,當地未曾爆發動亂。
少校告訴我:「了解習慣是我在軍中學到最寶貴的一課,習慣改變了我看世界的一切角度。你想三分鐘就進入夢鄉嗎?想開心地醒來嗎?不妨專注於晚間的生活作息,注意自己起床時都做些什麼。想要輕鬆進入跑步世界嗎?找出誘因,讓跑步成為例行活動。我都這麼訓練自己小孩。我和妻子列出習慣養成計畫,用以維繫我們的婚姻。這也是美軍指揮管理會議上一再討論的重點。在庫法,一開始根本沒有人告訴我,光是禁止烤肉串小攤進入廣場,就足以左右群眾的行為。不過一旦看清一切不過是形形色色的習慣使然,彷彿握有手電筒與鐵橇等利器,一切就可迎刃而解。」
這位少校體型瘦小,來自於喬治亞州。訪談時,他嘴裡不斷嚼著葵花子或菸草,然後將殼或嚼爛的菸草吐到杯子裡。他說,入伍從軍之前,他的前途頂多就是當個修電話線的工人,或是販賣甲基安非他命的藥頭,他高中幾個同學就走這條路,不過「事業」並未幹得有聲有色。而今他負責監督世上數一數二精良作戰部隊轄下的八百名士兵。
「我跟你說,連我這種反應遲鈍的人都學得來這玩意,其他人一定也行。我一再告訴士兵,只要習慣對了,沒有辦不到的事。」
習慣所牽涉的神經學與心理學,以及行為模式對我們生活、社會和組織的影響,這十年大家的認知突飛猛進,絕非五十年前所能相比。我們現在清楚知道習慣為什麼出現、習慣改變的方式以及背後的原理與機制。我們知道怎麼拆解習慣、重組以符合我們所需。我們了解怎麼樣可以讓人減少食量、增加運動次數、提高工作效率、過更健康的生活。
改變習慣不見得有速效,也不見得輕鬆容易。不過改變習慣絕對可行,而今我們知道怎麼辦到。
你深信只要找到好工作、受上司提拔,
努力就會成功?快樂就會降臨?
其實,實驗證明:
哈佛黃金法則=愈快樂,才會愈成功!
你知道嗎?
你念大一時有多快樂,十九年後的收入就有多高!
你總認為菁英分子更快樂?錯!哈佛學生高達4/5不快樂!
輕鬆寫好文案就能提升整體業績!
一根棒棒糖,能讓醫生的工作效率多兩倍!
跟上司處不好就跟吃鹹酥雞一樣,會提高30%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職場沒有假想敵,獨善其身不如培養人際優勢!
Yahoo設立按摩室、Google鼓勵工程師帶狗上班……
都是為了創造「快樂優勢」!
◎在職場上,「快樂」不是一種情緒,而是一種工作倫理、一項競爭力!
我們常常想:只要可以升遷或者達到下一個銷售目標,我就會快樂……
如果成功會帶來快樂,那麼每個高升榮調的員工、每個達成目標的人,應該都很快樂。但隨著每次贏得勝利,我們的成功標竿就被推得更遠,快樂也更遙不可及。
現代人犧牲快樂、換取成功,結果只是在降低自己的成功率。
作者曾協助班夏哈教授設計「哈佛幸福課」,並針對一千六百名哈佛學生進行一項大型的快樂研究,其後更在一年內造訪五大洲四十個國家,為數千名大型企業主管進行訓練與演講,從中歸納出適用於各行各業的「哈佛七大黃金法則」。二○○八年金融風暴爆發,更幫助為數眾多的企業從這場艱鉅的挑戰中重新振作。
作者把所有的努力匯集成書,這套實用工具經過了全球金融家、學者以及許多專業人士的驗證,可以務實地幫助讀者克服障礙、逆轉壞習慣,達成生活與工作上的目標!
●「愈快樂,愈成功」的哈佛七大黃金法則:
.快樂優勢──是一種工作倫理,一項競爭力
快樂優勢不是教你擺出笑臉,靠「正向思考」期待問題消失。而是務實地看待現狀,將自我潛能極大化。
.支點與槓桿──改變內在思維,就能改變外在表現
心態決定一切!調整你的工作心態(支點),就能得到力量(槓桿)。
.俄羅斯方塊效應──訓練大腦善用機會
一個人會充分運用機會,還是眼睜睜看著機會溜走,差別只在於焦點。陷在「負面俄羅斯方塊效應」裡,只會讓你更失敗!
.在挫折中成長──利用逆境累積上升的動能
描繪你的成功地圖,找到第三條路!身處職場逆境也能更快樂。
.蘇洛圈──從小處做起,逐步擴大你的能力範圍
當挑戰逼近,你該怎麽辦?
先鎖定目標,再漸漸擴大範圍,重新取得主控權。
.二十秒定律──減少阻礙,把壞習慣變成好習慣
駕馭意志力就能成功?一旦意志力消退,你還能駕馭誰?
別選擇阻力最小的道路,而是要改變舊有的路徑!
.人際投資──人際支援是你最重要的一項資產
孤立員工,等於切斷了你的生命線。
同事對彼此的感受是預測團隊表現的最佳指標!
本書特色
1.本書改寫了一般人認定的「成功公式」!原來「快樂」才是離成功最近的那一條路。
2.本書的特色不在作者舉的實例或理論根據,而是作者本身說故事的魅力。作者的口吻風趣,不像個嚴肅的學者,反而像個朋友般和讀者聊著職場生態與人生態度。
3.任何想要在愈來愈緊張忙碌的職場上獲得成功的人,都應該看看本書。不只告訴我們如何變得更快樂,也教導我們從樂觀積極的心態中獲益,擁有成功的事業及生活。
名人推薦
余湘(WPP傳播集團GroupM台灣區董事長暨總裁、聯廣傳播集團董事長)、馬克(超人氣職場部落客)、許毓仁(TEDxTaipei 創辦人、TED亞洲大使)、臧聲遠(Career就業情報總編輯)、黑幼龍(大中華地區卡內基訓練負責人)、盧蘇偉(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我讀這本書,得到許多珍貴的啓示。大推!
