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鐵人三項

(1) 反推未來的思考力
為了跑鐵人三項,就必須要從比賽當日反推,安排訓練的行程表。
而且在國外的比賽,或是距離長的比賽,由於要用1∼3年的時距反推,所以要有傾向於站在更高的視野來安排行程表。
這是並不是只有在鐵人三項,而是對於工作或是人生本身都是有效能的思考方式。會變得習慣從「具體的目標」、「將來的夢想」、「未來理想的自我」來反推現在應該做什麼的思考方式。

(2) 戰略性的思考
試著從比賽當天反推後,盡是要做些超過限度的事,而有種窮途末路之感⋯⋯
為了不變得如此,就有必要安排戰略性的行程表。
「決定要做與不要做的事」、「決定要做的事的優先順序」就是我所想的戰略性的思考。
乾脆地決定不要做的事後,就能夠集中處理應該要做的事。我的情況,最初就是不要自己去當自行車機械師,而是交由專賣店處理。就是對外委託呢。由於熱衷於必備用品會花過多的時間與金錢,所以像是車帽或是車鞋等,在專賣店裡一有合適的就馬上購買,之後就決定不再被吸引目光。
其它方面,好比說「自由式只用右邊換氣就OK」、「不用抬頭自由式(一邊用自由式游一邊確認前方),要確認就用蛙式」、「不做分習法練習,總之只有充分地長泳練習」等決定的事,也許也是很好的。
要做的事的優先順序是以「事半功倍的事」為最優先。依我的情況,游泳姿勢的練習,或是學得自由式的二拍打水(Two-beat 手做一次划水動作之間,腳只做一次打水),就是最優先順序。
還有一點重要的,就是「雖然緊急度較低,但是事實上重要度高」。對我來說,決定不做自行車機械師之中唯一適用這一點的,就是爆胎時換內胎的練習。
由於至今爆胎是一次也沒有過,所以會想要先行延後,不過爆胎畢竟是總有一天會發生的。

(3) 時間管理的能力
「打從開始就忙碌的日常中,加入了三個種類的訓練是吧。那麼即使說決定戰略性不做的事,時間也還是確實地變得不足⋯⋯」似乎聽到了這樣子的聲音。
我最初也是這麼想的。
不過一旦試著開始了,就可以從以下兩點,明白鐵人三項與時間管理是很合的。
首先,出場鐵人三項比賽就是個「一切的決定權都在自己身上的一個課題」。
由於目標明確,所以雖然要做的事很多,卻出乎意料地能夠順利地安排行程表,而有效率地使用時間。
而且接下來的第二點是很重要的。雖然經常聽到「像忙碌的人那樣跑著」這句話,不過我的周遭卻是有許多活躍的人很適合這句話。
本田直之先生在《Leverage Reading》(東洋經濟新報社)一書之中,就有像這樣子表達了閱讀商業書籍習慣的重要性。
「並不是沒有閱讀商業書籍的時間,而是因為不讀商業書籍才沒有時間」。
我認為這是可以換成訓練的事。
「不是沒有時間訓練,而是因為不訓練才沒有時間」。
一旦訓練的話,培養精力、體力、精神力,而至今一切浪費時間的行為就會被高密度地縮短。而那些時間就當然變得能夠分配給訓練。
另外,用「能夠跑步的身體」來跑步是一件開心的事。訓練比起看電視更開心的話,就是進入良性循環的一個信號。
娛樂兼鍛練的話,似乎就可以認為是「充分利用時間」吧。
生理時鐘上,就會感覺一天有多過24小時以上的能力。而這就是我憑藉著思考鐵人三項而上身的時間管理能力。

(4) 隨機應變的能力
即使從終點做反推、有戰略性的取捨選擇、進行時間管理,也盡是無法預測的狀況而不容易做得好。這就是鐵人三項。從沒想過像這樣子的訓練腳會疼痛、突然有約而沒辦法游泳、這星期因為下雨而完全沒辦法跑步。像這樣的事是家常便飯。正因為如此,隨機應變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危機就是轉機。不再為一個個無法預測的狀況而感到窮途末路、腳疼痛的話就以此為契機,試著閱讀調養相關的書、下雨而沒辦法跑的話,就試著安排肌肉訓練。藉此提升自我的水平到下一個階段。
另外,只有在比賽中,才能考驗隨機應變的能力。像「出乎意料地炎熱」、「水溫出乎意料地低」、「出乎意料地有風浪」「沒想到下了驟雨」、「忘了安排補給食品」、「騎完自行車後竟然沒辦法跑了」等,鐵人三項的比賽盡是無法預測的狀況。
每次都想著「正在被鐵人三項之神測試我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吶∼」,而享受那意料之外的樂趣。在那個前方則是有著光榮的「跑完全程的瞬間」。
雖然馬拉松經常被用來比喻人生,不過在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的現代社會裡,我覺得須要隨機應變的能力的鐵人三項,才是應該被評斷來比喻人生。

30

脫貧致富的關鍵,不在節儉省錢,
  而在於增加「非勞務收入」。


  如果三十歲前,你仍看不清這事實,
  即使你每天吃泡麵省錢,你也只會「愈省愈窮」。
  相信我,當你出國度假或蹺腿看電視時,
  你的印鈔機仍日夜不停地為你印鈔,
  這才是脫離「貧性循環」的最佳方案。
  資本主義的壞處一堆,但好處就是:
  不管你是誰,人人都有機會打造自己的印鈔機。
  如你不想三十歲後,仍站在提款機前領死薪吃泡麵,
  那麼,你最好三十歲前就開始打造印鈔機,
  否則,你一輩子都只能活在「錢不夠用」的狗籠裡。

  如果你沒有祖產,也沒有富爸爸,更不可能和老闆有一腿
  與其在資本主義的巨輪下墮落
  不如及早規畫自己的印鈔機藍圖,靠著源源不絕的系統性收入
  在三十歲之後,成功晉升有錢人的行列

  財經雜誌常報導,許多三十幾歲的年輕人,靠著玩股票和投資理財,就能提早享受財務自由的賺錢故事。也告訴年輕人:只要你努力工作,手邊存點資金,再一股腦地把錢投入股票市場,就能開啟另一個錢滾錢的帳戶。

  然而,如果你真的以為,照著這些「勵志故事」理財就能致富,你只是把自己推入貧性循環的陷阱中,永世不得超生罷了。

  當你還在被薪水制奴役時,有錢人早已搶先一步,根據自身的專業和發展優勢,替自己量身打造一台,全天候運轉、不需要休息的印鈔機。

  本書將破解各種理財迷思,點醒你對金錢的錯誤認知,又如迎頭痛擊般,要你好好認清現實,規畫屬於自己的印鈔機藍圖,才能真正扭轉你的貧窮命運。

  切記,不論你是藍領或白領,甚至是速食店或飲料店的工讀生,三十歲前,你們就該擁有,即使失敗也不會放棄的意志力,並靠著耐心持續打造你的印鈔機,在三十歲後,它將能為你賺進大把鈔票,順利脫離貧性循環的枷鎖。

本書特色

  ★    如果說,第一集是窮忙族的職場急救手冊,那第二集就會是所有上班族的致富生涯藍圖。

  ★    獨家解析靠勞務賺取「收入」去「支出」消費,而永遠無法致富的「貧性循環」,更具體提出財富自由的翻身契機,讓你有如股神巴菲特般地累積大量財富。

  ★    本書跳脫艱難晦澀的經濟學術語,帶你摸透行銷包裝背後的殘酷事實,讓你輕鬆看清資本主義布下的財務陷阱,不要再當個財富暫留的月光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狄驤


  暢銷書作家 

  為人淡泊名利,唯獨偏好經濟遊戲。

  所謂偏好經濟遊戲,不是指數鈔票的快感,而是享受破解資本階級變魔術撈錢的快意。

  作者認為:資本主義這個大賭場裡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玩人的莊家,一是被玩的賭客。

  如果我們八字不好,無法成為吃人的莊家,那麼,至少要當一個不被人吃的賭客,這是作者行走江湖的鐵則。
 
  作者目前客居台北,為《Reach+上班族達陣Mook》總主筆。

  著有:《30歲後,你會站在哪裡?》、《富不是命定,而是習性使然》、《沒本錢,照樣創業賺大錢》、《其實,鈔票不是錢,不景氣也不是壞事》、《10年後,你想成為流浪漢還是富翁?》

  讀者來信請寄:reach@3eyeintegrated.com
  歡迎加入作者Facebook:狄驤

目錄

【作者序】吃了一百天泡麵省下的錢,一天內就貶掉?