把吃苦當作吃補,是一句台灣的俗諺,但是多數的人很難做到,而且認為這只是一句風涼話。然而,就在我們的周遭,的確有一些天生樂觀的人能夠把吃苦當作吃補,而且吃得相當開心!艾科爾的這本《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就是把這些人當作研究對象,經過長期的觀察、分析、歸納,整理出七項法則,認為一般人只要在生活中、工作上確實遵循這七項法則,就能夠逐步地把自己改造成樂觀而陽光的人!我讀這本書,得到許多珍贵的啓示,這是一本非關宗教的福音書。大推!──余湘
有一次拿出一本十多年前到中南美洲自助旅行寫的日記,翻開幾頁看到這一行字:「什麼是快樂?」那時的我剛大學畢業,懷著冒險的心展開人生壯遊,從瓜地馬拉開始一路向南,旅程最終抵達秘魯。長達六個月的流浪,是我人生一個空白片段,卻也是最豐富的時光,我像個小孩子好奇地探索世界,長途的旅程讓我疲憊,但是單純的快樂卻讓心靈豐富。
十多年後,我進入社會工作,開始創業、結婚、經歷人生各個階段。當我問自己:「什麼是快樂?」突然間,我答不出來。這幾年生活漸漸穩定下來,事業上也有一點累積,整體來看是向上的,為什麼我難以回答這個問題呢?在人的一生中,許多價值觀是比較而來的,以前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很容易為了一件小事情感到開心,現在有點累積了,反而事事比較、變得不開心。我們開始在工作職位、薪水、家庭背景等等做比較,而這些比較永遠沒有終點,也讓我們變得不快樂。
我反覆地讀著這一行字,問自己「什麼是快樂?快樂可以被教嗎?快樂可以學得來嗎?」我試著回想當背包客旅行時的感覺,想像那樣單純的快樂。快樂需要練習。這個練習就像訓練肌肉一樣,不斷地使用,身體就會產生記憶,我們就會記得這樣的感覺,不斷練習後,快樂會變成一種習慣。
有幾件事讓我重新開始「練習」快樂:
1.生活的平衡:我開始減少不必要的應酬和約會,跟家人相處變多了,重新找回閱讀習慣。爬山、騎單車、 跑步、單純地去感受生活的每一刻。
2.小心選擇:我不再像以前一樣,一次找很多案子給自己做,如果客戶不喜歡也不強求,把時間軸拉長,在每個案子找到比上一次更創新的做法,問自己是不是比上一次更進步。
3.參與:開始參與周遭的事物,或許大環境難以改變,但是開始參與周圍社區的小事,從小事上做改變,也鼓勵別人參與。
‧我讀這本書,得到許多珍貴的啓示。大推!
把吃苦當作吃補,是一句台灣的俗諺,但是多數的人很難做到,而且認為這只是一句風涼話。然而,就在我們的周遭,的確有一些天生樂觀的人能夠把吃苦當作吃補,而且吃得相當開心!艾科爾的這本《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就是把這些人當作研究對象,經過長期的觀察、分析、歸納,整理出七項法則,認為一般人只要在生活中、工作上確實遵循這七項法則,就能夠逐步地把自己改造成樂觀而陽光的人!我讀這本書,得到許多珍贵的啓示,這是一本非關宗教的福音書。大推!──余湘
有一次拿出一本十多年前到中南美洲自助旅行寫的日記,翻開幾頁看到這一行字:「什麼是快樂?」那時的我剛大學畢業,懷著冒險的心展開人生壯遊,從瓜地馬拉開始一路向南,旅程最終抵達秘魯。長達六個月的流浪,是我人生一個空白片段,卻也是最豐富的時光,我像個小孩子好奇地探索世界,長途的旅程讓我疲憊,但是單純的快樂卻讓心靈豐富。
十多年後,我進入社會工作,開始創業、結婚、經歷人生各個階段。當我問自己:「什麼是快樂?」突然間,我答不出來。這幾年生活漸漸穩定下來,事業上也有一點累積,整體來看是向上的,為什麼我難以回答這個問題呢?在人的一生中,許多價值觀是比較而來的,以前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很容易為了一件小事情感到開心,現在有點累積了,反而事事比較、變得不開心。我們開始在工作職位、薪水、家庭背景等等做比較,而這些比較永遠沒有終點,也讓我們變得不快樂。
我反覆地讀著這一行字,問自己「什麼是快樂?快樂可以被教嗎?快樂可以學得來嗎?」我試著回想當背包客旅行時的感覺,想像那樣單純的快樂。快樂需要練習。這個練習就像訓練肌肉一樣,不斷地使用,身體就會產生記憶,我們就會記得這樣的感覺,不斷練習後,快樂會變成一種習慣。
有幾件事讓我重新開始「練習」快樂:
1.生活的平衡:我開始減少不必要的應酬和約會,跟家人相處變多了,重新找回閱讀習慣。爬山、騎單車、 跑步、單純地去感受生活的每一刻。
2.小心選擇:我不再像以前一樣,一次找很多案子給自己做,如果客戶不喜歡也不強求,把時間軸拉長,在每個案子找到比上一次更創新的做法,問自己是不是比上一次更進步。
3.參與:開始參與周遭的事物,或許大環境難以改變,但是開始參與周圍社區的小事,從小事上做改變,也鼓勵別人參與。
4.回到初心:問自己當初的初衷是否不變,盡量不讓外界的價值觀影響自己的判斷,讓自己定義自己的成功和價值。
「什麼是快樂?」這個問題隨著每個人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會有不一樣的答案,但是快樂是要被提醒的,需要常常練習,我在那一行字上做了注解。