PART1「貧性循環」像高血壓,無聲無息卻要人命
01窮人永遠不知什麼是「貧性循環」?
02你再繼續「踩油門」,早晚會翻車
03你口袋裡的一百元,只是一張紙
04每天買地攤貨和吃泡麵,是賠本生意
05需求和欲望,便當和名牌包
06窮人沒有資格享受「欲望」
07害怕沒錢的人,才是窮人
08生老病也是「貧性循環」的推力
09寫手和作家,合音和歌手的不同
10小心!貧窮是會遺傳的病毒
11父母的支援,是看不見的負債
12「貧性循環」像高血壓,悄悄地吃掉你的人生

PART2高CPI和負利率時代,是個不斷蔓延的沙漠
13窮人都是埋頭苦幹的傻子
14富人的財富,都來自非勞務收入
15太在意薪水的人,都是不愛錢的人
16你付出的只是價格,得到的卻不是價值
17薪水制,是窮人的母親
18加薪只是一種安慰劑
19月薪超過九萬,不是窮人,但也只算是「貧民」
20擁有房子,不見得就是「有產階級」
21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口渴卻又渴不死
22別想用薪水趕上CPI這輛高鐵列車
23再把錢放銀行,不如拿去吃牛排唱歌
24全世界都逃不過「經濟沙漠化」的天災

PART3趁還沒窮死前,打造自己的印鈔機吧!
25什麼樣的收入,才算是「印鈔機」收入?
26再苦也要打造自己的印鈔機
27最小的印鈔機,也要幾百個零件
28親友眼中那個虧損三年的「天生富人」
29十年內破產三次的「印鈔機達人」
30印鈔機型號有百百種,每個人要的都不同
31自己顧店等於手動印鈔機,有做才有錢
32世上沒有不會故障的印鈔機
33你必須是印鈔機的最佳維護專家
34每台印鈔機也都有使用期限
35沒有印鈔機前,不要投資
36「不斷電印鈔機」才是致富超級武器
窮人永遠不知什麼是「貧性循環」?

我常對幾個背負卡債的朋友說,他們之所以成為窮人或卡奴,不是因為沒工作或工作偷懶,而是不懂「貧性循環」的強大威力。

到底什麼是「貧性循環」?

所謂的貧性循環,就是:當你沒錢或錢不夠用時,仍用超支或透支的思惟和策略,去滿足現在的不當需求,結果,這些自欺的策略,將導致你未來更貧窮。

例如,月領25K的窮白領,賺來的錢不是拿來充實自己或去考證照,而是吃喝玩樂或買包包衣服花掉,甚至花到下個月的預算,負債愈來愈多,結果只能一輩子做勞務等低階工作,每月的薪水到手,有一半以上都要還債。

可想而知,他未來的收入和生活品質將更糟糕,注定一輩子都是窮人,再也無法翻身。

我有位朋友在生技公司擔任高階主管,據我所知,他一出社會就開始為了存第一桶金做準備,然而,很多年後,他的存款卻遲遲沒有破十萬大關。

有一次,我忍不住開口問他,當主管一定收入比較多,為什麼帳戶水位仍然這麼低。

他嘆口氣說,本來也以為薪水變多就能存到錢,沒想到反而因為賺得多,結果花得也多。

例如,以前騎機車上班覺得稀鬆平常,當了主管後覺得自己的身分已經不同,應該要跟基層員工有所區別,於是貸款買了一台名車代步。

除此之外,為了拓展人脈,各種來往應酬根本無法避免,去的地方又都是高檔餐廳,每週一次就快吃不消,何況有時候還要跟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聚會出遊,還有平均三個月就出國一次,實在讓他存不到什麼錢,甚至還會動用到信用卡的循環利息,每月只繳最低金額。

我聽了大為震驚,像他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也會不自覺踏入「貧性循環」的陷阱,更何況是一般的藍領白領朋友。

老實說,這是很多上班族都會犯的錯誤,上一秒立志要成為有錢人,下一秒卻開始失心瘋般地消費,結果讓卡債利息和債務,像滾雪球一樣,每分每秒日夜不停地愈滾愈大,直到雪球把自己壓死,還不知自己做了什麼傻事。

所有靠勞務收入的朋友們,你們一定要知道,自從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過後,全球經濟就像雲霄飛車一樣急速下墜,最可怕的是至今仍然持續低迷。

唯一表現亮眼的,大概只有節節高升的通貨膨脹率和CPI,而且這個上升趨勢就像煞車壞掉的高鐵,永遠沒有回頭與減速的可能。

例如,本來一碗五十元的麵,悄悄漲到了六十元,或是有些商品雖然價格上沒有變動,但內容物明顯減少或有偷工減料的嫌疑,這就表示從前你花一百元能買到的商品,現在必須花更多的鈔票才能擁

因此,你千萬別以為現在存起來的一百元,到了明年還會有一百元的價值。
此外,你必須勇敢面對的殘酷事實是:或許你的薪水現在夠用,但在資本主義的肆虐下,如果你的加薪幅度,無法超越CPI和通膨率,那麼,不管你再怎麼努力工作,你的收入,將永遠只夠讓你吃泡麵。

這時候,如果你不僅花掉勞務收入,還動用借款去消費,那麼,你的資產將永遠是「負的」,一輩子只能為了還債而活。

說白一點,「貧性循環」就是窮人老是用「借來的錢」去消費,每花一塊錢,就連帶產生「循環負債」兩塊或更多的錢。

所以,富人和窮人的最大差異,就在於:窮人是用「收到或領到的錢」去消費,而富人則是用「賺來的錢」來享受生活,可想而知,窮者愈窮,富者愈富是很自然的事。

總之,所有靠勞務收入的朋友,如果你想脫貧致富,在學會打造印鈔機前,你要做的功課是,先搞懂「貧性循環」這個事實,讓你的負債止血,讓你的「貧性循環」踩煞車再說。

從這一刻開始,再也不要愚蠢地把「收到或領到」的薪水或預借現金,拿來啟動「貧性循環」的漩渦,否則,我相信,你三十歲後,甚至四十、五十歲後的生活,絕對是一場惡夢。
你再繼續「踩油門」,早晚會翻車
我發現愈來愈多人都陷入「踩油門消費主義」的困境裡而不自知,這些人的共同行為就是心甘情願被廣告促銷、行銷,然後口袋就像破了洞,不管放入多少錢,最後總是一塊錢都不剩。

舉例來說,我有一位相識多年的朋友,他並不是電子消費商品的狂熱愛好者,但只要某個知名品牌推出新手機,他都會加入預購的行列,無論價格再高都毫不手軟。

我覺得很好奇,固然手機汰舊換新的速度非常快,似乎已經從消費品轉變為消耗品,但在還能使用的情況下,為何要花這筆額外的費用?

他很老實告訴我,因為看到廣告後感覺功能似乎很不錯,而且這個品牌在很多人的眼中代表著「時尚」,拿在手上就覺得自己變得更有品味,再加上身邊朋友也會討論新手機的話題,要是沒跟上潮流就會顯得自己很落伍。

這種不懂煞車的消費心態其實非常危險,因為你很容易盲目地相信外界給予的訊息,導致無法分辨現在手邊正要購買的商品,究竟是自己真正的需求,還是企業創造出來的假性需求。

此外,讓很多人無法從踩油門消費主義脫身的幫凶之一,就是功能齊全又方便的塑膠貨幣,也就是人手一張的信用

當信用卡問世之後,舉凡吃飯、看電影、逛街購物,無論你想做什麼,只要一卡在手,什麼都能立刻擁有,毋須再攜帶大把鈔票出門,還可以省去一來一往找錢的麻煩。

只是,原先為了交易更便利的好意,卻因為信用卡擁有延遲支付的即時融資功能,反倒造成卡債族的興起,讓很多人沉浸在欲望滿足的當下,等帳單寄到家裡,才發現自己竟然不知不覺花了這麼多錢,頓時面臨債務纏身的危機。

當你無法如期繳卡費,只能等下個月領薪水才能結清時,你的帳單金額早已悄悄攀升,因為上個月沒繳清的費用,會加計利息後併入這個月的應繳金額,等於被剝兩次皮,而目前銀行的循環利息大多介於一九‧六%至二〇%之間,要是繼續利滾利,每個月的薪水光是拿來繳卡費就所剩無幾。