這本書的出版對台灣社會有重要的意義,因為整體來看,台灣經濟雖然大不如前,榮景或許難以再返,但這卻是人心回到良善社會價值的最佳時機。我相信快樂的價值遠比經濟成長的價值要大得許多,也是這個成熟社會需要跨過的階段,當我們認真的生活、練習讓自己快樂,這塊土地也會開始改變。──許毓仁
「艾科爾把我們帶進他的虛擬教室,這是一趟讓我們沿途收集快樂七大祕訣的旅程。《快樂優勢》揭露了來自現代心理學界最重要的發現。」──朗姆‧布萊夫曼(Rom Brafman),暢銷書《第一次接觸心理學》及《左右決策的迷惑力》作者
「一顆閃耀之星……一位舉世聞名的專家。」──《紐約時報》
「尚恩‧艾科爾的文字充滿風趣、自嘲的味道,而且打破了我對這個領域的既有看法……他很輕易地就征服了我。」──《波士頓環球報》
「艾科爾的訓練以蓬勃發展的正向心理學研究為基礎,強調灌輸復原力和正向心態的重要。」
「什麼是快樂?」這個問題隨著每個人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會有不一樣的答案,但是快樂是要被提醒的,需要常常練習,我在那一行字上做了注解。
這本書的出版對台灣社會有重要的意義,因為整體來看,台灣經濟雖然大不如前,榮景或許難以再返,但這卻是人心回到良善社會價值的最佳時機。我相信快樂的價值遠比經濟成長的價值要大得許多,也是這個成熟社會需要跨過的階段,當我們認真的生活、練習讓自己快樂,這塊土地也會開始改變。──許毓仁
「艾科爾把我們帶進他的虛擬教室,這是一趟讓我們沿途收集快樂七大祕訣的旅程。《快樂優勢》揭露了來自現代心理學界最重要的發現。」──朗姆‧布萊夫曼(Rom Brafman),暢銷書《第一次接觸心理學》及《左右決策的迷惑力》作者
「一顆閃耀之星……一位舉世聞名的專家。」──《紐約時報》
「尚恩‧艾科爾的文字充滿風趣、自嘲的味道,而且打破了我對這個領域的既有看法……他很輕易地就征服了我。」──《波士頓環球報》
「艾科爾的訓練以蓬勃發展的正向心理學研究為基礎,強調灌輸復原力和正向心態的重要。」
第一部 「愈快樂,愈成功」的快樂工作學
‧在職場發揮快樂優勢
你可以紓解某人的憂鬱症,卻沒有使他快樂;你可以命令某人回到工作崗位,卻沒有改善他的工作表現。如果你的一切努力都只是為了消除壞的一面,那麼你就只能達到平均水準,完全錯失超越的機會。
‧美國運通與辛巴威都渴望的新科學
我曾經聽一位大型金融機構的總經理抱怨:「現在才下午一點,我就已經聽了六次『公司有了轉機』這句話,如果我們有六次轉機,那我不曉得我們現在到了哪裡。」我不會告訴你人生永遠完美,如果過去這幾年教了我什麼,那就是這種觀點根本不切實際。
‧改變是可能的
如果改變是可能的,我們自然會想問,可以持續多久?研究人員已經發現我們可以透過許多方法永久提升快樂基準線,培養更積極正向的心態。人可以變得更快樂、悲觀主義者可以成為樂觀主義者、緊繃且負面的大腦可以透過訓練看見更多的可能。只要付出努力,人人都能具備競爭優勢。
◎第二部 哈佛七大黃金法則
哈佛黃金法則1
‧快樂優勢── 是一種工作倫理,一項競爭力
有次我到三星電子演講,口譯員臨時請假,由組長代打。就在演講結束前,我請台下的高階主管們互相討論什麼是快樂,結果主辦人一臉疑惑地問我:「你不知道什麼是快樂嗎?……我可以上Google幫你查一下。」
哈佛黃金法則2
‧支點與槓桿──改變內在思維,就能改變外在表現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根夠長的槓桿和一個支點,我可以舉起整個地球。」我們可以用大腦改變看待事物的觀點。要將潛能發揮到極點,必須具備兩個要件:相信自己有足夠的潛能;把心態往正面的方向移動,就能輕鬆舉起重物。
哈佛黃金法則3
‧俄羅斯方塊效應──訓練大腦善用機會
我們身邊都有人無法打破某種思考或行為模式,而且以負面模式居多。無論是一進門就抱怨的朋友、專挑員工毛病的老闆,還是每次開會前都預言厄運降臨的同事……這些人通常不是故意這麼難搞或愛發牢騷,他們的大腦只是很擅長注意周遭的負面事物,很擅長發現煩惱、壓力和麻煩。
哈佛黃金法則4
‧在挫折中成長──利用逆境累積上升的動能
在當前這個景氣最低迷的時刻,企業經理人感覺地面從他們腳下崩落,投資人感覺立足點在急劇滑動,各階層員工也感覺有股力量在猛扯他們的腿。無論我走到哪個國家,都會聽到相同的疑問:如果我疲於應付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又該如何找到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哈佛黃金法則5
‧蘇洛圈──從小處做起,逐步擴大你的能力範圍
想想看,最有效的洗車法是把拇指壓在水管噴嘴上,只留下部分開口,為什麼?因為這樣可以集中水壓,使水柱變得更強。同樣的道理,你在職場上也可以把心力集中在你知道自己有能力改變的地方。
哈佛黃金法則6
‧二十秒定律──減少阻礙,把壞習慣變成好習慣
人們每需要多做一個選擇,其體力、數字運算能力、面對挫折時的毅力就會明顯下降,這些選擇大多是「巧克力或香草」這類問題,而不是令人煎熬的生死抉擇。然而每一個不痛不癢的選擇都會蠶食我們的意志力,導致我們無法把自己想要建立的好習慣堅持下去。
哈佛黃金法則7
‧人際投資──人際支援是你最重要的一項資產
當一項令人卻步的計畫到我們面前,我們開始在辦公桌前解決午餐、挑燈夜戰。儘管把全副心力放在工作上,產能還是不斷降低,還很孤單寂寞。而勝利組所走的路線恰好相反,他們不是把自己封閉起來,而是尋求更多的人際支援,他們不是撤資,而是增資。
◎第三部 漣漪效應
‧掀起快樂的蝴蝶效應
──將快樂優勢延伸到職場、家庭及其他地方
每個人都像一隻蝴蝶,而且我們每個朝著正向心態移動的作為,都能使正向漣漪擴散到家庭、組織及社群裡。我們永遠無法知道自我潛能的真正極限在哪裡?漣漪效應也充分說明,影響力並沒有真正的極限。
‧在職場發揮快樂優勢
你可以紓解某人的憂鬱症,卻沒有使他快樂;你可以命令某人回到工作崗位,卻沒有改善他的工作表現。如果你的一切努力都只是為了消除壞的一面,那麼你就只能達到平均水準,完全錯失超越的機會。
‧美國運通與辛巴威都渴望的新科學
我曾經聽一位大型金融機構的總經理抱怨:「現在才下午一點,我就已經聽了六次『公司有了轉機』這句話,如果我們有六次轉機,那我不曉得我們現在到了哪裡。」我不會告訴你人生永遠完美,如果過去這幾年教了我什麼,那就是這種觀點根本不切實際。
‧改變是可能的
如果改變是可能的,我們自然會想問,可以持續多久?研究人員已經發現我們可以透過許多方法永久提升快樂基準線,培養更積極正向的心態。人可以變得更快樂、悲觀主義者可以成為樂觀主義者、緊繃且負面的大腦可以透過訓練看見更多的可能。只要付出努力,人人都能具備競爭優勢。
◎第二部 哈佛七大黃金法則
哈佛黃金法則1
‧快樂優勢── 是一種工作倫理,一項競爭力
有次我到三星電子演講,口譯員臨時請假,由組長代打。就在演講結束前,我請台下的高階主管們互相討論什麼是快樂,結果主辦人一臉疑惑地問我:「你不知道什麼是快樂嗎?……我可以上Google幫你查一下。」
哈佛黃金法則2
‧支點與槓桿──改變內在思維,就能改變外在表現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根夠長的槓桿和一個支點,我可以舉起整個地球。」我們可以用大腦改變看待事物的觀點。要將潛能發揮到極點,必須具備兩個要件:相信自己有足夠的潛能;把心態往正面的方向移動,就能輕鬆舉起重物。
哈佛黃金法則3
‧俄羅斯方塊效應──訓練大腦善用機會
我們身邊都有人無法打破某種思考或行為模式,而且以負面模式居多。無論是一進門就抱怨的朋友、專挑員工毛病的老闆,還是每次開會前都預言厄運降臨的同事……這些人通常不是故意這麼難搞或愛發牢騷,他們的大腦只是很擅長注意周遭的負面事物,很擅長發現煩惱、壓力和麻煩。
哈佛黃金法則4
‧在挫折中成長──利用逆境累積上升的動能
在當前這個景氣最低迷的時刻,企業經理人感覺地面從他們腳下崩落,投資人感覺立足點在急劇滑動,各階層員工也感覺有股力量在猛扯他們的腿。無論我走到哪個國家,都會聽到相同的疑問:如果我疲於應付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又該如何找到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哈佛黃金法則5
‧蘇洛圈──從小處做起,逐步擴大你的能力範圍
想想看,最有效的洗車法是把拇指壓在水管噴嘴上,只留下部分開口,為什麼?因為這樣可以集中水壓,使水柱變得更強。同樣的道理,你在職場上也可以把心力集中在你知道自己有能力改變的地方。
哈佛黃金法則6
‧二十秒定律──減少阻礙,把壞習慣變成好習慣
人們每需要多做一個選擇,其體力、數字運算能力、面對挫折時的毅力就會明顯下降,這些選擇大多是「巧克力或香草」這類問題,而不是令人煎熬的生死抉擇。然而每一個不痛不癢的選擇都會蠶食我們的意志力,導致我們無法把自己想要建立的好習慣堅持下去。
哈佛黃金法則7
‧人際投資──人際支援是你最重要的一項資產
當一項令人卻步的計畫到我們面前,我們開始在辦公桌前解決午餐、挑燈夜戰。儘管把全副心力放在工作上,產能還是不斷降低,還很孤單寂寞。而勝利組所走的路線恰好相反,他們不是把自己封閉起來,而是尋求更多的人際支援,他們不是撤資,而是增資。
◎第三部 漣漪效應
‧掀起快樂的蝴蝶效應
──將快樂優勢延伸到職場、家庭及其他地方
每個人都像一隻蝴蝶,而且我們每個朝著正向心態移動的作為,都能使正向漣漪擴散到家庭、組織及社群裡。我們永遠無法知道自我潛能的真正極限在哪裡?漣漪效應也充分說明,影響力並沒有真正的極限。
既然我們已經了解時間的相對性,不妨問自己:如果我們改變心態去看待工作的每個小時,可以提升多少效率和生產力(更不用說快樂感)?既然我們對現狀的感受會隨著支點位置而改變,那我們的問題就不是「為什麼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而是「我如何善用工作日裡的相對經驗,為自己帶來優勢」?
【成功的人會採取適當的心態,不僅讓工作變得更能忍受,也能幫助自己比同儕工作得更持久、更努力、更迅速。】
想想上一場你被迫從頭坐到尾的冗長會議,你可能在前三分鐘就知道這場會議達不到任何目標,或者根本不在乎目標是什麼。突然間,後面那兩小時的會議變成只是在浪費時間,徒然消耗你的體力、生產力甚至動機。但如果換個角度想,你決定把這場會議當作機會,然後設定自己的目標呢?如果你強迫自己在會議結束前學到三件事呢?如果你無法從會議的實際內容裡學到任何事(老實說,很多會議的時間效益比例都很低),那就更有創意一點:你能從講者身上學到哪些好的(或不好的)簡報技巧?你會如何呈現這個點子?有哪些好方法可以應付同事提出的棘手問題?什麼背景顏色最搭配那些PPT投影片?