要是真的付不出全額也沒關係,這時候銀行會很好心地告訴你,只要每個月支付「最低應繳金額」,依然可以繼續維持你的信用額度大刷特刷,舉例來說,假設你上個月欠款為一萬元,銀行設定你要繳的比例為百分之一,而本月消費為兩萬元,依金管會的規定,新增的消費最低必須繳交百分之十,所以你本期的最低繳費金額為一百元加上兩千元,等於二一〇〇元。

如果你真的以為這是解套的好辦法,那麼未來的日子裡,最常來問候的一定是銀行緊迫盯人的催款電話,因為最低繳費金額是讓你財務愈來愈大洞的詭計,你繳的那一點點錢,主要是用來支付利息,真正的本金實際上並沒有攤還多少。

我想起之前看過一則信用卡廣告,畫面中所有的物品都標出價格,最後再表示人的情感無價,在這個充滿錢味的社會,被包裝過後的資本主義顯得人性化許多,但骨子裡終究不改想吸乾消費大眾荷包的本性。

就像另一則廣告想要傳達的是,一旦擁有信用卡,全世界都能走透透,當你的目光被製造出來的歡樂氛圍抓住,可能就會忽略旅行回來之後,下個月馬上要支付費用這件事,說穿了,這就是資本主義下的企業,為了幫消費者洗腦的行銷手法。

快樂是一時的虛幻感覺,帳單卻是一輩子的真實負擔。

別以為二十幾歲的時候還有本錢可以任意揮霍,你要知道,這種毫無節制的消費模式,就好比一台只會狂踩油門的汽車,不顧一切往前衝的結果,就是難逃撞上負債這面牆的下場。

最後,奉勸你,最好三十歲前就看清資本主義布下的財務陷阱,否則,就算你像便利商店一樣全年無休,天天加班又兼差,依舊還不完一屁股的爛債,不到三十歲,你就會成為一生無法翻身的卡奴。

你口袋裡的一百元,只是一張紙
如果看到地上有一百元鈔票,幾乎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毫不猶豫把它撿起來,相反地,若是換成一張普通的紙,會撿起來的人,應該只有辛苦維持環境整潔的清潔人員。

不過我要告訴你,其實一百元鈔票,也只是一張有數字的紙而已。

人類最初的交易模式都是以物易物,用自己有的東西去換別人的物品,後來因為社會型態逐漸發展,「等價」的概念漸漸取代「對價」,開始有「交易媒介」的產生,從最初的貝殼幣,不斷改良成現在有面額的鈔票。

鈔票其實就是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下,衍生出的公平交易媒介,因為數據化,商品的價值,可以直接用價格被定義,除此之外,不只實體商品能夠被標價,連無形的服務都可以換算成具體的費用,例如去餐廳吃飯的百分之十服務費。

但是,這也意味著有更多的錢,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東西,於是資本主義開始大鳴大放,每個人的眼中都是向「錢」看齊,擁有愈多鈔票,就等於愈高的社會地位,形成「個人價值鈔票化」的扭曲現象。

只不過,鈔票的價值隨著經濟環境變動,本身並沒有「絕對價值」,唯有依附著資本主義,才會被賦予人人都想追求的光環。以現在經濟仍在衰退的情形看來,每年貶值似乎勢在必行,相對地,通貨膨脹卻不斷大幅上升,在互為消長的態勢裡,鈔票價值正以你想像不到的速度持續下跌。

很多上班族就是因為不懂這個道理,只要存款增加就覺得自己正在往有錢人的目標前進,減少就開始擔心自己好像變窮了,心情跟著鈔票數量起伏,少一張多一張都像發生重大新聞一樣。

我有位朋友之前去逛夜市的時候,隨身包包忘記拉上拉鍊,當她要買東西才發現皮夾不翼而飛,之後在朋友聚會中碰到面,她談起這件事情還依然一副忿忿不平的樣子,我以為是損失很慘重的緣故,沒想到她說皮夾裡只有一張百元鈔,以及剛儲值一百元的悠遊卡。

竟然為了兩百元耿耿於懷,實在是令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也讓我替她的未來感到憂心,假如只對眼前的鈔票數量有感,卻對大環境的趨勢無感,這種人絕對會成為資本主義下的淒慘受害者。

資本主義既然有能力賦予鈔票價值,摧毀它當然也不是問題,你擁有的鈔票愈多,並不代表你的財富就會跟著增值,唯有資產才能讓你真正脫離貧窮又痛苦的上班族行列。


上班族的薪水與有錢人的資產,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薪水固定不變,每個月領到的數目都一樣,是用血汗換來的報酬;而資產卻可以替你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且不必朝九晚五拚命加班,身體健康與財富可以同時兼顧。