現在想想其他跟開會一樣沉悶乏味的日常事務。我想你將會發現,你愈把它們看成苦差事,它們就愈會變成那個樣子。
Chapter1.思考你的家設計
節錄自《POINT1.動線設計》
家的廊道,再多一點點用法
雖然是連結房子前後的廊道,也希望能提高它的真正使用價值。
● 關鍵思考123
1.動線不只是走道,還可回歸使用性
2.廊道可以發展成書櫃牆,成為閱讀動線
3.利用動線移動整合多個空間
一般來說,動線設計指的是獨立走道空間,由一個空間轉換至另一個空間的過渡路徑。對我來說,動線就不單單是串聯空間的橋樑那樣簡單,應該還是要回歸到最基本的使用性,而非用傳統的價值觀來設計「動線」,動線存在於空間的意義是有實值的「被使用」可能,單純的動線將因此變得極小值化,幾乎等於「0」。
一個空間,兩種操作
動線是動線,也不是動線。
換句話說,空間裡所有的動線應該都是可以被使用的,如沿著廊道發展成一面L型書櫃,就賦予了在動線拿書的實用性,邊走邊放、邊抽;同樣的道理,樓梯是垂直動線,也可以變成藏畫、看書的閱讀動線,甚至於釀成一道貫穿樓層的巨大書牆,滿足收納與展示需求。
一旦動線的使用趨於多功能,附加價值相對提高。現今新成屋的格局配置,往往有很多純動線設計,比如說從儲藏室去浴室須經過一個走道,從臥室轉去餐廳、廚房,又得穿越另一個走道……,這些走道空間加一加,都可以湊成一個大房間,對於寸土寸金的都市房子來說,無形中白白浪費了。如果走道空間能再有一些使用性,該多好?不是嗎?
case1:如何利用「十字動線」,改善老街屋的陰暗與通風?
屋案:台南‧洪宅
狹長街屋,一條龍的冗長結構,在採光與空間規畫有其侷限,透過兩層樓書牆、四開口,交會出十字動線,整合多功機能,產生驚人的變化。
傳統式街屋,長長細細的。因基地「過長」,衍生出單純的動線存在,一條龍似的狹長通道,室內因一層層隔間,導致光、空氣的對流差。老舊街屋的改造再生,便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展開,將樓梯設計於房子的中間段,梯子底部的四個面向,配置了不同的使用機能,包括洗手台、鋼琴區、儲藏室等,有如一個家事服務盒般,支援居家生活。
房子前段的挑空區域設定為玄關、客廳,兩者拉成一片,大型書櫃聯結兩個樓層,經營公共空間的主要視覺畫面,書牆同時將上、下兩層的雙動線,分隔成交叉的十字視覺,成為一進門的強烈視覺,震攝感官。
客廳左右兩個開口,導引通往屋後的動線,左動線的中段隱藏了洗手間,利用梯下角落設計洗手檯,讓動線合理化;右動線整合上樓動線,鋪上平台,提供上樓前的收納使用,2樓的挑空區利用鐵件搭出一道閱讀平台,將書架串聯起來。屋後緊鄰小巷子,原為小門、小窗,儘管屋外景觀不佳,但為了採光考量,還是決定將整個牆面切除,改採防盜格子窗,光透進屋子裡來,又能隔絕防火巷雜亂不堪的景觀,成功改造老舊街屋。
節錄自《POINT1.動線設計》
家的廊道,再多一點點用法
雖然是連結房子前後的廊道,也希望能提高它的真正使用價值。
● 關鍵思考123
1.動線不只是走道,還可回歸使用性
2.廊道可以發展成書櫃牆,成為閱讀動線
3.利用動線移動整合多個空間
一般來說,動線設計指的是獨立走道空間,由一個空間轉換至另一個空間的過渡路徑。對我來說,動線就不單單是串聯空間的橋樑那樣簡單,應該還是要回歸到最基本的使用性,而非用傳統的價值觀來設計「動線」,動線存在於空間的意義是有實值的「被使用」可能,單純的動線將因此變得極小值化,幾乎等於「0」。
一個空間,兩種操作
動線是動線,也不是動線。
換句話說,空間裡所有的動線應該都是可以被使用的,如沿著廊道發展成一面L型書櫃,就賦予了在動線拿書的實用性,邊走邊放、邊抽;同樣的道理,樓梯是垂直動線,也可以變成藏畫、看書的閱讀動線,甚至於釀成一道貫穿樓層的巨大書牆,滿足收納與展示需求。
一旦動線的使用趨於多功能,附加價值相對提高。現今新成屋的格局配置,往往有很多純動線設計,比如說從儲藏室去浴室須經過一個走道,從臥室轉去餐廳、廚房,又得穿越另一個走道……,這些走道空間加一加,都可以湊成一個大房間,對於寸土寸金的都市房子來說,無形中白白浪費了。如果走道空間能再有一些使用性,該多好?不是嗎?
case1:如何利用「十字動線」,改善老街屋的陰暗與通風?
屋案:台南‧洪宅
狹長街屋,一條龍的冗長結構,在採光與空間規畫有其侷限,透過兩層樓書牆、四開口,交會出十字動線,整合多功機能,產生驚人的變化。
傳統式街屋,長長細細的。因基地「過長」,衍生出單純的動線存在,一條龍似的狹長通道,室內因一層層隔間,導致光、空氣的對流差。老舊街屋的改造再生,便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展開,將樓梯設計於房子的中間段,梯子底部的四個面向,配置了不同的使用機能,包括洗手台、鋼琴區、儲藏室等,有如一個家事服務盒般,支援居家生活。
房子前段的挑空區域設定為玄關、客廳,兩者拉成一片,大型書櫃聯結兩個樓層,經營公共空間的主要視覺畫面,書牆同時將上、下兩層的雙動線,分隔成交叉的十字視覺,成為一進門的強烈視覺,震攝感官。
客廳左右兩個開口,導引通往屋後的動線,左動線的中段隱藏了洗手間,利用梯下角落設計洗手檯,讓動線合理化;右動線整合上樓動線,鋪上平台,提供上樓前的收納使用,2樓的挑空區利用鐵件搭出一道閱讀平台,將書架串聯起來。屋後緊鄰小巷子,原為小門、小窗,儘管屋外景觀不佳,但為了採光考量,還是決定將整個牆面切除,改採防盜格子窗,光透進屋子裡來,又能隔絕防火巷雜亂不堪的景觀,成功改造老舊街屋。
Case2:如何利用「回字動線」設計,人多人少都舒適自在?
屋案:台北‧楊宅
單純的兩人住家,外加宴客、展示的需求,環繞式動線設計,門開不開因此都有合理的解釋。
原3房2廳格局,因空間中心點的安排,而全部改觀。
調整格局時,將更衣室、浴室規劃於室內中心,像是一個盒子般存在,全室也只有在這個地方是有施作天花板,該區開口採暗門設計,滑開拉門,是一道分隔兩區的過道,連結主臥室、書房。
當室內各區全部打開時,是一個自由環繞的空間,繞來繞去,都不會遇到阻隔。門不論是關或開,都是合理的,動線因此變得不存在。連結空間的是隱形的牆,動線是循環不斷的,即使是位於角落邊間的書房,也擁有兩個出入口,從相鄰的餐廳,或打開更衣室和浴間的區間,轉進主臥室後,再轉出。
作為單純的兩人空間,招待客人佔了居住者生活很大的比重,臥室、客廳、餐廳都是社交場所、展示空間,玄關開口刻意壓縮化,利用架高平台設計,製造由「小」而「大」的心理感受,空間充滿張力與戲劇性。室內隨意擺著一些家具,有著七○年代的嬉皮自由主義味道。房子雖然沒有陽台花園,但窗戶刻意開很大,陽台區擺滿爭奇鬥艷的盆栽,整個沈入視覺水平線,只留下一片花海,成為往來動線的漂亮地景。
節錄自《POINT2.視線設計》
移動時的家風景
視線,講的是眼睛所看見的東西,跟人的走動有關,通常也跟動線綁在一起。
●視線設計123
1.視線安排就是一種情緒的塑造
2.透過分層手法,創造趣味驚喜或空間延伸
3.光的運用、端景的設定,可以被精密規畫
視線,講的是眼睛所看見的東西,跟人的走動有關,而走動是與機能有關,跟每天生活的食衣住行、取放物件、立坐躺臥有關。在居家空間,視線設計也可以指向「在使用動線時的所見」,就像是坐船渡江河,不看眼前河道,而是看兩岸景色。看見的可能是一面端景,或打開門所見的景象,比如說,把主牆故意做大,產生一種視覺遼闊的景,或是以畫、框景經營的小端景,甚至是打開浴廁空間的門,讓裡頭的洗手檯露出局部。
視線設計=情緒塑造
視線設計其實是一種情緒的塑造,在走過、經過時的所見,甚至是可穿透,如刻著窗花的門片,門可以被打開,看見後頭的東西,因此有了前景、後景的豐富。一回到家,會希望是可以好好地坐在玄關,因此有了進門後第一道的視覺安排;當你坐在餐廳時,會有魚缸來安撫你的情緒。
在手法的運用部分,通常是透過穿透、層層疊疊的方式,製造趣味性,如廚房空間的延伸感,或是打開浴室,先躍進一抹綠意,然後再看見一整個洗手檯,甚至於透過一片玻璃,穿透到後面的景。光的運用,在視線設計也有很令人驚奇的效果,透過大面積開窗,映入戶外一面牆或一顆樹,視覺分開。端景也算是視線設計的一種,如藝術品、畫,搭配燈光的投射經營,可被不斷地活用,或使用單一顏色、像畫般的有質感材質,直接就給它。因此,視線設計在施工圖的繪製時,是需要被精密地分割,才不會產生亂象。
Case1.三道視覺焦點,延伸空間層次。
屋案:台北‧王宅
室內動線的樞紐位置,留給了魚缸,面向餐廳、客廳與書房、玄關,人不論是在哪一個角落,都有了安定的舒緩氛圍包覆。
在本案設計,做了3道視覺設計,包括L型書櫃、魚缸,以及玄關與客廳的牆屏。玄關入口,便是一道義大利洞石牆屏,帶出進門的過道,洞石質感自然特殊,每個人走進來都會想去碰觸它,洞石牆屏對客廳來說,則是電視牆立面,整合電器櫃功能,視覺性強烈。
離開玄關,餐廳櫃子的魚缸安排,則是本案的第2道視覺設計,延伸出空間的層次感,視覺相對無限延伸,提供客、餐廳、廚房、書房等區觀看,設計時特別將魚缸位置拉高,展露出來的氣勢就不一樣,夜晚時,預設的燈光裝置自然啟動,魚缸有了夜景的風情,也有燈具的作用,白天、夜晚觀看都是很特別的一個景致。
越過魚缸位置,L型書牆是公共空間的視覺結尾,由開放式書房折向臥房區,跟著動線一起行進,提供居住者一家人藏書收納。L型書架同時象徵著家的共同喜好、品味,在無形中,向來訪的人透露出主人的生活方式、工作動態,家,更增添人文風範。
Case2:以山景為主角,創造室內遠中近景變化。
屋案:新店‧范宅
走進家裡,便看見「景」。室內所有配置、排列,全都是依著景,一一定位。
范宅是一棟建蓋在山坡上的房子,而有山,便意謂著一定有「大」的景色,房子依著緩慢山勢而建,半層半層地上,於是在構想視線設計時,就有這樣的期望:讓人一進去室內,只要進到一樓,眼前所看見的全是「空」的,包括樓梯、欄杆等,全是「虛」的。
空間的排列用了很戲劇化的方式鋪排,擺明跳脫傳統,但掌握的純熟度很好,不會讓居住者覺得不好用。二樓的客廳,位於兩間房走出來的交會點,捨棄一般制式化的電視牆設計,讓沙發椅座全面向山谷,山景、天光變化視覺風景,窗型的切割也順應建築的斜屋頂設計。
開放式餐廚區則採取大面落地窗的作法,中島廚設區也是面朝外,讓人在這裡操作、使用時,等同於擁有一個前庭的視野;同樣的,主臥浴室也是將空間整個打開,看見屋外的露台,看見那株樹葡萄大樹,娉婷搖曳生姿。
主臥空間位於房子底層,睡眠區、小客廳、茶室連成一體,有著中國傳統建築「一進又一進」的景深,每一個「進」,就像是跨出去一步,帶出近、中、遠景的視覺畫面,屋外是大落地窗,視覺無限展延、有趣。
屋案:台北‧楊宅
單純的兩人住家,外加宴客、展示的需求,環繞式動線設計,門開不開因此都有合理的解釋。
原3房2廳格局,因空間中心點的安排,而全部改觀。
調整格局時,將更衣室、浴室規劃於室內中心,像是一個盒子般存在,全室也只有在這個地方是有施作天花板,該區開口採暗門設計,滑開拉門,是一道分隔兩區的過道,連結主臥室、書房。