比如說房屋就是一項資產,前提是它並非呈現閒置的狀態。如果你只是單純買下來不作他用,頂多只能算是所有物,要是出租給其他人收取租金,當大家口中的包租公包租婆,你才算擁有能脫離貧窮的真正資產。

此外,相較於容易隨著利率與CPI變動而貶值的鈔票,資產具有保值的特性,在未來還有大幅增值的潛力,只不過我要提醒你,並不是擁有一間準備出租或是轉賣的房子,就能夠晉升資產階級的行列。

像我有一位朋友,好不容易存了一筆錢,想來想去還是決定先置產,這樣就算退休之後,不管是當房東收租金,或是把房子賣掉賺差價,都是進可攻退可守。由於覺得市中心的房子實在貴得離譜,於是最後他在郊區買了一間套房,價格還不到市區相同規格套房的七成。
結果,因為附近人潮少,商業機能不夠完善,距離鬧區又遠,根本就沒有人要來租房子,除此之外,這片區域也並未列入公部門的開發計畫,以長遠來看幾乎沒有增值空間,於是他陷入要被繼續套牢,或是忍痛認賠賣出的兩難局面。

既然你現在已經明白資產的重要性,接下來你該思考的,已經不是如何增加鈔票的數量,而是要怎麼擁有使財富倍增的資產,首先,你必須具備挑選目標的精準眼光。

從現在起,你必須多涉獵財經趨勢與時事議題,了解整體經濟的走向,不要再把時間花在看那些沒營養的八卦新聞上。

如果二十幾歲開始培養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三十歲後你就有很大的機率選中潛力資產,替未來的日子奠定財富基礎,否則,一旦通貨膨脹失控,鈔票瞬間變成廢紙時,你能做的,就只剩下睡在路邊等著慈善團體救濟。

太常別離


今天讓我們暫時拋開那些關於理論的技術性問題,如果可以,我想分享有關於離別的故事。」

我從嘴裡緩緩地說出這段話後,台下學生紛紛張大了雙眼,連剛剛聚精會神在滑手機的人也抬起頭來。我受邀對一群即將在今年畢業的大四學生演講,主題是「年輕世代面臨的新難題」。

幾乎所有技術性的經濟或是社會問題,在我們之前的世代全部面臨過了。

以大眾現在最關心的經濟成長為例,至少我們現在的經濟成長率還是正值,嚴格上來說比不上之前經濟大蕭條或是金融風暴的時候慘。而且我們已經從最慘的狀況走過來了,即使景氣真的再度衰退,我相信才華洋溢的各位會有能力解決它。你只需要修正一些模型跟數字,新的系統又可以重新運行個幾年,只要是關於技術性的問題都可以被解決。

我們這個新世代在較為優渥的環境下成長,比起上一代我們有更多的資源去追求精神及心靈的生活。我最近觀察到的現象是,我們這一代出現了一個上一代較少經歷的新難題:如何面對離別。

想像一下,在我們爸媽的那個時代,會面臨的離別頂多是從高雄北上工作。那個時候台灣的機會還很多,整個世界的距離也還沒有那麼地近,許多人是一進公司就會待到退休。我的父親就是典型的例子,從高雄北上台北工作,在一間很穩定的大企業工作33年,然後去年退休。

但是我們這個世代截然不同,因為大人們跟我們說要放眼全球,台灣的機會已經沒有那麼好了,所以我們從學生時代開始出國當交換學生,實習的時候拚了命進到外商,之後又極力爭取到上海甚至是紐約的外派,外派回來之後開始尋求跳槽的機會。

這些我們做的努力都很棒,所有的經驗也都更加強了我們的兢爭力,但伴隨而來的強烈副作用是,我們感覺一點都不穩定。我們一直不斷的在移動,更糟的是,我們一直不斷的在離別。

今年跨年結束後,我先送兩個朋友回家,再確定她們安全到家後,計程車才往我家的方向開過去。我帶著一點醉意獨自在計程車上思考,今年一起跨年的大家,明年還會一起聚首嗎?