當室內各區全部打開時,是一個自由環繞的空間,繞來繞去,都不會遇到阻隔。門不論是關或開,都是合理的,動線因此變得不存在。連結空間的是隱形的牆,動線是循環不斷的,即使是位於角落邊間的書房,也擁有兩個出入口,從相鄰的餐廳,或打開更衣室和浴間的區間,轉進主臥室後,再轉出。
作為單純的兩人空間,招待客人佔了居住者生活很大的比重,臥室、客廳、餐廳都是社交場所、展示空間,玄關開口刻意壓縮化,利用架高平台設計,製造由「小」而「大」的心理感受,空間充滿張力與戲劇性。室內隨意擺著一些家具,有著七○年代的嬉皮自由主義味道。房子雖然沒有陽台花園,但窗戶刻意開很大,陽台區擺滿爭奇鬥艷的盆栽,整個沈入視覺水平線,只留下一片花海,成為往來動線的漂亮地景。
節錄自《POINT2.視線設計》
移動時的家風景
視線,講的是眼睛所看見的東西,跟人的走動有關,通常也跟動線綁在一起。
●視線設計123
1.視線安排就是一種情緒的塑造
2.透過分層手法,創造趣味驚喜或空間延伸
3.光的運用、端景的設定,可以被精密規畫
視線,講的是眼睛所看見的東西,跟人的走動有關,而走動是與機能有關,跟每天生活的食衣住行、取放物件、立坐躺臥有關。在居家空間,視線設計也可以指向「在使用動線時的所見」,就像是坐船渡江河,不看眼前河道,而是看兩岸景色。看見的可能是一面端景,或打開門所見的景象,比如說,把主牆故意做大,產生一種視覺遼闊的景,或是以畫、框景經營的小端景,甚至是打開浴廁空間的門,讓裡頭的洗手檯露出局部。
視線設計=情緒塑造
視線設計其實是一種情緒的塑造,在走過、經過時的所見,甚至是可穿透,如刻著窗花的門片,門可以被打開,看見後頭的東西,因此有了前景、後景的豐富。一回到家,會希望是可以好好地坐在玄關,因此有了進門後第一道的視覺安排;當你坐在餐廳時,會有魚缸來安撫你的情緒。
在手法的運用部分,通常是透過穿透、層層疊疊的方式,製造趣味性,如廚房空間的延伸感,或是打開浴室,先躍進一抹綠意,然後再看見一整個洗手檯,甚至於透過一片玻璃,穿透到後面的景。光的運用,在視線設計也有很令人驚奇的效果,透過大面積開窗,映入戶外一面牆或一顆樹,視覺分開。端景也算是視線設計的一種,如藝術品、畫,搭配燈光的投射經營,可被不斷地活用,或使用單一顏色、像畫般的有質感材質,直接就給它。因此,視線設計在施工圖的繪製時,是需要被精密地分割,才不會產生亂象。
Case1.三道視覺焦點,延伸空間層次。
屋案:台北‧王宅
室內動線的樞紐位置,留給了魚缸,面向餐廳、客廳與書房、玄關,人不論是在哪一個角落,都有了安定的舒緩氛圍包覆。
在本案設計,做了3道視覺設計,包括L型書櫃、魚缸,以及玄關與客廳的牆屏。玄關入口,便是一道義大利洞石牆屏,帶出進門的過道,洞石質感自然特殊,每個人走進來都會想去碰觸它,洞石牆屏對客廳來說,則是電視牆立面,整合電器櫃功能,視覺性強烈。
離開玄關,餐廳櫃子的魚缸安排,則是本案的第2道視覺設計,延伸出空間的層次感,視覺相對無限延伸,提供客、餐廳、廚房、書房等區觀看,設計時特別將魚缸位置拉高,展露出來的氣勢就不一樣,夜晚時,預設的燈光裝置自然啟動,魚缸有了夜景的風情,也有燈具的作用,白天、夜晚觀看都是很特別的一個景致。
越過魚缸位置,L型書牆是公共空間的視覺結尾,由開放式書房折向臥房區,跟著動線一起行進,提供居住者一家人藏書收納。L型書架同時象徵著家的共同喜好、品味,在無形中,向來訪的人透露出主人的生活方式、工作動態,家,更增添人文風範。
Case2:以山景為主角,創造室內遠中近景變化。
屋案:新店‧范宅
走進家裡,便看見「景」。室內所有配置、排列,全都是依著景,一一定位。
范宅是一棟建蓋在山坡上的房子,而有山,便意謂著一定有「大」的景色,房子依著緩慢山勢而建,半層半層地上,於是在構想視線設計時,就有這樣的期望:讓人一進去室內,只要進到一樓,眼前所看見的全是「空」的,包括樓梯、欄杆等,全是「虛」的。
空間的排列用了很戲劇化的方式鋪排,擺明跳脫傳統,但掌握的純熟度很好,不會讓居住者覺得不好用。二樓的客廳,位於兩間房走出來的交會點,捨棄一般制式化的電視牆設計,讓沙發椅座全面向山谷,山景、天光變化視覺風景,窗型的切割也順應建築的斜屋頂設計。
開放式餐廚區則採取大面落地窗的作法,中島廚設區也是面朝外,讓人在這裡操作、使用時,等同於擁有一個前庭的視野;同樣的,主臥浴室也是將空間整個打開,看見屋外的露台,看見那株樹葡萄大樹,娉婷搖曳生姿。
主臥空間位於房子底層,睡眠區、小客廳、茶室連成一體,有著中國傳統建築「一進又一進」的景深,每一個「進」,就像是跨出去一步,帶出近、中、遠景的視覺畫面,屋外是大落地窗,視覺無限展延、有趣。
前言:空間對了,人就幸福了
Chapter1.思考你的家設計 Point1.視線安排/移動時的家風景
Point2.動線設計/家的廊道,再多一點點用法
Point3.尺度規畫/再侷促的坪庭區塊,也能千變萬化
Point4.收納設計/定位式收納,無有是最終境界
Point5.自然引入/創造森林與池水的能量入室
Point2.動線設計/家的廊道,再多一點點用法
Point3.尺度規畫/再侷促的坪庭區塊,也能千變萬化
Point4.收納設計/定位式收納,無有是最終境界
Point5.自然引入/創造森林與池水的能量入室
Chapter2.家設計.16種熱愛生活的方式Home1.斷捨離,用家學會人生整理術
Home2.登山人的家,讓每天都像住在山林裡
Home3.和庭園綠地溫暖窩,陪孩子一起長大
Home4 睡、臥、閱讀皆是山,開闊悠遊的熟年人生
Home5.關掉TV,好讀生活跟著來
Home6. 黑板大牆,夫婦的溫暖對話vs.旅行溫習
Home7.陽光總是燦爛,小透天裡的親子一日生活
Home8.在家族老街屋裡享用年輕空間
Home9.就是要住大宅門,30坪尋常窩升級
Home10.陪玩與伴讀,和孩子一起成家
Home11.從侷促,到滿窗林蔭的單身男子居家
Home12.藝術愛好者的收藏之家
Home13.隱私百分百,和兄弟一起蓋水瀑住宅
Home14. 看電影學格局,科技人的『顫慄空間』術
Home15. 日日都住涵碧樓,新婚夫妻的無隔間提案
Home16.神隱之櫃,四口之家的超大容量收納宅
Home2.登山人的家,讓每天都像住在山林裡
Home3.和庭園綠地溫暖窩,陪孩子一起長大
Home4 睡、臥、閱讀皆是山,開闊悠遊的熟年人生
Home5.關掉TV,好讀生活跟著來
Home6. 黑板大牆,夫婦的溫暖對話vs.旅行溫習
Home7.陽光總是燦爛,小透天裡的親子一日生活
Home8.在家族老街屋裡享用年輕空間
Home9.就是要住大宅門,30坪尋常窩升級
Home10.陪玩與伴讀,和孩子一起成家
Home11.從侷促,到滿窗林蔭的單身男子居家
Home12.藝術愛好者的收藏之家
Home13.隱私百分百,和兄弟一起蓋水瀑住宅
Home14. 看電影學格局,科技人的『顫慄空間』術
Home15. 日日都住涵碧樓,新婚夫妻的無隔間提案
Home16.神隱之櫃,四口之家的超大容量收納宅
Chapter3.家的構成美學-傢具、櫃設計 Point1.個性迥異的家族好夥伴-傢具、設備
Point2.物件也有自己的家-櫃設計
Point2.物件也有自己的家-櫃設計
Chapter4.設計的見學之旅Point1.旅行中的器物收藏
Point2.設計師的閱讀
Point3.日本建築散步(安藤忠雄空間拜訪+日式旅館之美)
Point2.設計師的閱讀
Point3.日本建築散步(安藤忠雄空間拜訪+日式旅館之美)
空間對了,人就幸福了
──夢想,不要一次完成。我覺得是最棒的。就像玩玩具,喜歡的家具、用品等可以一件一件地收,然後隨意變化,轉換家的風景。
十年前,第一次購屋,用自己的房子築夢飛行,成為出道的第一個作品。那是一間半新不舊的高樓房子,我敲掉了封閉式格局,理出成了擁有跟景觀窗水平延伸的平台,貫穿客廳、餐廳,以及我和小美各自獨立的閱讀區,伸向屋後,與主臥前的室內小院子接續,隔著一面玻璃相望。
沒錯,我堅持要有一個院子。
於是用陽台切出了一塊院子,彌補大樓住宅所沒有的泥土條件。因為,當我看見綠色時,生命力是無所不在,同陽光、水、空氣一樣,構成所謂「好」空間,讓室內、室外聯結,確保空間的長存時效,擁有一個10年,甚至於是下一個10年的更長時間性。在這麼漫長的時間裡,空間裡透過軟體的變換調整,房子愈陳愈有味,一種有別於他人的辨識符號。
你想讓房子變成什麼?
家,是溫暖的,可以是平靜,當中有互動分享。人們從出生、成長、學習,不論是有形或無形中,都是受到家的影響,一個好的空間會帶予人正面、積極的思考,讓人做很多事;同時承載人的心理、身外之物,提供很多想像力。
怎麼構想空間設計?對現在的我來說,是以「機能性」為主,設計須符合機能,機能要在「先」,而後才是其他。簡約設計是我最想要的,所謂的機能性設計,該是透過減法設計來達成,我希望設計是不突顯的,變成空間的一部份,讓室內設計跟建築結合在一塊兒,兩者一起「長」出來,彷彿它本來就長在那裡似的。
「你想讓房子變成什麼?」房子裝修前,屋主應該要先理清楚。居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家人之間有互動嗎?各自需要的私密獨立性,有嗎?空間不僅是開放、明亮,而且有許多組合概念存在,一種自由平面的組合,空間裡的物件不應該是被預先設定的,提供使用時最大的自由。
下一代與長輩不單是存在於血緣的親屬關係,在某種程度上更像是朋友,忘年之交,今日的管教態度已經不是威權式,而是了解彼此的「更尊重」態度。這樣的變化,空間設計時有納入思考嗎?
聚落式的空間與人情
做別人的設計,設計者就像是屋主的家人,做出適合他(們)的東西。因為,居家跟商空設計是很不同的思考方式,無法被單一設計所定位。就像東方園林設計,乍看相同,細節設計上各有千秋,因為主導設計的人是居住者,而不是工匠。由此反證至我為業主所做的設計,一次次地、一點點地跳脫自己的天空,最後在一場大實驗,將過去無數次實驗,徹底地貫穿融匯。
四年前,預備為人父母,我們也準備了搬遷計劃,希望未來生活的地方有土地承載,小朋友的雙腳可踩踏在土地上,走出家門有村子鄰人可共享。記憶來自於童年時期候的眷村生活,家家有前、後院,一出來是巷弄,小弄連結小巷,眷村的孩子們下了課便是在村子裡奔跑、遊戲,甚至爬上屋頂,沿著家家戶戶相連的黑壓壓屋頂,你追我跑。
這麼美好的生活經驗,也移情於空間設計裡,希望打造的家,是一個聚落式的社區型態,人與人的關係回歸到單純美好,柴鹽醬醋蔥,隔著窗、開了門,轉手之間。小朋友在家門外玩令人放心,在自家庭院也是自由自在。院子,髒了,只要下一場雨,全部都乾了。
雨過天青,滿園鮮脆。當我看見綠色,生命力無所不在,希望將這份美好的感動傳承下一代,並與追求幸福成家的你一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