我那兩個朋友的最高學歷都不是在台灣完成的,其中一位已經計畫要回西雅圖工作。剛剛一起跨年的朋友們有人從加州來、有人從上海來、有人是在日本念完MBA、有人野心勃勃地準備爭取海外的工作,有些人我今晚第一次跟他們見面,但我知道兩天後他們就要回原本的城市。

我深呼吸冷靜地想了想,去年一起跨年的人,今年只剩5個左右聚在一起跨年,那到了明年還剩幾個人呢?


我們很幸運,學校教了我們各種知識,父母也給我們健全的家庭教育,還有許多有成就的學長姊跳出來開類似的講座,幫你們補足了學校與職場間的落差。但是在座的各位(以及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我們目前為止沒有被教會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面對離別」。

我們可以用心靈成長書籍的那些話,像是「離別是再聚首的開始」之類的話來安慰自己,但是相信我,真正遇到的時候你絕對不會這樣想。我每次想的都是,或許我這輩子再也見不到這個人了。我知道現在的通訊軟體非常方便,我們還是可以保持聯絡,但或許我們再也無法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然後在見面跟告別時給對方一個擁抱,去感受對方的體溫。

所以我從來不送機或是讓別人送機,因為我實在是不想去面對那些因為離別產生的複雜情緒。但前陣子有一位非常重要的朋友即將出國工作,而我真的忙到無法在她出國前跟她碰面,於是我看了看我的行程,決定延遲幾個會議在她出國的當天,開車載她去機場。

我幫她把紅色的行李箱搬上車,開車經由高速公路到機場,停好車後幫她拉著行李進出境大廳。進入大廳時我經由鏡子的反射看見了穿著整套西裝的自己,這次居然不是出差或是穿著短褲戴著太陽眼鏡準備去旅遊,而是來送機。我人生中第一次送機,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要這麼近距離的面對離別。

在陪她掛行李時我們還可以開玩笑,氣氛輕鬆地就像我們平常聚會一樣。直到她準備過出境關卡時,那些複雜的情緒瞬間湧出,我們突然間都不講話了。出關前我終於開口問她「去多久?」,她說「我一個月會回來一次,但不確定要待多久」。我抱了抱她並且叫她保重,下飛機之後立刻打給我,然後我看著她左手拿著護照,出關直到消失在人群裡。

我清楚地知道每段人生的歷程都是學習,但每次經歷離別,都只覺得我可能沒有辦法再跟這位朋友見面了,並沒有學到任何的東西。即使可以學到任何東西,但是這輩子再也見不到面的恐懼感,絕對大到足以蓋掉所有的正面能量。


即使我找千萬種理由來安慰自己,我還是為每個離別的時刻感到難過。這真的是我們這個世代頻繁面臨到的新問題。最讓我們感到無力的是,縱使我們極力避免,離別的時刻仍然無情地不斷上演。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FOR KID

01. 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02.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孩子在學校就可能會過的比較辛苦,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

03. 成績好的孩子,媽媽通常是有計劃而且動作俐落的人。父親越認真,越有條理,越有禮貌,孩子成績就越好。

04. 貧窮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但並非越貧窮越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需要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滋養,不讓孩子陷入人窮志短的自卑深淵。

05. 富裕是另一種更高級的教育資源,西方人的經驗是:「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階層是會遺傳的。」但是,更高級的教育資源需要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如果沒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富裕的家庭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






06. 不要做有知識沒文化的家長。有些人有高學歷,但不見得有文化。如果家長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無論他擁有多高的學術水平,他也是沒有文化的人。

07. 父母可以把孩子作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過獨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圍繞孩子轉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重心,這樣的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干擾孩子的成長。有時侯,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08. 父母需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不過,也不要因為教育孩子而完全犧牲了自己的休閒生活。「沒有責任感傷害別人,太有責任感傷害自己。」

09. 如果孩子一哭鬧父母就趕緊抱起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利用父母的這個特點經常糾纏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孩子哭鬧,不要著急把孩子抱起來,父母最好讓自己有事情做,讓孩子看著自己動作俐落地做事。

10. 夫妻關係影響孩子的性格。一個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麼,他的兒子就學會了在學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學。一個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麼,她的女兒就學會了在學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學。




11. 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長相。家長和教師的使命就是讓孩子逐步對自己的精神長相負責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種污穢,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種子」,讓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氣,讓人可以揚眉吐氣。

12. 有修養的父母是「伏爾泰主義者」,「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他們從孩子出生的那天就開始跟孩子講道理,耐心的徵求孩子的意見。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讓孩子學會服從。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

13. 讓孩子成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沒有激情,任何偉業都不可能善始,沒有理智,任何壯舉都不能善終。」

14. 讓你的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有教養從守時,排隊,在公共場合不大聲說話,不輕易發怒開始。

15. 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厚道,請不要嘲笑他的軟弱。喜歡佔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虧,因為他被別人厭惡。願意吃小虧的人,將來會佔大便宜,因為他被人喜歡。

16. 身體的活力能夠帶來精神的活力。身體好的人,性格陽光。身體不好的人,做事猶猶豫豫,躲躲閃閃,說話吞吞吐吐。

17. 不要以為孩子1到6歲只是長身體的年齡。如果父母讓孩子1到6歲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裡度過,等到孩子6歲時父母再把孩子接回來上小學,那麼,這個孩子在小學要嘛成為默默無語的沉默者,要嘛成為無法無天的搗亂者。

18. 經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進餐,二是邀請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偶爾邀請孩子幫忙解決工作中的困難。三是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

19. 如果沒有特別困難,父母最好每天趕回家和孩子一起進餐。家庭的共同價值觀,就在全家人圍著一張桌子吃飯的過程中建立起來。

20. 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讓孩子從聽故事開始建立閱讀和寫作習慣,讓孩子盡早學會獨立閱讀,盡早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只要還在讀書的人,就不會徹底墮落,徹底墮落的人是不讀書的。」從來不給孩子講故事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父母。




21. 孩子的成長有三個關鍵期:第一個在3歲前後,第二個在9歲前後,第三個在13歲前後。如果錯過了成長的關鍵期,後患無窮。

22. 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歲而立」。孩子三歲前後,就必須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氣和習慣。凡是自己能夠做的,必須自己做,凡是自己應該做的,當盡力去做。

23. 如果你的孩子在13歲的時候喜歡弗羅斯特的詩句:「兩條路在樹林裡分岔,我選擇走人少的那一條」,這很正常,不要擔心,他以後也許會選擇人走的多的那一條。

24. 父母給孩子講道理是必要的,但給13歲前後的孩子講道理時,要注意自己講話的姿態,姿態比道理更重要。否則,孩子會厭惡,反抗。孩子會說:你講的話都是對的,但你講話的那個樣子很令人討厭。





25. 心底秘密是人成長,成熟的標誌。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訴你,那麼,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說出來。

26. 在孩子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後鬆,無效的教育是先鬆後嚴。

27. 必須留意你的孩子的學習成績,但也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倒是需要警惕那些學習成績總是第一名的孩子。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好,性格也好,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性格卻自私,缺乏同情心,沒有生活情趣。

28. 必須讓你的孩子學會與他人交往並愉快的接受小夥伴。「如果父母對自己的鄰居不滿,對孩子的小夥伴也十分挑剔,或者不讓自己的孩子和他們交朋友,讓孩子覺得好像自己跟別人很不一樣,那麼,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就很難與任何人自然地相處。

29. 孩子的成長需要同伴,讓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但不要有太雜亂的小夥伴,在孩子沒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斷力之前,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壞習慣。

30. 讓你的孩子盡早建立健康的審美觀。有出息的男性一定會喜歡健康的女性。不要讓孩子的審美觀陷入低級,病態。不要以為小的,有病的,就是好的。不要以為強大的,就都是壞的。不要以為小麻雀,小綿羊,小狗都是可愛的,也不要以為獅子,老虎,狼都是壞的。不要以為豺狼都是吃人的,豺狼只吃比他弱小的。

31. 《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32. 告訴你的孩子:認真聽講的孩子偶爾成績好,認真自學的孩子永遠成績好。




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家長和孩子就像兩顆彼此分離又相互靠近的大樹和小樹,大樹要為小樹遮擋風沙,也要給小樹留下足夠的空間,感受陽光,呼吸空氣。這樣小樹才能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自由伸展,茁壯成長。

太靠近大樹的小樹是不能長成參天大樹的,而遠離大樹的小樹卻要去獨自地抵擋風沙,雖堅強無比卻又極易扭曲或夭折。

每一個小孩都是種子,請允許他在成長的路上跌跌撞撞。耐心的等待吧,種子一定能長成參天大樹!